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華,沈蕾娜,王愛華 ,吳秀娟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生產全過程中不僅僅在獲得利潤、對企業員工和股東承擔相關責任,而且還要承擔對周邊環境、社區和廣大消費者的責任。該責任要求企業既要兼顧企業的利潤,也要在生產過程中關注人的價值,同時還要對環境、消費者和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尤其是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1979年美國知名管理者阿奇·卡羅爾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模型”,他同時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行裁量(慈善)的期望。現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要在我國逐漸形成企業必須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
企業社會責任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對消費大眾的責任
企業運用如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向市場和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以獲取利潤,所以企業一般是指以營利為目的。但是購買商品或服務的是消費大眾,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很重要意義,它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前提與保證,企業只有較好的履行社會責任,照顧好消費者權益,才能夠保證企業不斷盈利的目標,所以企業要實現利潤最大化關鍵還是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2.企業對自己員工的責任
企業的發展主要要依靠的自己員工的努力,員工是企業財富的貢獻者,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首先是要善待自已的員工,充分尊重員工的貢獻和價值,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才會有長足發展的動力。
3.企業對所在地社區的責任
好的環境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好的環境可以讓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企業所在社區就是企業賴以生存的環境。企業的發展與社區的繁榮相輔相成,企業可以結合社區的相關需求同時考慮到企業自身所具備的優勢,選擇能夠讓社區與企業在有需求和能夠滿足需求的社區活動項目,拿出切實可行的與社區互動的活動計劃。企業還要積極參與相關的公益事業,例如,資助教育、文化、體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力所能及幫助老弱病殘群體,對遇到嚴重自然災害的地區進提供必要的捐贈等。
4.企業對地方政府的責任
現時代市場經濟條作下,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不是單純是管理和控制,而更多的是有效的監督、協調,重點是為企業提供服務,減少企業負擔。浙江省提出的“最多跑一次”為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遵紀守法是企業要做大做強,長久地經營下去的前提條件。同時企業要積極支持政府的公益活動,參與到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去。政府組織的社會公益活動、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也要主動邀請企業來參與和支持,這也是企業服務社區、造福人類的具體積極表現。
5.企業對企業股東的責任
有些企業認為“顧客第一”,但也有些企業認為“股東第一”,這也說明股東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企業與股東的關系是企業與投資者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企業內部關系中最為重要的。企業對股東的責任是對股東利益負責,這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社會責任。
6.企業對周邊環境的責任
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起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理應要承擔環境問題的主要責任。各類企業每天都在消耗自然資源,排放有害廢棄物。當下出現的大多數環境問題,如可再生資源的急劇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水土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大自然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等,這些都與企業生產有關系。企業要做到可以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環保和諧發展,所以企業應該承擔對環境破壞的應盡責任。
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樹立人與自然友好和諧發展的價值觀,要做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切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企業必須做到環境保護與經濟同步發展的原則,一定不能以破壞犧牲環境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例如有部分企業為了單純的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具體標準現在缺少對勞動權益維護、安全保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甚至是損害消費者及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方面。有些企業由于經營不善,破產之后逃債、惡意違約、虛假的信息披露等這些問題屢見不鮮,更為嚴重的是有些企業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置國家法律于不顧,沒有投資在必要的環境保護設備方面,企業嚴重地污染和破壞環境。這些現象反映出了我國部分企業存在著的社會責任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企業員工安全保護和勞動權益維護不夠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員工安全保護措施逐漸得到改善,《中國勞動統計年鑒》顯示,1997年至2008年,保險福利和勞動報酬引起 的爭議案件都超過當期受理案件總數的60%以上。2009年至2018年數量下降一半。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事故總量,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實現了“三個下降”。其中,重特大事故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了24%和33.6%。但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做好各階段的宣傳教育工作,同時加大處罰力度,在全社會形成安全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
2.不少產品的質量不過關和安全存在隱患
現代企業要為社會提供既安全又健康的產品和服務,這也是企業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責任。在接受服務或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消費者除了滿足簡單的消費欲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們要在消費該產品以后能夠切實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就是說絕不能因為使用該產品而使身體或者生命受到任何的危害?,F實情況是我國不少企業在這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如我們所了解的例子有“毒奶粉事件”、“大頭娃娃事件”、“瘦肉精”和“地溝油”等。引發這類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原因是部分企業缺乏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3.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存在不少的問題
由于各地都在大力發展工業,建設工業園區成為地方政府最熱衷的事情。很多工業園區企業給水土資源造成了及其嚴重的后果。有些企業未經處理的廢水就直接排放,有些工業企業生產排污量大,有些企業用水量大,他們就將工廠建設在沿河、沿江地帶,如果排污設施不到位就會出現直接把污染物排入到水中,結果導致周邊水質量的嚴重下降。在我國有些造紙、石化、化工、印染等重污染的企業多分布在河流的沿岸,甚至是建在居民飲用水的來源地的附近。其中有很多企業建廠時間早,設備陳舊,管理落后,治污設施不健全,這些企業環境保護責任意識缺乏,導致不愿投入經費購買治污,這樣就會給當地的水土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逐漸成熟,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受到企業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經濟的規范要求,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體系。如果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僅是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而且還幫助企業提升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同時還可以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都是有必要性。
1.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效益同步
企業的發展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良好的企業行為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相反企業的不良行為不僅給企業帶來負面效益,也可能給社會帶來災難。當然作為企業載體的社會,也要為企業的健康發展發揮應有的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社會和諧穩定。如果企業一方面追求合理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樣不僅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而且也有利于為自身的發展,同時贏得良好的社會外部環境。
2.企業企業競爭力與社會責任同步
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企業進入常態的競爭行為就是為了獲得優勢資源。傳統的成本、靈活性、質量要求已成為最基本的標準,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就必須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高自身競爭力,減少企業風險。社會和政府為企業社會責任提供必要的幫助,這樣可以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良好社會形象及舒適工作環境為企業吸引人才,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最大化同步
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但是由于企業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可能會導致諸多成本的增加,這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又有一定的矛盾。其實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存在著完全正相關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現代企業認真貫徹各級政府對企業文化和企業責任的相關要求,企業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國企業在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在全社會逐漸形成依法納稅是企業社會責任中最基本的義務,企業也將企業的銷售收入、増長率、利潤、資產總額、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等若干數據進行綜合考慮。這意味著企業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民族堀起而承擔社會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各方面與國際開始接軌,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不過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仍處于不斷完善階段,對社會責任涵蓋范圍還不是很全面。我國現代企業制度還處于發展和完善階段,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社會所提倡的社會責任,我國企業不僅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而且要結合我國國情和企業自身特點,需要履行涵蓋范圍更加廣泛的社會責任。隨著時代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和靈活,但從總體上說,現階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不斷總結和完善。
1. 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不夠明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一直處于不斷改革和完善,企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企業和政府還沒有完全形成較為清晰和全面的認識,企業的社會中責任還沒有完整清新的基本要求。由于沒有一套清晰的誰責任具體要求,在實際履行責任過程中有時就隨企業主要負責人的意愿來決定。
2. 企業社會責任內容和目的缺乏多元化和靈活性
在企業發展初期,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有很大的自我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根據企業利潤的多少來決定,所以沒有一個基本要求,企業效益不好時,社會責任履行較差,甚至出現不履行現象。新時代企業要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改變而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政府和社會也要讓企業和社會的價值達成統一認識,全面履行社會責任才能夠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
3.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體系和機制沒有系統性
在操作層面,社會責任的履行體系和機制未能健全。目前,不少企化內部治理的結構不完善,企業發展還處在不斷完善階段,沒有設立專門機構處理社會責任相關任務,主要還是靠企業的自覺。由于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不完善,使得化會責任工作沒有在企業中得到落實,導致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經常不到位。我們要制定相應規章,讓企業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上升至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站位,讓企業切實履行好社會責任。
4.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約束機制沒有建立起來
企業的社會責任原本就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所以就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來推動和支持,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全體公民共同參與,形成社會合力。同時適時讓工商管理部門作為管理機構來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內部也要專門部門承擔監督職能,具體監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情況。只有內外配合,才能使得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履行到位。但是事實上有的企業甚至希望能不做就不做,能少承擔就少承擔。我們要盡快出臺措施改變目前的有些現狀。長期以來一個具體的法律或者監督體系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對企業還沒有真正約束力。由于現有只有相關的零散法律法規,使得國家有關部口對于社會責任的法律監控存在盲區,所以要盡快改變企業承擔多少社會責任缺乏規范責任要求的現狀,讓企業走上正軌。
近年來,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頻繁發生,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有些企業為了得到更高的利潤,用品質低廉的原材料,降低成本,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更有甚者,不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銷售不合格產品。近年來的毒奶粉事件、黑心米、瘦肉精地溝油等等都是典型的案例,而且愈演愈烈。但是通過這么一種方式獲得的財富只是一時的,結果是導致消費者對企業、商家失去信任,長遠來看結果不言而喻。社會和政府相關部門從企業外部著手:
1. 加強企業利益相關者監管的力度
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外部原因主要是企業利益相關者監管的力度不夠。其中原因多方面,有的因為利益相關者的勢單力薄與維權意識薄弱,有的因為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監控和執法力度不夠,有的因為社會機構、公眾與媒體的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的影響力不足等。對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各級政府監管職能部門和利益相關者們應該加強監管的力度,督促監管企業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
2. 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界限劃不清等因素是導致企業與政府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不到位的原因。在我國,社會責任首次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術語在我國的立法中得到了確立是2005年修改的《公司法》,改法第五條就明確規定了公司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但是我國新公司法沒有界定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含義,沒有使社會責任規范化、制度化。我們要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把企業的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建設的規范要求。
3.健全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
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形成較早,但由于一直沒有成文的管理規范,加上社會責任的評價標準體系起步較晚。組織相關機構、專家學者和相關政府部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進行研究,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定期開展綜合評價,對不合格企業提出明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否則給與適度的處罰。對于違規違法行為給與嚴厲處罰,讓那些違法企業增加違法成本,直至處罰到企業破產的地步,這樣讓企業對違紀違法行為有敬畏之心,這樣慢慢形成企業守法經營。
當前我國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消除企業生產經營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生態利益、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有機結合與協調。新時代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要不斷深化,范圍將不斷擴大,意識將不斷加強,機制不斷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向就會更加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