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現如今,我國許多的高職院校在進行實訓教學方面,主要是將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進行相應的拆分和解析,將實習環節、課程設計環節、畢業答辯環節等多個方面進行合理地統籌安排。同時,結合相應的理論基礎,逐步地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提升和加強。讓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重復學習理論知識,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可以對系統性的應用進行操作和加強。
要真正的處理好現階段我國各個高等職業院校在會計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應該首要搞清楚管理會計到底是什么,其理論內涵和依據有哪些。對于管理會計來說,它是會計學當中的一個分支科目,主要是對社會中各個企業進行服務提供,是為了給企業進行更好地決策,幫助企業運營和發展,逐步改善企業管理水平和模式,從而讓企業得到利益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加強。管理會計對其業的資金運行有著很重要的價值意義,可以幫助企業取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通過上述理論體系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管理學會計操作實踐性非常強,同時與實際的現實情況連接相對緊密,在社會中就業空間和就業維度也相對較大。對于當今社會現實情況的發展進行了解,同時達到相應管理會計的學水平的標準,就可以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和企業要求的管理會計。作者認為現如今我國人才供不應求,以及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單位,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因素,還是因為在學校的管理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以下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正如我們所知,有很多的大學生在自己的學生時代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老師或者是學校學習的內容,在社會上根本就得不到應用。許多書本上的內容和知識在學習了之后,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得不到實際的操作。自己在進入真正的社會工作崗位之后,還要向公司原來的老前輩進行重新的學習和了解。學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和困惑,其本質就在于學校制定的教學目標與社會實際的人才需求出現了背離。在現階段我國很多高校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老師上課為主要的知識傳授方式。對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相對較少也比較薄弱,就會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是以書本上的理論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從而輕視了自己的實踐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但是實際與理論總是有出入的地方,必然導致很多理論性很強的學生在畢業后,無法很好地對實際的工作進行應對和處理[1]。對于這方面的問題,很多的學校只是從本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出發,沒有從實際的社會層面以及真實的生活進行考量。同時在學校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材的編寫也是比較重理論、輕實踐,從而導致了這一現象的出現和問題的產生。
有很多的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營造相應的實踐環境。很多學校只是注重課本上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學習,對于社會上的人才技能需求并不是非常的了解,從而使得很多學生在畢業進入社會工作之后不能很好的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或者是需求,從而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除此之外,很多的高職學校盡管和社會上一些知名的企業進行了合作和交流,聘請了一些專家和老員工來進行授課講解,但是這些活動和合作往往是只注重表面,沒有形成實際的操作。
在很多高職院校進行實訓的過程中,不能夠只是注重于進行內容核算,同時還要更加注重于監督審核。在實訓的過程中,高職院校一定要認真的了解并且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認真地進行核算和監督。對于實訓教材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核算,同時也要進行審核監督相關方面內容的融入和加強,可以有意地進行一些違法違規實例的分析和操作。將這些內容融入到實訓教學過程當中去,從社會中真實的案例為同學們進行講解和分析,增強學生自身的審查和監督水平,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水平和能力。除此之外,在審核監督相應的實訓材料過程中,也應該科學地對材料進行投入和使用,以免學生出現相應的誤解。
隨著當今社會發展的不斷完善和進步,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進行相應的實訓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地與社會進行融入和配合,將更多的社會和企業需求融入到實訓教學環節當中去。同時也要積極的融入許多新興產業的相應內容,例如影視,房地產,電子商務企業等等。將這些新興行業的原始憑證資料向實訓內容進行靠攏和融入。在進行實訓材料編寫的過程中,結合企業實際案例進行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訓教育,讓學生更多地掌握各行各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增加學生的日后擇業道路和方向。
對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實訓進行加強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首先,實訓學習是對我國進行課程改革的積極響應,同時也在某一程度或者是方面提升了各院校的教學質量。同時,實訓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水平,讓學生對于所學內容進行很好的掌握,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提供了保證。最后,實訓也可以加強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解決勞動力需求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由此可知,對學生進行實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的一些觀點和看法盡是筆者的個人意見,更多有效的方法還需要大家積極的討論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