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敏
對綠色發展而言,國外學術界主要關注的是生態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早在兩百多年前,部分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就已著手開始研究經濟同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了,他們認為發展經濟必須要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范圍,否則,資源和環境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反作用。20世紀80年代,奧康納提出了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理論,這一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相關探究,他認為資本的高度積累會造成自然資源的消耗和衰竭,全球性的資本主義不平衡發展會加劇生態的不平衡,這種資本主義的不平衡發展對人們來說會成為一種災難。
我國綠色發展的整體系統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模式中早已蘊含了綠色發展的思想。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直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鄉村生態環境問題不斷顯現,劉燕華(2016)認為,我國廣大鄉村若不再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都會面臨巨大的環境挑戰。他認為鄉村應堅持綠色發展,而鄉村綠色發展需要以低碳技術、循環技術和生態技術來作為基本發展基礎。唐嘯、胡鞍鋼(2016)認為鄉村發展的核心是“綠色發展”,要進行綠色發展就要實現鄉村資源要素的綠色重組,實現綠色跨越式發展以及實現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與“天人互益”這三大發展目標。
不合理和不規范的使用化肥、激素、農藥、農用地膜等農業投入品是鄉村農業污染的主要來源。在商丘市農村地區的耕地都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種植,沒有實現大規模化的種植??茖W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很難科學規范的使用農藥、化肥等農業化學品,長期不合理并且大量使用農業化學品不僅造成了浪費并且對環境造成了破壞。經過相關研究發現,在進行液體農藥的噴灑時,作物表面能夠附著的農藥是有限的,當噴灑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反而會造成作物附著的農藥量降低。大部分的藥劑會直接灑落在土地上,這些藥劑隨著雨水流入河道,造成河流和土壤不同程度上的污染。剩下的藥劑則會灑落于空氣中。而另一方面,長期大量施用化肥不僅無法達到增收豐產的目的,還會造成土壤有機質下降,破壞土壤微生物生存,導致土壤板結,不利于農業生產。而且農藥化肥的殘留物會不同程度地滲入到農作物中,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潛在危害。
另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反季蔬菜出現在人們餐桌上,為了保證反季蔬菜的生長,大部分村民會選擇使用農作物地膜覆蓋種植技術。雖然地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高產量,但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在土壤中極難分解并且很難進行殘膜回收。這勢必會給鄉村帶來不同程度的“白色污染”。
近年來,商丘市的農村城鎮化建設正處在加速發展階段,鄉鎮企業的發展也逐漸壯大,鄉鎮企業的發展一方面發展推動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了“污染下鄉”,對鄉村環境的危害逐漸顯現。鄉鎮企業規模一般較小,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較差,缺乏資金購買排污治污設備,生產產生的“三廢”直接排放造成了周邊環境的污染。
在商丘市大部分鄉鎮企業生產的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居多,技術密集型產品少,其產品多為農副產品,同類農副產品中可替代性強,因此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企業缺乏競爭力。另外最早一批鄉鎮企業在最初成立時,沒有進行合理規劃,廠房大多占用的是耕地,一方面造成了耕地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造成了耕地周圍的環境污染。
當前商丘市鄉村旅游雖然遍地開花,但是開發模式較為單一,缺乏精品。在開發方面還是單方面的追求經濟效益,如生態旅游度假村,休閑農業旅游等可以帶來很好經濟效益的產業,而忽視了對如木蘭故里、莊周故里、黃河故道等富有當地傳統文化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作為三商之源,商丘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火文化、商文化、商宋文化、漢梁文化、孔祖文化等燦若星河,商丘市旅游發展中,忽略了對文化旅游業的傳承與開發。
商丘市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大多依賴于當地農業資源,其地域文化特色得不到彰顯,景區缺乏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娛樂方式。總之,就地方旅游而言,大多數鄉村旅游產品是相似的,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沒有圍繞地方特色發掘創建自己的文化品牌,辨識度不高。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也無法很好的吸引外來游客,在國內激烈的旅游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此外,旅游景點的服務人員大多沒有接受很好的崗前培訓,整體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配套的娛樂設施還不十分完善。另外,由于商丘市鄉村旅游大多是以如觀光果園、生態度假村等專項旅游產品的形式出現,與其它景區的結合程度并不高,并且產品類型單一,缺乏精品。而且這些旅游產品的投資人多為外商,景區管理人員大多不是當地居民,因此旅游收益的主體并不以當地百姓為主。
加強“以人為本”綠色發展理念文化建設,首先要加大基礎性文化建設工作。在鄉村公益性文化建設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在城鄉文化政策的調整與建設方面,政府要注意把文化建設重點從城市轉移至鄉村,在資源配置方面,還要給予鄉村更多、更好的文化資源。關注鄉村基礎性文化建設,設立貧困鄉村文化專項基金,豐富居民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加強鄉村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
在綠色文化宣傳方面,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辦板報、開展相關講座等方式來加強綠色發展在居民和鄉村企業間的傳播,進而引導村民傳統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培養人們識別綠色產品的能力,從生活中小事做起,逐漸培養人民的綠色發展意識。引導鄉村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轉變,樹立企業任何發展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前提的綠色發展意識。
(1)發展生態農業,培育鄉村綠色品牌
生態農業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發展生態農業首先要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改善農業發展環境,促進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商丘市各鄉鎮可依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的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建設有自身特色的現代農業生態產業園。例如虞城縣科迪食品集團,依據自身產地優勢,對農副產品深加工,大大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同時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依托,走出了一條種、養、加結合和工農一體化道路,提高了企業效益,同時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商丘市的有些鄉村地區已開啟了如“豬—沼—菜(果)”模式、“水肥一體化”等綜合模式。發展成為集科技示范種養結合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業體系。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上,要特別注重培育農業品牌,打造好“綠色食品牌”。以產業開發品牌,以品牌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通過開展綠色供應鏈提升品牌效應,使商丘的鄉村農業產業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2)發展生態工業,淘汰落后傳統工業
商丘市鄉村發展生態工業,首先要轉變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發展目標的傳統發展理念。生態工業的發展要以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從根本上認識到環境的保護與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杜絕傳統工業片面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過度開采浪費資源的現象,這就要求要合理的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以與所處的生態自然結構相適應。最后,要摒棄傳統工業“原料-產品-廢料”的生產模式,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以期做到“原料-產品-廢料-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