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娟娟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做出重要指示,提出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供給側改革和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銜接起來,用供給側改革來激發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以突破農業發展的瓶頸,而新增長點的培育又能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兩者共同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新的途徑。
商丘地處黃淮海平原的腹地,擁有農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自古就是我國農業文明發展的中心地區,也是我國糧食主產地之一。2018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分別達到1649.8萬畝和723.9萬噸,均比上年實現了增長。農業相關產業發展迅速,2018年全市肉制品產業發展迅速,鮮、冷藏肉制品和畜肉制品分別同比增長了16.8%和27.5%,實現了高速發展,乳制品和紗也分別增長了5.3%和7.9%。201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06元,同比增長了9.4%,并且超過了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意味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在縮小。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進一步刺激了消費,2018年全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同樣超過了同期城鎮居民消費品零售額的增幅。
商丘農業在量的方面取得較大提升的同時,通過理性分析仍然發現商丘農業還存在較多的不足,2018年商丘第一產業增長了3.9%,相比于2017年4.5%的增幅有所放緩,并且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4.24%,這說明商丘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瓶頸,需要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找出存在的問題。
商丘農產品就其供給質量而言,存在多而不精、大而不強的特點,關注的重點仍然在生產環節,這樣就造成了所生產的農產品在產量上供過于求,商丘農產品滯銷現象仍然存在。但另一方面,在高質量農產品市場中又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很多高質量農產品需要從外地甚至是國外進口。目前隨著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這種農產品結構顯然無法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特色化農產品的需求,也不符合引導農民增收的這個總體方向。
商丘目前仍然以農民分散經營為主,粗放式的農業發展方式普遍存在,農業生產經營效率較低,無法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散戶經營使得農業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不足,而以精細化、特色化農業為代表的現代農業體系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另外,農戶分散化經營導致小農戶需要獨自與市場進行銜接,當市場出現波動時,小農戶很難承擔相應的市場風險,往往造成較大的損失,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
商丘大多數農業還是以自產自銷為主,缺乏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農業產業鏈失衡現象普遍存在,這對農民的創收增收帶來了困難。首先,缺乏融合導致農產品缺乏深加工,農業仍然以初級農產品為主,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很難在市場上占據優勢。另外,缺乏農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使得商丘農業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以旅游業和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對商丘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足。
由于長期以來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過大,使農村更加缺乏高素質的農業人才,不能依靠提升勞動者素質和增強科技創新來提升農業發展,使商丘農業無法更多的分享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成果。另外,農業人才的匱乏導致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較為落后,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學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嚴重不足,無法發揮互聯網在農業資源中的優化配置作用,阻礙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度,不利于培育商丘農業的生產力和創新力。
商丘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一些成績,但總體上仍存在較多的問題。首先,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仍不強,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產量,不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的現象較為突出。其次,由于城市環境監管的進一步加強,一些高污染企業將工廠轉移到農村,使得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更加嚴峻。最后,建設綠色生態農業前期投入比較大,且產生經濟效益相對比較慢,很多農民對建設綠色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不高。
商丘農產品結構不均衡的主要問題在于供給端。首先,要從原來粗放式的農產品供給轉向更加精細化的供給,結合不同的市場需求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增加中高端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減少無效和低端農產品的供給總量。另外,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健康問題,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越來越大。商丘農產品結構調整應抓住這一趨勢,從供給端出發,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運用科學技術,生產綠色安全有機的農產品。
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是商丘農業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思路,主要途徑包括:首先,利用商丘地處平原的優越地理位置,推動以土地為基礎的合作和聯合,建立大型農場、合作社及農業企業等合作組織。其次,強化對新型農業主體和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建立專門的農業融資服務平臺,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優惠的農業融資產品。針對不同的農業主體提供多樣化、差異化的保險服務,以合理分擔農業生產經營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和成本風險。最后,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要求新型農業主體完善利益共享體制,使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的好處能夠真正惠及到每一位農戶,以提升廣大農戶參與的積極性。
發展好農業必須要有工業和服務業的支持,農產品具有低附加值的特點,促進農業發展必須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配套體系,鼓勵工業企業參與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同時,鼓勵商業企業構建農產品銷售渠道,讓農民手中的產品能夠順利到消費者手中。另外,對參與農業產業融合的企業給與減稅降費的政策支持,使產業融合的好處真正惠及每一位參與者。最后,利用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是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的又一思路,旅游業和農業的融合通常體現為田園游和生態游,具體模式包括“觀賞園”“采摘園”及“農家樂”,使游客在城市的喧囂中解脫出來,充分享受田園風光所帶來的安靜與舒適。
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升商丘市農業供給端質量,大力培養農業專業人才是必由之路。具體的舉措是可以與農業專業較強的高校簽訂人才委托培養協議,為商丘市輸出高質量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另外,與大型農業企業合作,委派相關人員到企業中進行實習和培訓,以提高全市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在培養農業人才的同時,必須加強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在培育商丘農業新動能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體系,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構建農業電子商務平臺,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促進現代農業銷售體系的建立。
建立綠色生態農業既能符合消費者對于安全、健康農產品的需求,也能吸引人們進行生態觀光旅游,促進農業發展新增長點的出現。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綠色生態農業的財政投入,建立綠色生態導向型的農業補貼政策,對綠色生態農業提供優惠的金融和保險政策,以綠色生態農業的標準評價農業的投入和產出,將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納入農村干部的考核指標。
在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將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地區中得到體現,已經成為我國發展農業的全新途徑。商丘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應當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從供給側的角度分析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高供給質量,建立新型農業主體和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帶動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的融合發展,培育農業高科技人才,強化互聯網科技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重要地位,努力培養商丘農業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