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兵
[摘? ?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對2013-2018年參加中國—東盟戲劇周的東南亞11個國家26個文藝團體演出劇目的追蹤調查,探析影響東南亞國家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的外來因素,研究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過程中的經驗和危機, 并對其學術理念、公共文化展演實踐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解讀并作批判性吸納,有助于中國表演藝術類“非遺”的建設,對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東南亞;表演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國家的“集體文化資本”,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隨著國家近年來關于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從國際層面看,對東南亞國家民間戲劇、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是中國的“非遺”研究從向西到向東的一個階段性的轉變;并可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作一個整體與西方表演類“非遺”對比。從國內層面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和東盟國家交流和創造性轉化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做好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文化精準扶貧、增加民族身份認同、維護邊疆地區穩定、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對外傳播的關鍵,因此以中國—東盟戲劇周促進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表演藝術類“非遺”發展刻不容緩。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
中國—東盟戲劇周作為研究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與合作的國際平臺,2013年起至今連續七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以“多元、親民、融洽、創新”的特點彰顯中國—東盟文化合作新視野。2014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劇《瓔珞傳》將印度經典愛情故事改編成中外戲劇跨文化的珠玉合璧;2015年展演粵劇、壯劇、桂劇、高甲戲、花燈戲等五大國家級非遺劇種經典劇目;2016年展演世界級“非遺”越南水上木偶和柬埔寨皇家芭蕾;2017年展演世界級非遺印尼哇揚皮影戲;2018年展演世界級“非遺”泰國箜劇和柬埔寨面具舞;2019年上演越南木偶劇《越南香色》、印尼舞劇《馬林南康當》、泰國箜劇《羅摩衍那》、緬甸傳統音樂劇《生命輪回》、菲律賓話劇《紋身師:安胡林·馬巴巴科》、柬埔寨宮廷舞劇等優秀劇目。
Cecil Guido Alvarez研究菲律賓國家戲劇,反映這個國家史上先后歷經西班牙和美國殖民后的社會文化多樣性,以及接受和抵抗殖民文化同時保持本土民族文化的努力;Noordin Harsaan 研究馬來西亞戲劇的“去殖民化”,用以展示對馬來身份的國家認同;W. S. Rendra結合印尼傳統戲劇和現代戲劇使其逐步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和形式;Terence Chong研究新加坡戲劇的發展流變;蔡曙鵬從“瑪雍”這一世界級“非遺”的東盟傳統藝術入手,闡釋其當代生命力和所帶來的啟示;Derek Songkalayanawat研究泰國數字化信息時代的戲劇;Daw Win Win Htw研究緬甸傳統舞劇表演; Kurniasih Zaitun以紀錄片展示印尼米南嘉寶飯的失傳;老撾 Luangmovihane Dethnakhone以紀錄片展現老撾“非遺”蘆笙樂器;老撾紀錄片Thatluang 再現老撾小乘佛教的圣地——萬象塔鑾寺;Zefri Ariff 研究文萊“魯南·巴薩”如何通過舞臺表演藝術重述民間傳說;吳萍南江致力于越南傳統戲劇藝術受眾研究;Kong Sothearith 研究柬埔寨世界級“非遺”項目——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
2013 年首屆中國—東盟“非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主題為廣西粵劇百年圖史和壯族瀕危曲種傳承和保護;毛小雨將南派粵劇《瓔珞傳》與古典梵劇相結合,創編展演了這部中國戲曲界中外合璧的作品并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毛小雨、方寧2018年合著出版《東南亞戲劇概觀》和《東南亞戲劇藝術叢書:劇本卷》;康海玲研究新加坡酬謝神戲和海上絲綢之路戲曲奇觀;韓健研究建立中國—東盟戲劇發展命運共同體;王迅研究構建開放共榮的中國—東盟戲劇發展新格局;周寧研究東南亞華語戲劇;陳建平研究國家級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目壯劇。但國內外尚無學者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合作進行過系統對比研究。
二、東南亞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它反映了史密森尼學會民俗與文化傳統中心近40年來在與美國其他文化機構組織協作過程中所秉承的原則。這些機構組織包括:國會圖書館下屬的美國民俗中心、國家藝術基金會的民間和傳統藝術項目,以及各州民俗學家、全球學者以及用自己的作品表現自身文化傳統的藝術家與藝人社群。在美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國家和國際的文化交流、實踐和規范產生深遠的影響。有更多的聲音和表現形式得到重視和采納,文化保護正變得更包容、民主和開放。美國文化機構隨時準備與國內外機構和社區攜手合作,保護人類文化,豐富全球所有人的精神生活。
紐約州藝術理事會民間藝術部主任、民俗學家羅伯特·巴倫提出“無形景觀” (Invisible Landscape)這一概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術語近似。它與民俗和傳統文化的表達相關聯,包括諸如音樂、工藝、舞蹈、故事講述以及其他創造性表達的藝術類型。這些藝術類型最常通過直接觀察和修習代代相傳,并被作為社區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嵌入人們的記憶。這個社區的居民通常分享共同的民族遺產、語言、宗教、職業和地域等。過去,保護文化遺產的含義是保護歷史性建筑、紀念場所和藝術品。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對各種不同文化和各種文化表現形式的日益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擴大到包括音樂、語言和舞蹈等“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置于同樣重要的地位,拓寬了值得保存的文化表現形式的范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 影響著國家和國際文化規范。以往這方面的精力全部用于重點保護發達國家和主流社會群體的歷史遺跡、雕塑和其他非物質文物,官方的國家文化機構往往忽視了本國多元社區中地方性的和小規模的文化表現形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置于同樣重要的地位意味著與舊日模式的根本脫離,拓寬了值得保存的文化表現形式的范圍。前瞻性研究、知識的發展和傳播交流、制定準則、知識和技術、文化遺產保護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五大職能。2003年10月該組織發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技能、傳統知識、傳統節日禮儀及民俗活動等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東南亞國家越南(2005)、柬埔寨(2006)、菲律賓(2006)、印尼(2007)、老撾(2009)、文萊(2011)、馬來西亞(2013)、緬甸(2014)等先后被批準加入該公約。這一界定是國際社會協商的結果,其定義和分類具有國際通用性。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和實施,標志著國家從法理層面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保護。
(二)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演藝術類“非遺”指的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通過唱腔、動作、臺詞等藝術表現形式來表現演出者內心世界的傳統表演藝術形式”①,包括說唱、戲劇、歌舞、音樂、傳統體育競技等幾大類。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積淀,體現了人類表演藝術的精華,從中可看到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進程、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
東南亞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三類:民間戲劇、民間歌舞和民間音樂。民間戲劇,主要有各國的皮影戲、木偶戲,越南的■劇、水上木偶戲、嘲劇等。東南亞各國目前已有近2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項目中與2018年中國—東盟戲劇周主題相關的皮影戲和木偶戲,有2003年入選名錄的印尼哇揚皮影戲,它成為伊斯蘭教化以后的爪哇保存印度教—佛教遺產的重要手段;還有2005年入選名錄的柬埔寨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木偶戲源于18世紀的貢榜王朝為每一神■編排了不同的舞蹈,有越南水上木偶戲、馬來西亞馬榮舞蹈劇、泰國木偶戲、緬甸木偶戲。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皮影戲在泰國、老撾、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流傳歷史悠久,皮影種類多樣,表演藝術精彩絕倫。柬埔寨的皮影戲有大小之分,“已經演化成為一種保留著儀式規范的藝術性表演”②,2005年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大皮影戲)因其獨特的藝術呈現形式和古老的民間技藝傳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泰國皮影戲源于印度影子戲,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還是各種慶典都不可缺少的高雅表演藝術,分為大皮影南雅和小皮影南達隆兩種。老撾皮影戲受柬埔寨和印尼影響,主要是大皮影戲,著名的有《羅摩衍那》。印尼哇揚皮影戲是對印尼爪哇、巴厘、龍目等地特定皮質影戲、木質偶戲、面具戲和人戲的總稱,融入文學、舞蹈、歌唱、音樂、雕刻、美術等藝術元素。許多宗教儀式、節慶節日都有皮影戲表演,這些表演儀式是人們借助皮影這一道具達到與祖先靈魂交流、療愈現實生活苦難和創傷的功能和目的,是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尋求祖先和神靈護佑的現實表達。各式各樣的皮影戲不僅展現和發展了印尼的文學藝術,而且還保留了印尼豐富的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文化遺產,影響到印尼人的人生哲學、生活習慣、宗教信仰、行為舉止、衣著形式以及藝術作品等,因其歷史、文化、教育、斗爭、娛樂等社會價值功能,2003年印尼哇揚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木偶戲在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流傳已久。泰國木偶戲作為亞洲最有影響的三大木偶戲劇種之一,分為大木偶戲、小木偶戲和布袋偶戲。緬甸木偶戲主要是牽線木偶戲,由印度引入后盛行于宮廷。越南水上木偶戲的精髓是稻作文化——那文化。世代生長的自然環境、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傳承促使越南水上木偶戲的產生和發展,它一般在宗教儀式、年節慶典、豐收祭奠或結婚慶典時表演,是藝術、自然和人類之間的高度和諧,被稱作越南田野藝術之魂,越南的文化標志,是越南民族文化精神的藝術表現。越南國家木偶劇團是在胡志明主席的領導下于1956年成立的,現為越南文化體育旅游部下屬單位,以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藝術為己任,其強大的專業演職員隊伍擁有幾百部大大小小不同體裁和風格的木偶劇作品,致力于經典劇目的制作和推介,鼓勵創作新作品,積極促進本土和國外木偶劇交流,在世界各地近40個國家巡演,以此弘揚和推廣越南本土優秀的民族文化。
三、 影響東南亞表演藝術類“非遺”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印度文化
以梵語和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文化對于東南亞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公元前5世紀初梵文的使用范圍已達到西至比哈爾,南至納爾默達,這一時期的梵語文學印度兩大重要的史詩作品《摩柯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成為東南亞國家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印度尼西亞,以印度兩大史詩《摩柯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為題材的印尼民間皮影戲,就通過象征敘事來調動故事的神秘力量,實現對觀眾的療愈功能,由此皮影戲提供了一種精神性、學習性的治療空間。皮影故事的精髓來自印度史詩,皮影戲用戲劇性表達出生命應該以一種協調的舞蹈方式運轉,自我控制、犧牲和智慧之間的平衡都用來強化人們的精神,從而也就強化了人們的身和心。
在公元第一個千年的漫長歷程中,印度航海商人或傳教士不僅在南亞,而且在東南亞海岸的很多地方登陸,梵語作為一種精英文化和宗教語言在這一地區廣為傳播。印度舞蹈對東南亞國家的傳統舞蹈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例如印度有一百零八個“卡那拉”舞姿,這種藝術規范方法傳到泰國后便成為泰國舞蹈家總結規范自己民族傳統舞姿的方法。泰國的箜劇起源于印度南部的“卡達卡利”宗教舞蹈,糅合了泰國舞蹈、音樂、詩歌、繪畫、武術與皮影戲等元素,是泰國最美舞劇藝術的精華,以其華美的服飾、動人的舞姿和優美的音樂旋律成為名副其實的泰國國粹。歷年戲劇周保留劇目泰國箜劇《羅摩衍那》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史詩,其中的《筑路篇》哈奴曼神猴形象和中國的孫悟空一樣,是泰國人民機智、靈活的象征。劇中英雄羅摩王子和他的猴軍部隊冥思苦想如何跨越大洋與龍卡王托薩卡交戰,他們想修筑一條通往龍卡之路。在水底,正指揮手下搬走石頭的素攀瑪查遇上了神猴哈奴曼,互相迷戀最終結為夫妻。箜劇最大的特色是演員角色分為男主角、女主角、羅剎(魔王)和神猴四種,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他角色都要戴面具,面具的顏色根據角色的不同而各異。箜劇沒有臺詞,全場為純舞蹈表演,通過舞蹈動作及步伐演繹劇情,手勢和舞姿有程式化傾向。“泰國箜劇的六十八式舞姿,每一舞姿都有稱謂,諸如四面梵天、諾拉起舞、魚兒觀海等。至于手語,印度有單手勢、聯手勢可以表達成千上萬種語意。”①因出于宮廷,箜劇舞蹈動作高雅端莊,服飾珠光寶氣燦爛奪目,就連箜劇中拉瑪王子身著墨綠色服裝,猴王哈奴曼的白色服裝,也全都遵循著印度傳統舞蹈的規定。
(二)殖民地宗主國文化
西方宗主國文化影響下的東南亞國家民間戲劇、音樂、舞蹈等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后殖民和后英語為母語時期的發展受到傳統與現代的雙重影響和作用。16世紀始,東南亞國家除了泰國都先后遭受荷蘭、法國、英國和美國等歐美國家殖民,歷史和地理因素使得殖民地宗主國的語言、宗教、文化在這一地區與當地本土文化交匯、激蕩、融合,由此產生了語言和文化多樣性景觀。中南半島五國曾遭受法國殖民的有越南、老撾和柬埔寨,這三個國家的語言文字都受到原殖民地宗主國語言——法語的深刻影響,法語曾作為殖民地宗主國的語言在社會權貴階層流行,在文化層面上,傳統的宮廷戲快速衰落,法國的戲劇文化和活動方式影響逐漸增強。然而近年來在這三個國家都出現了學習英語的人數激增而說法語人數銳減的情形,隨著現代性和全球化的加劇,東南亞英語這一地區性英語逐漸形成,英語在某一具體國家或地區的本地化及其對本地語言形成的結構性影響,由此改變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英語在東南亞國家從宗主國語言嬗變為“我們的英語”的過程中,原為殖民話語霸權形式的英語成為東南亞民族國家認同建構和走向現代性的利器。體現在文學藝術方面,東南亞國家在保留傳統文化同時逐漸吸收英美文化,例如西方殖民者帶來的話劇在東南亞國家中發展起來,出現了通俗戲劇和現代戲劇,這些戲劇形式與傳統戲劇一起構成了具有殖民色彩的東南亞戲劇東西匯融的圖景。在東南亞,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四國,由于殖民地歷史,英語在這些國家中逐漸取代當地語言成為官方語言,對于語言的接受必定帶來對于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的接受,誠如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所說:“誰喜歡上你的語言和文化,你就擁有了誰。”
隨著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和國語地位的確立,以及英語語言Q值的日漸提高,新加坡英語文學和戲劇的發展歷經不同的階段。20世紀60年代早期英語戲劇作家幾乎都是民族主義者和受過大學教育的文學精英,他們的英語戲劇作品在市場上反應平平。80年代中期,在文化政策壓力下,特別是在政府倡導的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影響下, 新加坡英語戲劇得以發展并以邊緣文化身份逐漸成為主流戲劇,精通英文的中產階級,游走于世界戲劇圈,受過精英教育的新加坡人創作出新的主張,“政權真實性”的英語政治戲劇大行其道。1990年,王景生創辦“新加坡英語戲劇回顧展”,2013年出任新加坡藝術節首任藝術總監時,提出把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戲劇發展模式融入藝術節,在高度西化的新加坡年輕一代中接受度日益提高,促進了文化間的對話與跨文化交流。
菲律賓歷史上先后遭受西班牙和美國殖民,西統時期天主教傳入菲律賓,由此帶來的戲劇化宗教表演,例如大齋節戲劇、圣誕節戲劇和圣徒故事等逐漸取代菲律賓的民間儀式和流行表演。中國—東盟戲劇周從2013年創辦伊始,組委會追蹤東南亞十一國來邕展演的幾十個文藝院團,長期觀摩和研究東南亞國家的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形式。他們的研究綜述歷時地呈現菲律賓戲劇發展歷程,西班牙殖民時期發展的主要戲劇傳統持續至今,包括17—20世紀在菲律賓廣為流行的摩羅戲,和起源于17世紀反映貴族審美趣味的薩斯維拉劇,這些都是西班牙歌劇和菲律賓本土元素相結合的戲劇形式,菲律賓本土舞蹈劇團在摩羅戲和薩斯維拉劇中將本土音樂、舞蹈和民間藝術編入現代舞蹈中。美統時期出現了菲律賓的現代話劇,1902—1906年出現社會精英創作的具有煽動性的反美預言劇,對菲律賓當代戲劇影響深遠。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出現資產階級浪漫劇,1915年第一個英語劇本《現代菲律賓婦女》探討女性的社會身份問題,美國大力推行英語并使之成為現代菲律賓戲劇重要的語言媒介。1946年菲律賓獨立建國,社會精英依然堅持用英語創作劇本進行表演。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熱潮高漲,菲律賓藝術家改用國語他加祿語來創作演出,成為當代東南亞藝術去殖民化的例證。20世紀70年代再次出現混合劇,將現實主義、宗教戲劇、殖民地風格和傳統戲劇熔于一爐,成為特色鮮明的文化大拼盤,既保留民族傳統文化特征,又包含西班牙和美國外來文化的強烈印記。
四、結語
本研究探索以民間戲劇、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為代表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呈現的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國際性、區域性和民族性決定了中國—東盟戲劇周所呈現的文化多樣性,作為一個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將東南亞文化請進來的平臺,其合作交流機制、路徑和模式極具研究價值。另一方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在落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戰略思想和國家發展方略中,在與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中具有獨特作用。東南亞傳統文化以其活態性、表演性、社會性和傳承性為中國—東盟戲劇周的舉辦提供了前期基礎,推動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交流是廣西和東南亞國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以民間戲劇、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為代表的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原生態記錄人類生活和生命傳承的民族語言文學。“一帶一路”建設倡導文化互通先行,本研究旨在探索東南亞國家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呈現出的各國家的歷史進程、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以及我國在與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中,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在落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戰略思想和國家發展方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也給我國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本文作為中國—東盟表演藝術類“非遺”交流與創造性轉化研究系列論文之一,旨在通過研究東南亞國家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思對當今在中國方興未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同時對比東方和西方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實現我者(the One)與他者(the Other)的角色互換、交流合作和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 Andy Kirpatrick.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SEAN: a Multilingual Method[M].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2] Andrew Simpson ed. Language & National Identity in Asia[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Lisa Lim, Anne Pakir & Lionel Wee. English in Singapore: Modernity and Management[M].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4] 〔荷蘭〕艾布拉姆·德·斯旺.世界上的語言——全球語言系統[M].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2008.
[5] 陳崗龍,張玉安.東方民間文學概論(第三卷)[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6] 蔡曙鵬.獅城說戲[C].新加坡:新加坡文藝協會,2014.
[7] 〔英〕尼古拉斯·奧斯特勒.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 王紅.東南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9] 徐杰.語言規劃與語言教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0]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陳兵,女,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南亞英語地位嬗變與國家文化身份重塑研究”(項目批準號:14XYY006)階段性研究成果。
①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頁。
②鄒啟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頁。
①毛小雨、方寧:《東南亞戲劇概觀》,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版,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