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君,崔娜,張曉霞
隨著游客需求的變化,單純的觀光型旅游產品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積極探索旅游業資源和其他行業資源的共享與融合,開發新型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業運營新模式,謀求旅游業和其它相關行業的共生共贏,是目前旅游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或將成為滄州旅游業取得新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滄州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資源,自然資源如京杭大運河景觀帶、南大港濕地、任丘白洋淀等;文化資源如鐵獅子、文廟、清真北大寺、東光鐵佛寺、獻縣漢墓群、河間蜀府、鹽山千童祠、青縣盤古古廟等。另外,眾位滄州歷史名人,如《四庫全書》總編撰紀曉嵐、晚清重臣張之洞、抗日英雄馬本齋等都給滄州旅游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滄州市各級政府、旅游業從業人員等各方力量通過對滄州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整合與傳播,“吳橋雜技”、“滄州武術”、“肅寧裘皮城”、“青縣大司馬特菜基地”等旅游名片傳播效應增強,京津游客數量增加。但就總體而言,滄州仍屬于旅游輸出型城市,即滄州居民外出旅游人次仍超外地居民來滄旅游人次。
在滄州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不同行業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主要體現在旅游業和農業的融合上,表現形式為農產品花季賞玩(典型代表為滄州泊頭梨花節)、農產品采摘節(此類形式較多,如黃驊冬棗采摘節、種植基地草莓采摘、青縣大司馬特菜采摘等)、農家樂(目前滄州地區尚無品牌效應較強的農家樂代表)、休閑農業(滄州市郊部分企業正在打造休閑農業園區)等,旅游業和工業及其它服務業的融合相對較少。
城市旅游業的整體發展及產業間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多部門統籌聯動,非一己之力能為之。因此,凸顯政府部門的統籌引領作用,統一規劃,加大投入,切實貫徹執行,滄州旅游產業融合方能取得可預見性成果與突破。
目前,滄州旅游業和農業雖有融合,但融合的深度不夠,具體表現為農業旅游產品表現形式單一,體驗感較弱;缺乏主題鮮明,能夠凸顯滄州本地農業特色的旅游線路設計;滄州土特產在農業旅游中活躍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滄州旅游業和工業的融合仍屬空白,但一些工業企業具備開展工業旅游實踐的資源儲備,如河北三井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具有釀酒工藝介紹、釀酒工具展示、企業歷史文化和商品展示、白酒品嘗與購買等多環節的參觀路線設計能力,此類參觀路線經過進一步設計打造,極易轉化為工業旅游產品向市場輸出。
旅游業和其它第三產業的融合由來已久,在典型旅游城市的實踐也較為豐富,但在滄州地區表現為融合方式單一,融合產品的開發不能滿足日益崛起的旅游市場的要求。
1、形成滄州旅游發展與產業融合聯動機制
不同產業間融合,頂層設計非常重要。由市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旅游局、規劃局、各產業管理部門、行業企業共同參與以形成產業融合聯動機制,在產業融合發展戰略規劃、項目考察設計及實施方面發揮引領及協調作用。
2、規范制度制定執行,調動旅游發展主體活力
產業融合的推進,既不能缺少政府相關部門的引領和推進,更少不了企業的參與。因此,政府部門要把對企業參與產業融合的支持寫進制度里,體現在行動中,反映在效果上,最大程度激發企業對產業融合的實踐與嘗試。
結合滄州農業資源及目前旅游業和農業融合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促進滄州旅游業和農業的深度融合:
1、整合農業旅游項目
可以將農業觀光、蔬果采摘、農耕體驗、民風民俗及節日慶典等活動有機組合,將農業旅游的“鄉土”氣息更濃厚、更立體的展示在游客面前,體驗感有望大幅提升。
2、開發主題明確的特色旅游線路
整合滄州本地優勢農業資源,打造若干條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旅游線路,凸顯滄州農業旅游的“土”、“特”色。比如滄州黃驊地區臨海,海洋資源豐富,可以開發“趕海人家”為主題的旅游線路,以出海游玩、抓海鮮、吃海味為核心元素;青縣地區果蔬種植聞名京津冀,號稱“京津菜籃子”,可開發“餐桌上的美味”為主題的旅游線路,以蔬果采摘、烹飪示范、品農家菜、賞民風民俗為主要內容;滄州素有“武術之鄉”的美譽,民間不乏高手,因此可開發“尋訪武林大師”為主題的旅游線路,集探訪(坐馬車)、睹大師風采( 武術展演)、拜師學藝(拜師禮儀、睡土炕、吃農家飯、苦練功)、學成驗收(拍照留念)等活動于一體。
3、提升土特產與游客的全方位接觸
旅游的核心產品為“體驗”,具有即時消費的特點,除了照片和回憶,能持續發揮影響作用的就是土特產了,因此在農業旅游中,要著力打造土特產這張名片,力爭達到游客還未來時“先聞其聲”,來之后“躍躍欲試品其味”,臨別時“歡喜買回家”,回家后“回味無窮仍復購”的效果。為此,一方面需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搭建推廣和銷售平臺;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土特產的深加工,方便游客購買、攜帶和保存。
縱觀國內工業旅游現狀,食品制造業、藥品制造業(尤其中藥)及日用品制造業、交通運輸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實踐較多,有些已取得不俗的成績。究其原因,以上所列行業與游客日常衣食住行聯系緊密,可以切入的體驗角度多,由此形成的體驗效果也就更加強烈。
截至目前,來伊份零食博物館(上海)、歌斐頌巧克力小鎮(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青島國際啤酒節/青啤博物館,山西東湖醋園,溜溜果園“青梅小鎮”(江西蕪湖),洽洽萬畝葵花園(新疆北屯市周邊)、東阿阿膠小鎮(山東聊城)、可口可樂博物館(廈門、北京、成都、上海)、蒙牛工業旅游景區(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工業旅游項目已具備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可以為滄州的工業旅游項目設計提供參考。
基于此,結合滄州的食品制造業情況,如白酒行業、紅棗加工行業等,將休閑、高科技元素融入工業旅游中,用情懷講好工業行業、工業企業和工業產品的故事,構建一個“可觀(景觀)、可玩(參與)、可學(知識)、可購(購物)、可閑(休閑)”的工業旅游生態,或將為滄州旅游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創新旅游業和其他第三產業的融合方式
旅游業是一項帶動性、融合性特別強的產業,各行各業一旦與旅游融合發展往往會催生出新型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的協同發展。盤點滄州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可在以下方面加大探索實踐的力度。
1、旅游+教育
教育行業與旅游的融合并不少見,然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親子教育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可能成為“旅游+教育”的下一個突破口。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投入由傳統的抓書本知識的學習,向自然、科學、社交、體能鍛煉等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多維教育迅速轉變,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將教育元素和旅游元素進行內容的深度整合和形式的不斷創新,面向家庭開發具有“學玩邊學”特點的旅游產品及旅游綜合體或將成為未來旅游企業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2、旅游+文創
目前除了滄州的雜技文化形成了較為穩定的運營體系,其它典型的區域性文化元素如詩經文化、運河文化、武術文化等仍然缺少體系化的開發、整合與運營,豐富的文化元素缺少了展示風采的穩定性平臺和載體。比如,可以由政府牽頭,嘗試飽含滄州文化元素的舞臺劇開發,定期在當地大劇院演出,也可作為一個旅游元素嵌入滄州其它旅游項目。
3、旅游+養生養老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及新型養老模式的不斷探索,融休閑、養生、養老于一體的綜合旅游項目,有望成為旅游業下一個發展重點。該類項目在滄州尚無規模化運營,可借助專業資訊團隊對該類旅游項目進行頂層設計和運行監管,屆時,不僅可以滿足滄州本地消費者的需求,也可吸引到京津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