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摘要:生態倫理學說到底是關于人與生態環境間的倫理關系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重點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當代生態倫理學最關注的問題。但生態倫理學的根本還是要歸結到責任倫理,才能獲得理論奠基,并發揮其實踐指導能力。對于各個國家來說,國情不同,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建設情況都各不相同,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要依據本國實際情況進行,所以生態倫理學的本土化建構尤其重要。文章探討了生態倫理學研究的道德價值定位、生態倫理學本土化面臨的現實挑戰和責任倫理為基礎的生態倫理學本土化建構問題。
關鍵詞:生態倫理;本土化;責任倫理;黨的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無限制發展技術卻忽略了生態環境質量,生態倫理學的研究在當今時代尤為迫切,對于適應各國生態發展的生態倫理學本土化研究更為重要。
一、生態倫理學研究的道德價值定位
生態倫理學要求確立生態整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展現出了倫理與道德辯證互動的生命姿態。
(一)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對生活物質需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們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道德價值范疇的擴大
最初的生態倫理研究范圍是在學術理論中,為了順應時代的變遷,生態倫理學研究的道德價值范圍逐漸擴大,對個人、群體和社會提出更多要求。推進綠色發展重點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對人們的道德要求更加廣泛。
(三)人類思想與行動中的作用
生態倫理學的研究意義是為形成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態,要求大家重視起生態文明的建設。但是,生態倫理學研究的道德價值最后要落實到行動中,在生態建設過程中不能因小失大和急功近利。
(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用“勞動的自然生產力”等概念來說明生產力的豐富內涵,這也就是說生態環境是一種生產力。大自然賦予人類生命,是人類之所以生存發展的根本,所以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二、生態倫理學本土化面臨的現實挑戰
生態倫理學本土化在理論上,指的是西方的生態倫理學理論成果結合一國文化傳統、具體發展和本國特色、適用于一國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學。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倫理有諸多契合之處,使得生態倫理學在中國有實現本土化的可能,同時,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也使得我國有進行生態倫理學本土化的必要。但是我國的生態倫理學本土化問題面臨著許多挑戰。
(一)多元文化的滲透
生態倫理學本土化的問題,是適用于一國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的理論,但現在是全球化發展時代,各國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難免發生碰撞和相互滲透。改革開放后,各種文化蜂擁而入,形成了轉型期特有的文化多元化的格局。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勢必會對個人、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文化多元化的過程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弱化,造成了本土化核心價值觀的迷失。生態方面也會受到些許影響,導致人們無法正確定位生態文明建設,與別國現狀混為一談,造成生態倫理學價值觀的迷失。
(二)個人生態責任意識的缺失
隨著生活速度的加快,人們往往追求及時的利益,尤其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導致了人們追求利益而忽略環境的現狀。大自然往往以無言的方式給予我們深刻地提醒,啟發了人們開始保護環境的意識。但是以往養成的習慣,讓人們無法明確個人對生態影響的責任意識,總抱有僥幸的心態和自私的心理。但是對于生態的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新時代提出的要求,是每個人都應擁有的責任意識,這樣才能打贏“藍天保衛戰”,奪回綠水青山。
(三)本土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間的悖論
悖論是指在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相互對立又都能自圓其說的結論。本土經濟與生態平衡間的悖論,實質上是利益與道德的悖論關系,也是導致環境污染的最大原因。人們往往關注利益的得失,不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所以有了工廠污水排放和尾氣污染的現狀。為了解決這一悖論問題,人們要注意自己對環境影響的行為,不能只追求利益,而是保持中庸的態度,找到二者間的平衡。
(四)責任分擔的不平等
對于環境的保護,人們沒有完全達到思想的一致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異性,一個國家人們群眾間也存在差異性,深刻理解環境保護的人愿意付出更多的責任和承擔更多義務,但是缺乏責任意識的人依舊不會改變,這就導致了追責的時候,躲避責任和承擔責任的不公平現象。
三、責任倫理視閾下生態倫理學本土化建構
(一)生態倫理學本土化的責任倫理基礎
生態倫理學本土化強調的是發展本國特色對一國人進行生態倫理保護,在此著重于人們有義務去做。德裔美籍哲學家漢斯約納斯在《責任的原理》一書中,對義務的起源作出新的解釋,就是著名的“責任原理”。
1. 對自然的保護責任
對社會與自然負責,是為了確保人類未來得以生活的環境,在自然界中,人類與其他生物有一致的利益,同為自然之子,人類為了滿足自己而犧牲社會與自然,是對自然的不尊重。為了行使責任,人類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自然的其他子孫負責,人類對于社會與自然的優先權不過是因為力量強大。倘若依據自利行為,除人以外的事物同樣具有優先權。對于社會中的其他人,我們不能把其他人的利益當做個人的賭注,社會向善論也不能成為我們影響其他人的理由。“這種關護顯然必須包括對這個星球上整個大自然的未來的關護,這星球是人類自己的未來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
2. 對未來人類的責任
《責任原理》中提到“只有在我的‘賭博中包括了他人的時候,輕率才是不允許的”。“生存優先”,所以絕不許拿他人的全部利益尤其是生命做賭注,那是不負責任的。個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會威脅到他人,置他人于危險中。
未來責任強調的是對本土生態倫理保護的動機,這是涉及未來人類的責任,首先我們要確保未來人類的存在,其次要對他們的生活質量負責。“這種關護顯然必須包括對這個星球上整個大自然的未來的關護,這星球是人類自己的未來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
3. 對行為后果負責
漢斯約納斯認為,對于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行動倫理只強調行為的動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責任倫理來加以補充,人們做決定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行為的動機,還要行為與后果間的必然聯系,并對其行為后果負責。所以我們在面對自然環境時,要慎重做出決定的行為,并必須對行為后果負責,對自然負責。
(二)個人生態倫理學本土化的責任倫理修養
1. 勇于承擔個人對于生態保護的責任義務
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每個人的行為決策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所以在控制自己的行為動機前提下,培養自己對行為后果負責的意識。做成行為決定之前,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盡量避免破壞環境的舉動,面對他人的破壞行為,及時制止,這是個人的義務。
2. 尊重生命和本土自然環境
保護自然的基礎是我們要敬畏生命和自然,阿爾貝特施韋澤提到“除非人類能夠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則人類將永遠無法找到和平”這不僅是關乎生命倫理,也是對生態倫理的保護。人與動物平等,人與自然也是平等,應當和諧發展。尊重自己本土的環境,是尊重自己的生存環境。
3. 養成綠色的生活方式
綠色的生活方式要求人們做到“節約優先”,力所能及的循環利用資源,選擇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積極踐行黨的十九大的要求,節約用水、降低耗能、低碳出行從我做起。反對奢侈的浪費和不理性的消費,做一個理性健康生活的好公民,為生態倫理學本土化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三)基于責任倫理取向的生態倫理學本土化社會規范
1. 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生態保護思想建設
本土化要求的就是結合我國特色來進行生態保護,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牢牢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并形成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繼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個嶄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節約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 建立明確環境責任和追責的管理運行機制
應當明確人們對環境責任,社會應建立追責機制,應該負什么責、怎樣負責,都要進行明確的規定。通過強制力保證責任追究機制的運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排污者責任”,并且“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3. 健全本土的生態保護監督體系
監督體系包括社會輿論監督、部門監督。加強部門監管力度,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由國家監督管理部門進行整體把控,具有法律的權威性,這是由國家強制力為生態倫理本土化提供完善的制度環境。由于國家經濟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和執法制度都不夠完善,國家管理部門的監督不能確切的進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明確權責邊界,面對國內綜合監管的多元化監管模式,多機構同時監管,會出現目標不同、管理辦法沖突和相互推諉的情況。
完善社會監督機制。社會監督包含媒體輿論監督和大眾參與監督兩方面,具有廣泛性的特征。現在國家大力宣傳生態保護,就是想引導一個正確的媒體輿論導向,引導大眾保護環境。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一方面宣揚生態建設中的失責問題,通過報道公開在大眾面前,都能激發全民責任情感的作用。大眾全面參與進來,選出環保典范和榜樣,相互監督。通過媒體輿論宣傳和監督,形成人們自覺培養責任倫理情操的自律意識。
4. 加快完成生態環保體制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時第一次把“保護環境”列入政府的五大核心職能,加快了生態保護體制改革。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此,可以通過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等,來加快完成生態環保體制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人人培養責任意識,擔負起個人責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倫理學本土化進程,建設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16.
[3]漢斯·約納斯.責任原理——現代技術文明倫理學的嘗試[M].方秋明,譯.世紀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4]阿爾貝特·施韋澤.陳澤環,譯.敬畏生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