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
近年來我國高校學生人數逐年遞增,2019年我國高校學生人數將達到834萬,再創歷史新高,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高校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而大學生就業不僅僅關系著學生的個人發展,更影響著社會的安全穩定。因此,就業難成為了社會各界以及政府民生保障的重點工作之一。
為深入來了解陜西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現狀,對山西省內4所高職院校: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進行了問卷以及訪談的調查。根據調查問卷以及訪談內容的整理情況,做出數據統計,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本次問卷發放分為兩次發放,每批次發放500份,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955份,有效問卷925份。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計762人,占比82.4%,非貧困學生163人,占比17.6%;男生467人,女生458人;農村生源515人,城鎮生源410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是父母務農的有512人,工資收入的有277人,經商收入的有136人;家庭有子女數1個的548人,兩個的232人,2個以上的145人;家庭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有263人,2000-5000元的有468人,5000-10000元的有159人,10000元以上的有35人。
通過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1、就業困難程度更高
在對調研樣本進行數據分析時,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率遠遠低于一般家庭的學生的就業率。一般家庭學生的就業率是86.8%,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率32.5%,遠低于一般家庭學生就業率。
2、就業意識相對薄弱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一般家庭的學生對比,就業意識普遍較弱。具體表現如下:
(1)職業規劃意識普遍淡薄
在問卷中,對“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過規劃嗎”這一問題調查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39.5%的學生曾做過職業生涯規劃;56.5%的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比較模糊;有4%的學生從未進行規劃;而一般家庭的學生明確做過規劃的為55.6%;有規劃但是比較模糊的為39.8%;沒有規劃的為4.6%。從數據反映出,相比較一般家庭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較為薄弱。
(2)就業信心明顯不足
本次調查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一般家庭的學生相比較,普遍缺乏就業信心。對于問卷中“您對自己畢業后找工作就業的信心怎么樣?”問題的回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對就業充滿信心的占22.8%,較有信心的占65.4%,沒有信心的占11.8%;而一般家庭的學生對就業充滿信心的占36.8%,較有信心的占58.7%,沒有信心的占4.5%。由此反映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初期對就業信心不足,在就業競爭中某種程度上己經輸給了一般家庭的學生。
3、就業能力相對不足
本次調查從社會實踐經歷、求職途徑兩方面對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考察。在對問卷分析中發現:
(1)社會實踐次相對較低
調查數據顯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大學期間從未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占37.3%,有過1-2次的占48.7%,有過3次及以上的占14%;而一般家庭學生中從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占25.3%,參加過1-2次的占49.6%人,三次及以上的有25.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次數較一般家庭的學生更少,那么將影響其專業技能、就業能力等方面的鍛煉與提高。
(2)求職就業途徑相對單一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途徑主要集中在校園招聘以及網上招聘,而一般家庭的學生不僅參加校園招聘,同時更多的是有親友的介紹。在數據分析時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求職途徑前三位的為校園招聘、網絡、親友介紹,其中親友介紹只占到26.8%;而一般家庭的學生排在前三的主要求職途徑依次為校園招聘、親友介紹、網絡,其中親友介紹占比39.6%。家庭以及人脈關系對于學生求職就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家庭的原因,并沒有更多的人脈資源可以利用,因此相對于一般家庭的學生其求職途徑相對較為單一。
4、就業觀念更為保守
在問卷中對“您最期待的就業單位類型”進行調查時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選擇的是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這些相對穩定的工作單位,而對于民營企業、外國企業的選擇相對較少。這主要是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受到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更傾向于選擇穩定一點的工作,就業觀念相對保守。
5、自主創業更為困難
在對問卷進行分析時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只有5.2%的人愿意去自主創業,而一般家庭學生中有9.6%的人愿意畢業后自主創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敢創業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資金短缺和人脈的缺乏,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在資金方面沒有優勢。同時人脈關系也非常匱乏,想獲得其他渠道的資金支持更加困難。其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知識面較窄,社會實踐經驗也相對缺乏。
1、構建長效幫扶機制
在精準扶貧視角下,首先要構建起長效的幫扶機制,建立起一支以就業指導中心、學生處、團委以及輔導員等部門組成的專業的幫扶隊伍。依靠這支專業化的隊伍開展幫扶工作,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需求。其次,要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檔案,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指導,引導學生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增強自身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能力。
2、改進人才培養措施
嘗試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人才培養。為學生配備幫扶師傅,讓學生在實際的崗位中進行實習,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培訓與指導,使其可以盡可能快速地適應企業環境,并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的手段之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在自我認知上存在心理障礙,容易出現就業信心不足、就業壓力過大而引起焦慮、煩躁等情緒,抵抗困難與挫折方面的能力也較低。因此,在幫扶過程中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積極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總而言之,當前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有待提高,在追求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提升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解決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群體的就業問題。因此,應以精準扶貧為背景,構建長效幫扶機制、完善就業創業幫扶策略、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等,最大程度為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新思路、拓展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