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青
事業單位的體系一般比較完善,涉及的管理制度以及資料等都十分繁雜,只有利用統計這門科學才能從大量的數據及信息中整理出有價值的內容,從而對制度及績效等方面的管理進行系統的分析。此外,由于事業單位的發展一般比較穩定,因此創新性和靈活性較差,多數都是按部就班的開展工作,但是市場環境是多變的,事業單位的發展也需要從多層次觀察以適應市場的變化[1]。統計工作可以對事業單位的現狀有明顯的體現,使相關領導在制定一些決策的時候以發展現狀為基礎,增強決策的準確性。
事業單位的日常運行是長久發展的基礎,統計能夠實現遠程以及動態的客觀分析事業單位的日常工作情況,方便了日常管理。同時,通過科學的統計,單位運轉的程度、各項工作的完成情況等都可以在相關數據的統計中得到真實的體現,從而實現對工作的監督和管理,為促進工作的開展有積極影響,
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很多方面的工作都會用到統計方法,比如人員的績效、工作進度等。統計是有一定的規律和特定方式的,單位要加強工作人員對統計的了解和學習,使人們在工作中正確的運用統計原理,及時了解自己的工作情況以提高效率,同時統計分析能力還能夠培養工作人員正確的邏輯思維,提高其分析及處理工作問題的能力。
統計工作的結果對于事業單位重要部門的工作部署以及工作程度的調整有指導性作用,因此統計結果的客觀、科學、準確直接會影響事業單位的工作開展[2]。但是,統計結果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外在因素就是統計人員的綜合素養。統計人員的觀念會決定他們從什么角度來分析問題,不同的角度分析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統計人員的綜合素養較低,分析問題主觀、偏激,那么就會使統計結果偏離真實的情況。比如部分人員為了自身利益,偽造統計數據,使統計結果與現實情況有很大出入,事業單位的決策也會因此出現偏差,導致重大損失。
統計的意義在于真實的反應數據形態,必須要遵守相關的規范,比如在統計方法的規范性、采集信息的規范性等,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統計的結果。然而,事業單位的統計工作規范性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統計工作的規程不健全,沒有客觀的數據來支撐,也沒有對統計相關知識的科學指導,工作人員在統計時沒有規范的操作標準進行要求,統計結果缺乏科學性;其二是對統計人員的管理缺乏規范性,工作人員不遵守相關流程和標準,統計結果缺乏全面性;其三是采集的數據信息不規范,比如采集的對象與統計內容不相符,采集信息不完整等,使結果無法反應真實情況,缺乏準確性。
統計需要的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部分事業單位對統計工作缺乏重視,招收的統計人員不具備專業的知識,使其對數據信息的處理能力無法達到現實要求,而事業單位對統計的內容缺乏有效的利用,因此往往不在意統計資料是否真實、客觀,導致惡性循環,使統計工作形同虛設,統計人員沒有實際工作意義。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統計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也是實現統計工作意義的必要條件。統計工作必須以高質量的數據作為基礎,只有在健全制度下采集的信息才具有全面性、準確性,統計的結果才會更加客觀,才能真實的反應工作的進度和問題[3]。同時,嚴格的管理制度也可以約束統計人員的行為,使統計人員規范的按照統計要求來開展各項工作,以降低外在因素對統計的影響。此外,還需要對統計人員實施責任制,每位統計人員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一旦出現偽造數據等情況,要進行嚴肅處理,通過制度管理來加強統計的客觀性。
統計工作需要專業的統計人才來開展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事業單位首先先對統計的意義有正確的認識,了解統計的重要性,加強對相關人才的招收和培養,通過組織培訓或者請老師講座等方式加強單位員工的統計意識,使所有人都意識到統計的價值。同時,單位還要注意提升統計人員的工作素養,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并將統計的概念灌輸到所有員工的思維中,實現相互間的監督。單位領導要從自身做起,提高統計工作的有效性,并適當進行創新,對統計結果靈活運用,從而制定客觀、合理的管理策略。
事業單位對先進技術的引進速度較慢,統計工作也因此經常會墨守成規,沒有創新和突破,這對于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因此,統計工作需要積極的變換思維方式,吸取先進的工作手段,整合有效的統計資源來提升工作質量。同時,很多工作的相關數據是不斷變化的,統計工作中的數據也需要及時進行搜集和整理,實現動態化的更新,以及時的準確反饋相關信息。
統計工作在事業單位的各項工作開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能夠反應工作的現狀、對日常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同時為領導的重要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目前,事業單位的統計工作中存在著制度不規范、統計技術及人員素養較低等問題,影響統計質量。因此,事業單位需要加強對員工統計意識的培養,積極的招收和培養專業人才,引進先進的統計手段,從而促進統計工作的不斷完善,為事業單位的發展提供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