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燕 周日花 林立華 傅根蓮
抗結核藥物能嚴重抑制骨髓功能,造成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臨床需聯合升白細胞治療,以保證抗結核治療的順利進行,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及生存質量。中醫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外治的傳統治療方法,配制的中藥方劑加工成藥餅固定于腧穴上,通過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及藥物作用治療病癥[1]。本研究應用穴位貼敷方法治療抗結核藥物所致白細胞減少癥,取得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3月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結核科收治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0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2]:抗結核治療過程中,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少于4.0×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8×109/L。中醫診斷[3]:中醫辨證屬虛勞病,脾腎兩虛,氣血雙虧型。主癥:(1)納差;(2)全身乏力;(3)面色萎黃或晄白;(4)舌質暗淡或淡;(5)脈細弱或沉。兼癥:(1)惡心嘔吐;(2)少氣懶言;(3)失眠;(4)月經不調或陽痿;(5)自汗。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2)自愿加入此臨床研究,知曉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同時患有其他可能引起血白細胞減少疾病的患者,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脾功能亢進、感染性疾病、免疫結締組織疾病等;(2)伴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者;(3)伴有嚴重原發性心、腦、肺、肝、腎疾病者;(4)穴位貼敷處皮膚潰瘍、感染等病變或感覺異常者;(5)因精神或其他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
2.1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短程督導抗結核病治療中,化療方案為 2HRZE/4HRE(H:異煙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對照組給予利可君(江蘇吉貝爾藥業有限公司,10mg/片,批號20150920)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觀察組方法同對照組,另采用中藥貼敷治療。中藥干姜、附子、肉桂各10g,冰片2g,當歸5g比例配制磨成粉,以醋調和,制成中藥貼敷厚度0.3cm,直徑10mm的藥餅。取穴神闕、足三里、三陰交,于每日9時進行貼敷,每日1次,貼敷4h后撕去。兩組均于治療15天后統計療效。
2.2 觀察指標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擬定乏力、納差、惡心嘔吐、煩躁失眠等臨床癥狀分級評分表,分為輕度(1分)、中度(3分)、重度(5分)3級。治療結束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7mL,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深圳邁瑞BS-400型)檢測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計數的水平;采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MoFloAstrios EQ型)檢測血清CD3+、CD4+、CD8+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血常規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血清CD3+、CD4+、CD8+水平的變化。
2.3 療效標準[1]顯效:白細胞計數提高>1.0×109/L,并持續2周及以上;有效:白細胞計數提高(0.5~1.0)×109/L,并持續2周及以上;無效:白細胞計數提高<0.5×109/L,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使用例數及百分率(%)表示,兩組間對比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對比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內治療前后對比應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 35例,女 15例,年齡 20~72歲,平均(46.19±7.08)歲;結核病病程 0.8~15 個月,平均(8.29±1.40)月;單純肺結核患者31例,結核性胸膜炎患者12例,肺結核合并結核性胸膜炎患者7例。對照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 21~71歲,平均(46.08±7.13)歲;結核病病程 0.9~14 個月,平均(8.25±1.37)月;單純肺結核患者33例,結核性胸膜炎患者11例,肺結核合并結核性胸膜炎患者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2 兩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39例,有效9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31例,有效11例,無效8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明顯優于對照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5)。
3.3 兩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T淋巴細胞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 CD3+、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CD3+、CD4+、CD4+/CD8+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血清CD3+、CD4+、CD8+、CD4+/CD8+比較(%,±s)

表1 兩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血清CD3+、CD4+、CD8+、CD4+/CD8+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對照組:利可君;觀察組:利可君+中藥敷貼
組別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例數50 CD3+CD4+CD8+CD4+/CD8+47.62±3.94 68.15±5.06*△24.12±3.25 37.58±4.39*△26.41±3.02 28.03±3.40*△1.09±0.21 1.48±0.30*△50 48.03±4.01 49.27±4.39*24.50±3.31 26.63±3.96*26.53±3.12 28.17±3.52*1.12±0.23 1.20±0.27*
3.4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血常規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癥狀評分、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中醫癥狀評分明顯降低,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明顯升高(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中醫癥狀評分、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比較(±s)

表2 兩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中醫癥狀評分、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對照組:利可君;觀察組:利可君+中藥敷貼
組別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例數50中醫癥狀評分(分)WBC(×109/L)中性粒細胞(×109/L)14.83±2.19 6.20±1.57*△3.21±0.42 4.85±0.53*△1.68±0.25 2.57±0.39*△50 14.76±2.21 8.01±1.65*3.28±0.45 4.10±0.51*1.70±0.26 2.31±0.28*
結核病的基礎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需遵循“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治療原則。治療期間容易因為藥物副反應、療程長等原因致不規律治療,導致耐藥結核病的發生,使治療難度和患者經濟負擔增加[6]。在血液系統藥物副反應中,以白細胞減少最為常見[7]??菇Y核藥物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癥機制常為:(1)造血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受藥物的影響和干擾;(2)藥物直接毒性抑制骨髓造血系統[8]。研究表明,結核病患者中性粒細胞防御素HNP1-3水平隨著白細胞減少而降低,使結核分枝桿菌清除減少[9]。結核病患者本身機體存在免疫功能紊亂,白細胞減少進一步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明顯增加了其他感染發生的風險[10]。
抗結核藥物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根據臨床表現歸為中醫“虛勞”或“血虛”等范疇。肺癆患者大多先天稟賦虛弱,癆蟲感染后加重元氣受損,致氣虛,故經抗癆藥物影響后,加重脾胃氣虛,氣虛則溫煦不足,導致精氣不足,營血滋生無源,精血不足,出現氣血俱虛之證,對造血功能產生影響[11]。研究表明,針灸人體一定穴位可有效治療化療后骨髓抑制,提升白細胞數[12-14]。曹大明等[15]應用扶正升白膏穴位貼敷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取穴關元、神闕、大椎、膈俞、脾俞、腎俞,總有效率88.33%。本研究采用中藥方劑由肉桂、當歸、附子、干姜、冰片等組成。肉桂能補氣益血,溫脾補腎;附子能補火助陽,散寒祛溫,回陽救逆;當歸能補血活血,痛經活絡;干姜能回陽通脈,溫中散寒;冰片能清熱解毒,開竅醒神。藥物還能直接刺激腧穴,激發經絡之氣,補益氣血,扶正固本,調節臟腑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16]。足三里能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扶正培元;神闕能健脾和胃,溫運臟腑,為生命之根蒂,扶正固本;三陰交能健脾和胃,舒經活絡,調肝補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CD3+、CD4+、CD4+/CD8+明顯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中藥穴位貼敷療法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升高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水平,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減輕抗結核藥物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