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李勇裴 林曉燕
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又稱母乳喂養性黃疸,是指單純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最初3~5d由于攝入母乳量不足,胎糞排出延遲,使得腸肝循環增加,導致其膽紅素水平高于人工喂養的新生兒,甚至達到需要干預的標準;母乳喂養性黃疸常有生理性體重下降>12%[1],足月兒發病率為 13%~18%[2],如果不及時干預或治療,會嚴重威脅患兒的健康。本研究主要觀察血清膽紅素較高(血清膽紅素>205μmol/L)的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采用不同喂養方式后,黃疸的消退情況及患兒體質量增長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兒童保健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88例黃疸患兒,男53例,女35例,經家長知情同意,分成三組,母乳喂養組31例,混合喂養組26例,人工喂養組31例,所有產婦無妊娠代謝綜合征,患兒無任何先天性疾病。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符合以下診斷標準[1,3]:純母乳喂養,血清膽紅素>205μmol/L;所有患兒入組前經測定血清膽紅素>205μmol/L,且皮測得到黃疸指數>12mg/dL;排除其他常見原因引起的黃疸,未用其他特殊藥物治療,生理性體質量下降>12%。
1.3 干預方法 入組前各組均是純母乳喂養,入組后,母乳喂養組繼續進行母乳喂養;人工喂養組完全使用嬰兒配方奶粉;混合喂養組除給予母乳喂養外,還給于一定量的嬰兒配方奶粉。同時各組均給予常用藥物治療,包括茵梔黃口服液和益生菌。嬰兒配方粉為避免過敏統一選擇為深度水解的雀巢肽敏舒(荷蘭雀巢公司,批號53500346HA,每次給予患兒2~3平匙奶粉量),三組患兒每天喂養次數7~8次,其中混合喂養組采用母乳和人工喂養交叉式喂養(前一次是母乳喂養,第二次人工喂養,以此類推)。
1.4 觀察指標 采用微量膽紅素測定儀及經皮測黃疸儀分別對三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3、5、7d的血清膽紅素及黃疸指數進行測量評價患兒黃疸情況,采用體重計測量體質量變化并。體質量增加(g)=干預后的體質量-初始體質量。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樣本間比較采用t檢驗,對黃疸指數減少量與體質量的增加量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黃疸患兒一般情況比較 三組黃疸患兒在入組日齡(3~5d)、分娩孕周(37~42周)、入組時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喂養方式對三組患兒血清膽紅素的影響三組患兒在不同喂養方式干預前后1d血清膽紅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兒在干預后3、5、7d血清膽紅素均有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母乳喂養組及混合喂養組比人工喂養組血清膽紅素更低(P<0.05),三組中,混合喂養組血清膽紅素含量最低(P<0.05)。見表 1。
2.3 不同喂養方式對三組患兒黃疸指數的影響三組患兒在不同喂養方式干預前后1d黃疸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兒在干預后 3、5、7d黃疸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母乳喂養組及混合喂養組比人工喂養組黃疸指數均降低(P<0.05 或P<0.01),混合喂養組比母乳喂養組更低(P<0.05或P<0.01)。見表 2。
2.4 不同喂養方式對新生兒體重的影響 三組患兒在不同喂養方式干預后1、3d體質量的增加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兒在干預后5、7d體質量增加量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混合喂養組體重的增加量比母乳喂養組和人工喂養組高(P<0.05);母乳喂養組7d體質量的增加量高于人工喂養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三組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不同時間血清膽紅素比較(μmol/L,±s)

表1 三組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不同時間血清膽紅素比較(μmol/L,±s)
注:與母乳喂養組比較,*P<0.05,**P<0.01;與混合喂養組比較,△P<0.05,△△P<0.01
組別母乳喂養組混合喂養組人工喂養組例數31 26 31干預前247.12±29.32 256.45±31.23 250.56±40.23干預后1d 217.33±35.87 220.54±32.07 260.19±28.42干預后3d 189.63±21.93 170.79±25.44 214.57±20.57△干預后5d 158.36±22.26 127.17±13.92*189.41±18.59*△△干預后7d 117.09±13.18 54.77±10.11**149.12±15.33*△△
表2 三組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不同時間黃疸指數比較(mg/dl,±s)

表2 三組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不同時間黃疸指數比較(mg/dl,±s)
注:與母乳喂養組比較,*P<0.05,**P<0.01;與混合喂養組比較,△P<0.05,△△P<0.01
組別母乳喂養組混合喂養組人工喂養組例數31 26 31干預前17.20±1.70 17.58±2.09 16.97±1.44干預后1d 13.97±1.87 13.54±2.07 14.05±1.42干預后3d 10.63±1.93 9.79±1.44**11.57±1.57*△干預后5d 8.36±2.26 7.17±1.92**9.41±1.59*△△干預后7d 7.09±2.06 4.77±1.73**8.12±1.82*△△
表3 各組新生兒不同時間體質量增加量變化(g)比較(±s)

表3 各組新生兒不同時間體質量增加量變化(g)比較(±s)
注:與母乳喂養組比較,*P<0.05,**P<0.01;與混合喂養組比較,△P<0.05,△△P<0.01
組別母乳喂養組混合喂養組人工喂養組例數31 26 31干預后1d 58.07±27.13 55.80±19.60 61.60±22.80干預后3d 120.76±61.18 118.39±49.87 123.87±49.58干預后5d 178.46±59.65 210.97±57.70*167.74±50.71△△干預后7d 237.31±48.79 273.87±63.75*210.32±47.78*△△
2.5 血清膽紅素及黃疸指數變化與體質量變化的相關性 Pearson檢測相關系數r與相關性關系,r為0.8~1.0 則存在極強相關;r為 0.6~0.8 強相關;r為0.4~0.6則存在中等程度相關;r為0.2~0.4則存在弱相關;r為0.0-0.2則存在極弱相關或無相關。采用Pearson檢測采用Pearson檢測所有患兒7d的血清膽紅素減少量、黃疸指數減少量與體重的增加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分別為r=0.3880和r=0.2224,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血清膽紅素及黃疸指數降低與體重的增加量呈弱正相關性,表明血清膽紅素、黃疸指數對體重的增加具有影響作用,且血清膽紅素具有更大影響作用。
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臨床癥狀,在出生時膽紅素產生量多于排出量,在大部分足月新生兒以及所有早產兒都會出現血清膽紅素升高,而母乳中含有大量的生長因子、免疫球蛋白、免疫細胞以及其他免疫物質等,既可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和增強免疫力,還能夠促進膽紅素的代謝,降低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4-6]。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確診后一般無需特殊治療,預后較好,但是當血清膽紅素>205μmol/L,是兒童期患其他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會對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如聽力異常,總異常率高達65%[7-10]。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喂養方式干預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3d之后,混合喂養組的血清膽紅素含量及黃疸指數明顯低于母乳喂養組及人工喂養組,所以,對于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病期間的患兒,需要幫助母親建立成功的母乳喂養,確保患兒攝人足量母乳,必要時補充嬰兒配方粉,從而有效降低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血清膽紅素及黃疸指數。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指出,黃疸出現時間以及母乳喂養不足所伴隨的病理因素加重了黃疸程度,而生理性體質量下降或增長的幅度也是有效反映初生期營養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對于患有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持續母乳喂養不足會延長黃疸消退時間,而停止母乳喂養,往往會使患兒體質量增加受到一定的影響,故多采取混合喂養即母乳加嬰兒配方粉,從而有效減少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對嬰兒體重的影響[11]。本研究發現,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未消退期間,混合喂養比母乳喂養及人工喂養更有利于患兒體質量增加。同時本研究結果表明,血清膽紅素及黃疸指數的降低與體重增加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提示充足的喂養有利于降低血清膽紅素,血清膽紅素及黃疸指數的降低有利于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患兒體質量的增加,有利于生長發育。
以上結果表明,對于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在患兒血清膽紅素較高黃疸未消退前,結合臨床常規治療同時采用母乳與配方奶粉混合喂養,有利于降低新生兒血清膽紅素和黃疸指數,促進新生兒的體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