趙趕超
摘要:“一帶一路”是我國文明復興的必然趨勢,同時還是包容性全球化的一項重要的要求,“一帶一路”體現了我國從參與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整個過程?!耙粠б宦贰眰鞒辛斯糯z綢之路所具備的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精神,這與古絲綢之路相比,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同時,由于“一帶一路”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具有新時代的特征,所以,不顧是那會空間還是時間上,都已經遠遠超出了古絲綢之路的范疇之內。本文就將針對“一帶一路”歷史的超越于傳承進行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一帶一路” 絲綢之路 傳承 超越
“一帶一路”實際上是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簡稱,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相繼提出關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思想?!耙粠б宦贰眻猿值氖呛献靼l展,依靠我國與其他相關國家之間的雙邊、多邊機制,加上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通過古絲綢之路的幫助,堅持和平發展的思想理念,與沿線各個國家建立起經濟合作的伙伴關系,一起營造出一個文化包容、經濟融合的責任共同體。
一、“一帶一路”戰略的時代意義
(一)我國的經濟社會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期
我國目前經濟的階段性的特征為: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三個時期的疊加。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了重新的定位,提出了關于再次進行改革開放、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一系列的新思路,這便實現了我國國民經濟從高速增長到平穩增長的轉變。我國從之前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的主動出擊,說明了時代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也體現了問題的復雜及困難的巨大。
(二)國內的能源安全形式越來越嚴峻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自1996年以來,原油進口量便迅速增長,依存度也在不斷增長。通過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僅2003年-2013年這短短的十年間,我國的原油進口量便從9100萬噸,一直增長到2.82億噸。中東國家及非洲的蘇丹等地是我國原油的主要來源地,這些地方比較集中。原油進口有80%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對外依存度達到了60%。目前,國際原油市場因為受到了國際政治的深刻影響,很多的原油進口國的原油供應出現了混亂的情況,這便給原油進口的安全性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因此,重新開通安全運輸管道,同一些新的國家及地區建立原油供應關系,使原油進口達到多元化,已經是我國迫在眉睫的一項戰略問題。
(三)世界經濟的轉型已經開始升級
自從全球的經濟危機以來,全球的產業經濟便進入了全面的調整期,全球經濟恢復的都十分緩慢。之前一些具備全球產業競爭優勢的工業化國家全都出現了結構失衡的情況,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發展也不斷下滑,世界的資本流動速度下降,金融資產增長速度也較為遲緩,這便導致發達經濟體對外投資出現一蹶不振的現象。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我國必須調整以西方發達經濟體國家為改革開放的主要對象的局面,同時,經濟全球化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我國周邊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中亞、南亞、東盟等國)資源也十分豐富,而且具有非常大的潛力,所以,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激發出其自身的發展動力。
二、“一帶一路”的歷史超越
唐代著名詩人張籍的《涼州詞》中,有一句為: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完全體現出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盛況。一條絲綢之路,體現出了漢唐時期的盛世榮耀。隨后,在張騫開創了絲綢之路以后,相繼出現了兩種運輸方式,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這其中陸上絲綢之路又分為北線和南線。而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曾在自己的《西突闕史料》中提出:“絲路有陸、海兩道。北道出康居,難道為印度諸港之海道?!倍鴲鄣氯A也是第一個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的人。
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最早的漢武帝時期所開辟的穿過東南亞到達印度的海上通道,到唐代把對外貿易的重心從陸上轉移到海上,再到最后宋、元時期鼓勵阿拉伯商人來廣州等地進行經商,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朝中期,由于歐洲的殖民者東來,加上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開放了海禁,所以私人海外貿易船被允許進行出海貿易。尤其是西班牙的殖民者,他們為了能夠繼續留在菲律賓對其進行統治,于是開創了從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貿易航線,這樣就把從我國通過商船運到馬尼拉的絲綢品,經過太平洋直接運到美洲大陸,隨后又經過大西洋運到歐洲的各個地方。這代表著海上絲綢之路發生的巨大變化,已經從區域貿易航線逐漸轉變成為了聯系東西方各國的全球性的貿易航線。
絲綢之路代表的是友誼與財富、交流與共榮,因此,商家絡繹不絕,也使得世界各國的不同文明在此交融,這種兼容并包的理念陪伴著絲綢之路走向了鼎盛時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并且被賦予了新時期的內涵。古代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今天要交匯了。這不再是絲綢之路,因為我國已經不再只是絲綢之國,絲綢也不可以代表“中國制造”了,而是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電網、油氣管道、海上通道等代表的互聯互通。
“絲綢之路”是1877年由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所命名的,而如今,“絲綢之路”又在21世紀重新“復活”了,不僅如此,還重新塑造了世界政治經濟的新格局。實際上,“絲綢之路”只是東西方貿易及文化交流在這兩千多年來的一個統稱,因為,首先,“絲綢之路”并非是一條實際道路,而是指絲綢、瓷器、茶葉之路的統稱,其次,絲綢也不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動力。而之所以被稱之為“絲綢之路”,也只是因為絲綢是我國的特產,而且是羅馬帝國貴族們的最愛,所以才被稱之為“絲綢之路”,這也說明了絲路運輸的風險之大與成本之高,所以,只有運送絲綢才合算。
三、“一帶一路”的歷史傳承
首先是“親善之路”,這是指我國目前所進行的“一帶一路”是在古絲綢之路對民族穩定及社會和諧的前提下進行建設的,現如今,和平發展才是最重要的主題,所以,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一個符合世界各國人民需求的發展道路,最終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及和睦相處。我國近些年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發展,可受到西方國家影響而出現的“中國威脅論”,使得世界各國對于我國發展心存疑慮,他們把我國的強大看作是對世界政治秩序的一種威脅。而“親善之路”則說明我國會繼續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決不會謀取霸權,如今,我國的實力非常強大,所以,會更好的將“走出去”與“引進來”更好的結合,同世界一起分享發展紅利,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進行平等發展、互利共贏。
其次是“繁榮之路”,這是指現如今的“一帶一路”建設,與古絲綢之路創造社會財富、聯系東西方貿易的作用一樣,連接了亞洲、歐洲、非洲三塊大陸,一邊是活躍的東南亞經濟圈,另一邊則是十分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這樣便可以在與其各國進行經濟交流當中,不斷促進東西方貿易市場的繁榮昌盛,為沿線的各個國家都提供了強大的機遇與潛力。從“一帶一路”的議程上來看,隨著自貿區及經濟走廊的升級建設,可以加快產業的合理分工,縮小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進而建立起財富流通網及物資運輸網。
最后是“交流之路”,這是指現如今的“一帶一路”與古絲綢之路一樣,不僅僅只是經濟貿易之路,還是一條文化交流和民眾交往之路。隨著世界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經濟貿易合作也正在不斷進行深化,建立在其基礎上的文化交流也會大方光彩。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如果要更好的發揚互學互鑒、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絲綢精神,以包容度態度促進沿線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不僅可以在日實現民心相通,加強各國人民對于政策的大力支持,還能夠大力推動文化發展的多樣化,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早日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結合,從經濟和人文兩個不同的方面來實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
四、結語
如果我們翻開世界地圖,把我國古代所開辟的海陸兩條絲綢之路進行串聯,我們就會發現,以我國為終端,兩條路線所形成的環狀趨于主要的就是歐亞大陸,而歐亞各國人民也正是圍繞著這個大陸進行貿易往來,同時,也相繼探索出了更多條連接亞歐文明的交流通道,這些通道把歐亞大陸連成了一體,形成了現如今最有可能促進世界不斷發展的大陸板塊。我國“一帶一路”的建設傳承了古絲綢之路的精神,加快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腳步,是促進沿線各國不斷發展的特殊紐帶,同時,也是東西方不斷進行交流合作的主要象征,屬于世界各國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王鳳.“一帶一路”的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J].大連干部學刊,2017,(06).
[2]韓少秀,張豐羽.關于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研究的文獻評述[J].中國商論,2017,(35).
[3]黃梵.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地緣政治和地區合作[J].農家參謀,2017,(18).
[4]劉曉丹.“一帶一路”建設該從哪些方面著手[J].人民論壇,2017,(31).
[5]朱琳.中捷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建設[J].智庫時代,2018,(21).
(作者單位:河南省開封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