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華
摘要:農業稅費改革后造成農村公共品供給格局的變遷,引起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狀況進行了評價。文章對此類研究進行歸納后發現,對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的研究主要有四種方法,一是通過研究農民消費結構間接考察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情況;二是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直接考察公共品投入—產出供給效率;三是通過大規模問卷調查考察農民對公共品供給的主觀滿意度;四是建立指標體系客觀評價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現實水平。
關鍵詞: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
在我國特有的“三農”國情之下,“農村公共品”是相對于農民私人品而言的,是指用于滿足農村生產和生活公共需要的,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社會產品或服務。從2000年起,我國開始逐步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國家不再向農村提取資源,反而向農村輸入資源,并逐步形成了以公共財政為主體的農村公共品的建設格局。在這個過程中下,農村公共品的供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了解農村公共品的供給的狀況,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進行了評價。本文對這些研究進行歸納和分類之后,發現現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從四個角度對農村公共品供給進行評價的。
一、基于農民消費視角的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
農村公共品與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如果這些公共品供給充足,農民就不需要私人支付和購買這些公共品或服務;但是如果這些公共品供給不足,農民只能調整消費結構,用私人收入支付和購買。
基于消費視角的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的方法是通過構建農民純收入與農民私人品和公共品消費的線性支出模型,通過數據測算得到農民消費收入的彈性,從而分析出公共品供給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農民對公共品的需求意愿的彈性和公共品供給是否均衡的結論。采用這種方法,學者們選擇農民收入為自變量,以食品支出、衣著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持、醫療保健支出、交通運輸郵電支出、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作為支出變量,建立函數模型來評價農村公共產品的相對供給效率。采用這種方法李燕凌(2004),劉文勇等(2008)利用全國性統計數據,通過構建以農民收入為自變量,七大類消費品為支出變量的函數模型來評價農村公共產品的相對供給效率。高強等(2008)則將對農民消費收入的彈性計算和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問卷調查相結合,對青島市農村公共品供給進行了評價。李燕凌(2005)還通過構建農民消費結構分析為基礎的公共品供給水平評價模型,利用1994~2001年的統計數據,對我國不同區域,不同時間農村公共品供給對農民消費規模及結構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二、基于供給效率的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
公共品的供給效率也稱為整體效率,是指在公共品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供給產生的實際效益與一個假設同樣投入狀況下的最大效益之比。該供給效率可以衡量公共品供給結構是否合理,配置是否有效率。由此,對公共品供給的測度問題轉變為對投入和產出多少公共品之間的測度。
基于投入—產出效率視角對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進行評價,學者們采用的是數據包絡分析法(DEA)。這種方法是以決策單元(DMU)的投入、產出指標的權重系數為優化變量,借助數學規劃將DMU投影到DEA前沿面上,通過比較決策單元偏離DEA前沿面的程度來對待評價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進行綜合評價,并獲取有關決策單元的管理信息。DEA模型不需要實現給定的生產函數的具體形式,僅通過投入-產出的數據即可計算并判斷各決策單元(DMU)的相對效率。由于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往往是由多個部門分別決策的結果,基于投入角度的C2R模型非常適用于評價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效率。C2R模型是基于多投入多產出的不同DMU的相對效率評價,還可以規避參數方法的多重限制。
但是,DEA方法也有其缺點。通過DEA模型得出的效率是一種靜態的效率,且沒有考慮技術的變化對效率的影響。通過Malmquist指數法可以很好地克服DEA方法的這兩個缺點。采用DAE方法和Malmquist指數法測量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靜態和動態效率,結果將會更加科學(崔治文,2013;劉天軍等,2012;劉其濤,2013)。
對于農村公共品供給績效不僅要從公共品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評價,還應該考慮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效率。馮英浚等(1995)在DEA方法和費來爾測度方法基礎上提出了二次相對效益評價模型,把各決策單元以往的相對效益作為決策單元基礎條件的一種衡量,有效消除了各決策單元客觀基礎條件的影響,能夠合理評價決策單元的管理有效性。徐崇波(2010)利用DEA的二次相對效益模型從農村公共品供給資金的投入產出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兩方面來評價了公共品供給效率。
Fried等(2002)提出的三階段DEA模型能夠將影響效率的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剔除,從而得到只反映管理水平的效率值,能夠更好地評估DMU效率。鄧宗兵(2013)利用DEA三階段模型對重慶市39個縣區2010年的農村公共品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測算。
三、基于農民滿意度的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
借助于農民滿意度來考察出公共品供給效率是受到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響。新公共管理思想將社會公眾視為政府的“顧客”, 政府的服務應該堅持“顧客導向”,以“顧客滿意“為宗旨。1989年費耐爾博士構建了顧客滿意度指數(CSI)以來,以市場導向、結果導向和顧客導向為基本特征的新公共管理運動,越來越多地把CSI引入到政府績效測評考核之中。將顧客滿意度理論應用于研究農村公共品供給效率,是將農民視為農村公共品的“顧客”,因此只有農民認為有用的公共品供給,才是有效率的(李燕凌,2008;朱玉春,2010)。相反,政府認為有用并強制供給的公共品,如果農民認為沒有用,依然是無效率的。
(一)虛擬變量分析法
由于滿意度是一種主管感受,因此許多學者采用虛擬變量法來分析農民對農村公共品的滿意度。采用這種方法,首先需要將農民對公共品的評價進行數據處理,使之滿足二元變量的條件(“滿意”賦值為1,“不滿意”賦值為0),將農民的個人特征因素,如性別、年齡、收入等作為自變量,然后使用Probit或者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例如李燕凌(2008)采用CSI-Probit模型對湖南126個鄉鎮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各(州)市農民的CSI值進行分類排序比較,同時可以分析影響農民滿意度評價結果的主要因素。
采用Probit或者Logit模型等進行農村公共品評價分析基本上都采用二元選擇模型,即只有滿意和不滿意兩種狀態,不能反映農民對公共品的滿意的程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者們采用了以下幾種分析方法。一是采用了序數法和基數法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請農民為農村公共品的滿意程度打分,分值范圍為0~100,這種評分方法彌補了序數法的不足,也避免了分級基數法賦值任意性的問題,便于分析滿意度差異產生的原因(胡華,2011)。二是采用ODM排序選擇模型,將農民對農村公共品總的評價分為4個等級(“非常滿意”賦值為4,“基本滿意”賦值為3,“不滿意”賦值為2,“非常不滿意”賦值為1),這種方法細化了農民對公共品滿意度的評價(許莉,2012)。三是運用模糊評價法,將農民對公共品的評價視為一種主觀感覺的模糊描述,通過統計農民對公共品各評價歸屬于各評價等級的頻數構建模糊評價矩陣,將模糊矩陣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向量耦合,得出各級因素的評分值(王蕾等,2012)。
(二)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對農村公共品的供給的農民滿意度進行評估,其優點是可以解決指標信息重疊以及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問題,它確定的權數是基于數據分析所反映的指標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具有較好的客觀性。通過分析可以找出的少數幾個主因子來代替原來的多個變量做回歸分析,得出不同類型公共品對農民滿意度影響的大小,從而可以根據農民滿意度的優先次序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政策建議。例如朱玉春等(2010)的研究是將影響農民滿意度的因素歸為兩類,一類是農民對各種農村公共品的評價,另一類是農民的個人特征及對政策的評價,然后運用主成分分析各類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
四、基于實際供給水平的的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
現有研究表明,公共品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對于縮小收入差距具有明顯的作用。農村地區公共品供給的增加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有效供給農村公共品,必須要了解農村公共供給的現實水平。
(一)綜合評價方法
對農村公共品供給現實水平進行評價,需要構建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指標體系。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四個原則:一是全面性。指標體系要能反映公共品供給的各個方面;二是科學性。指標的定義、分類和技術要有科學合理的依據;三是獨立性。統一級次縱向指標之間信息不重疊;四是可得性,所選的指標能夠通過公開的統計資料或者合法調查獲得數據。根據該原則和農村發展的目標,目前學者們主要是從經濟發展、社會服務、公共保障和生態保護等方面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綜合性評價方法的實施關鍵是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根據權重才能據此評價和分析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水平。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有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主要通過專家打分確定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例如王俊霞等(2008)利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指標的權重來對公共品供給進行綜合評價??陀^賦權法有因子分析法(葉文輝等, 2009)和熵值法(唐娟莉等,2016)。相對來說,客觀賦權法綜合了指標的相互關系,通過指標的信息量確定權重,準確度較高。
(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
由于農村公共品分類的模糊性、供給主體和方式的多元性,以及農民對公共品需求的復雜性。在采用綜合評價方法進行評估時,需要構建一個比較龐大的指標體系,包括能夠體現公共品供給的范圍、內容和水平的諸多因素,因此操作難度比較大。介于農村公共品供給領域中普遍存在的關聯性,可以采用灰色關聯度的綜合評價法來研究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有效性。劉典文(2010)采用的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就是從被評價的樣本中確定一個最優樣本,并以此為參考序列,通過計算其他樣本序列與該序列的關聯度,對被評價樣本做出綜合比較和排序。
五、總結
通過以上的綜述可以看到,現有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從消費結構、投入—產出、農民滿意度和供給水平四個角度展開研究。從通過測算農民對農村公共品的支出彈性間接考察農村公共品的供給狀況,發展到通過測算農村公共品投入—產出的效率來直接考察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效率;從評價農民對農村公共品供給的主觀滿意度,發展到評價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客觀水平。這些文獻為從事農村公共品供給研究的學者,在研究視角和方法上提供了有意的借鑒。未來的研究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如何將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相結合,考察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現實景氣程度和未來發展趨勢,從而為政府相關機構制定農村公共品供給決策提供參考,促進政府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優化配置結構。
參考文獻:
[1]李燕凌.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均衡路徑分析及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07).
[2]劉文勇,吳顯亮,喬春陽.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實證分析[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08(05).
[3]高強,史磊.青島市農村公共產品供求實證研究[J].山東經濟,2008(05).
[4]李燕凌,李立清.農村公共品供給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2005(05).
[5]崔治文,毛斐斐,周毅.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數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討,2013(05).
[6]劉天軍,唐娟莉,霍學喜,朱玉春.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效率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陜西省的面板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2(02).
[7]劉其濤.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3(20).
[8]馮英浚,李成紅.二次相對效益——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一種新指標[J].中國軟科學,1995(07).
[9]徐崇波.基于DEA的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績效評價研究[J].財政研究,2010(10).
[10]鄧宗兵,張俊亮,封永剛.重慶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評價和影響因素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3(06).
[11]李燕凌,曾福生.農村公共品供給農民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08).
[12]朱玉春,唐娟莉.農村公共品投資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西北五省農戶的調查[J].公共管理學報,2010(07).
[13]胡華.農村公共產品滿意度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1(10).
[14]許莉.農民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滿意度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農戶層面的實地調研[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2(06).
[15]王蕾,朱玉春.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果評價,2012(12).
[16]王俊霞,王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證性檢驗[J].當代經濟科學,2008(03).
[17]唐娟莉.中國農村公共品供給水平評價技[J].技術經濟,2016(01).
[18]劉典文.基于灰色關聯的農村公共服務綜合評價研究——福建省的經驗性解釋[J].科學決策,2010(01).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農村公共品供給評價指數的構建及應用研究”( 2016SJB630092)。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