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所上的每一節課,都應該是鮮活的課,都應該有學生心靈的對接與思維的碰撞。鮮活的課堂,要遵循學生的內心需要與認知狀況,這就要求教師要必須創新課堂。創新就是給課堂注入新鮮的元素,注入學生更愿意吸收的營養。
關鍵詞:文學色彩;時代氣息;實驗理念;分層環節
創新的課堂,要能讓學生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能讓學生更輕松愉悅地享受地理帶來的樂趣,能讓學生在課堂更全面地生長。
一、 地理課堂有文學色彩
我們的地理課堂必須充滿“地理味”,包括正確使用地理語言,合理充分使用地圖等等,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也可以試試讓我們的地理課堂帶點“文學味”。可以結合古詩文教學。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講到“天氣對軍事的影響”時,可引用唐代杜牧《赤壁》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又如講到“準靜止鋒過境時的天氣”時,可引用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再如講到“地形對氣溫的影響”時,可引用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或北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中的“高處不勝寒”等等。古詩文讀來朗朗上口,“文學味”十足。結合學生喜愛的文學作品教學,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如近來非常火的兒童文學作家鄒凡凡的“秘密三部曲”《列奧納多的秘密》《貝克街221號的秘密》《黑騎士的秘密》,其本身就是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和意大利整個國家的百科全書,學生可以欣賞名勝古跡、感受異域文化、繪制旅行線路,甚至可以猜謎語“分東西接南北時之元度之祖”(謎底:本初子午線)。這些文學元素可以借助計算機軟件打開,以增強它的生動性。常見的軟件有,office、3dmax、phtoshop、視頻處理貍窩、音頻處理goldwave、動畫flash等。這樣的呈現讓文學作品更貼近學生生活,更極易融入學生心靈,韻味無窮。讓我們的地理課堂帶點“文學味”,使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充滿陽光雨露。
二、 地理課堂有時代氣息
海洋國土是我國遼闊國土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護藍色的海洋國土也是維護我國權益的一部分,每位中國人都應該強化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意識。我國的海洋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發展海島等對于我們越來越重要。可是現狀的地理教材卻很少提及,事實上,我國的海洋、大陸架、海島、九段線、海底礦藏等等都是重要內容。可當前,學生的海洋意識薄弱,他們中很多人不知道釣魚島在哪,三沙包含哪三個,南海資源怎樣。21世紀是海洋的時代,這就需要教師幫學生樹立新的海洋觀,走海洋強國之路。所以,教師應該把海洋海島作為重要章節放在初中地理中。海洋的相關知識也必須作為一個重要的知識單元列入中學教科書。目前我們的教科書僅僅講述了中國是一個海陸大國,而海洋的權益所講甚少。教師可以設想的內容講解與助讀資料如下:領土與領海的區別,包括海底地形圖,領海界線圖解,具體數值等;政治管制區域與經濟管轄區域的區別;南海諸島的名稱與數量、數量的變化;范圍大小以及位置,可加入《中國的政區圖》;已明確主權的和沒有明確主權的,可用餅狀圖做出具體的統計等;海洋資源分布與作用,我國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最后可以講解省級行政區的介紹,如海南省及三沙市的建立。
三、 地理課堂有實驗理念
地理教學缺少不了實驗或者演示,有些知識點教材表述的再具體,也不如教師或者學生動手演示一下來的有效果。地理教學中的難點很多,我們可以利用簡單的教具、多媒體動畫、實驗活動等。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易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和知識結構。比如在學習大陸漂移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了“大陸漂移”實驗前,教師讓每組學生準備,大木盆一個、小木塊六塊、膠水一瓶、吊扇一個、水適量。這時候教師可以拋出一個問題,這些器材做什么用的,讓學生在學地里的時候多一點探究意識。教師示范,學生跟著做。首先用膠水將六塊小木塊粘在一起放置,讓其凝固一會。接著往大木盆中倒入半盆水,并把粘在一起的木塊放入水中。最后,待木塊將要裂開時,打開上方的吊扇。教師不要告訴學生實驗的結果,讓學生靜靜觀察即將發生的現象。他們可以看到大木塊裂成六塊,每個木塊朝著不同的方向在運動。很明顯,這個實驗,將枯燥艱深的地理原理簡單化、直觀化又生活化。實驗讓難以解釋的大陸漂移現象真實地再現在學生面前。地理實驗是地理課堂的一次創新,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欲望。
四、 地理課堂有分層環節
地理學情各異,教師得采取分層教學。如關于山脊山谷的判斷,一直是等高線地形圖的一個教學難點,部分記性好的、理解性好的學生或許能記住“向高凸為谷,向低凸為脊”,但基礎差一點的學生時間一長就不會了。這時教師對不會的學生,就采用新的方式重新講解。可利用學生比較容易記住的一些關聯性常識,再結合取點畫線比較中間與兩邊的高度來判斷山脊山谷。學生能知道山脊像牛羊的脊背,就好比瓦房的房頂,讓他們樹立山脊是中間高兩邊低的一種地形的意識;學生也知道山谷能夠發育河流,山谷就像一條傾斜著放的河床,中間低兩邊高。雖然有點小費事,但可以保證基礎差的學生區分開山脊山谷。如還有學生不會,教師得繼續分層,教師自己伸出左手,握緊拳頭,手背向上扣在桌面上,同時也讓學生做著同樣的動作。有些學生的動手能力差,這個動作都必須教好幾遍,但這個動作是整個環節的關鍵。接著教師用筆在手背上示范畫等高線,讓學生說手背部關節突出的部位相當于什么。有了具體的情境,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能說出來,這里代表山頂。接著,同樣的方法,學生會說關節間的部位相當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當于山脊,手指縫相當于山谷。這樣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就可以一目了然。最后教師可以將這些做一個總結,讓所有學生加以記憶。附下,山峰盆地倆兄弟,等高閉合式規律;山峰中高四周低,盆地相反要識記。山脊山谷是相似,曲線凸處看仔細:曲線高凸是山谷,山脊低凸要牢記。記憶時,教師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分層教學加強學生對這一章節地表形態的辨別能力。
鮮活的課堂,就要尊重一群鮮活的生命,要讓每個學生在地理課堂上都能迸發蓬勃向上的精神,而不是有部分學生消極地聽課,被動地學習。創新給鮮活的課堂提供了舞臺,也給教師提供了機遇。
作者簡介:
康翠玉,江蘇省海安市,江蘇省海安市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