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旭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物質需求的不斷滿足,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斷提升,使得消費成為實現人類這些需求的基本前提,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 由此可以看出,當今人類的消費觀念對環境有著必然的直接關系。因此,生態環境也隨之成為未來全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生態消費也就成為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焦點。我國要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推行消費與生態互相平衡,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要關注其對環境的影響。然而實際情況并不理想。因此,我國政府諸多政策都是圍繞環境問題而生,陜西省政府也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陜西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鼓勵消費方式和內容滿足生態系統的要求
生態消費是一種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消費行為。如果人類實際上沒有面臨“發展”的“限制”問題,那么人類必須從現在開始正確理解自己的發展實踐過程。這個過程涉及人類消費模式的約束。隨著社會生產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消費需求逐漸由低檔次不斷向高檔次過度,由單一穩定向個性多變方面發展。消費者需求的這種變化從某種意義上體現出了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狀態。生態消費是一種綠色的或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在不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前提下,既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又能促進可持續消費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居民在消費方面逐漸形成了一套以低物質消耗換取高生活質量的生態消費模式,主要特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食品。居民在生態消費模式下的飲食將更注重食品的安全、衛生和營養價值。在選購食品方面更喜歡購買綠色、無公害、無食品添加劑的產品。
(2)衣著。居民在衣著選擇方面,不再只是關注外形美觀,顏色亮麗,而更加喜歡質地舒適、材料環保、對皮膚健康的自然著裝。
(3)居住。生態消費下的居住環境居民更傾向于人工生態與經濟效益良性循環的生態民居,在滿足人口增長帶來的居住緊張的前提下可以同時優化生態環境。
(4)交通通信。為了滿足居民的交通通信,政府應該鼓勵開發各種新型低公害的交通工具,優化城鎮交通網絡,減少城市空氣污染,大幅度降低交通阻塞和傷亡事故發生率。居民會更喜歡選擇低碳化交通工具,以減輕空氣污染和非再生能源的消耗。
(5)醫療保健。在身體健康方面,居民不再是生病時才去關注身體健康,在未來更注重預防疾病,對醫療保健的投入會大大增加。
為了了解陜西省居民的消費狀況,本研究對陜西省各市的城鎮居民消費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同時查閱了2010-2018年陜西省統計年鑒,對2010年至2018年陜西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陜西省城鎮居民生活消費主要用于食品、煙酒、交通通信和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城鎮居民在醫療保健消費方面所占的比重增長比較明顯,其他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無特別明顯地變化。
(二)通過數據整理發現,陜西省城鎮居民在購買生態環保產品方面,與經濟發展基本協調,居民在消費時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考慮購買生態產品,但消費方面仍以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為代價。具體表現為:
1. 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增長11.7%;日用品類商品增長17.8%。在質地材料上,天然的棉、麻、絲織品的比重有所增長,化纖織品的服飾選擇比重逐年下降。
2.交通及休閑娛樂方面,飛機票和火車票占比增加,說明交通設施不斷便利,互聯網飛速發展,大大降低了居民的交通通信費用,同時居民更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休閑放松占消費的比重逐年提高。
3.醫療保健支出比重逐年增長。政府對于居民醫療保健制度的不斷完善,居民醫療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因而居民在醫療方面的消費支出比重有所提升。
4.家庭住宅支出基本平穩不變,這主要是由于政府對于房地產方面的宏觀調控政策比較有效,使得房價上漲平穩。
生態知識即對生態消費行為有一定的了解,認為生態消費就是在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基礎上,而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居民的消費類型多種多樣,在購買產品進行消費時,如果其擁有一定的生態消費知識,懂得消費與生態的的協調,那么其購買行為將由傳統消費趨于生態消費。例如,李先生正在裝修房屋,如果他清楚地知道一般性裝修材料釋放出的甲醛含量比綠色環保材料要高出很多,也了解甲醛對人身體的傷害和對環境的污染,則其更可能會選擇購買綠色環保的裝修材料。
生態價值觀就是人能很好地處理其與生態之間的關系的價值觀,主要包括生態的經濟價值、生態的倫理價值和生態的功能價值這三個方面的價值。價值觀對人的動機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并且能夠反映人的認知和需求情況,進而影響人的行為發生。因此,居民的購買行為受到其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居民的生態價值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其共同的生態價值觀是人類在消費與改造自然時,必須建立在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穩定、能夠容忍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進行可持續性消費,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標志著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即全社會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我國居民的生態消費水平進入到更高的水平。但就我國現階段的發展而言,多企業的生態意識較弱,生產行為比較被動。如果政府以及媒體能夠發揮主導作用和監理約束機制,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生態環保責任加強,多生產一些生態環保產品,從一定程度上也會推進居民的生態購買行為。
文章借助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基于居民生態消費的的驅動因素,對提升陜西省居民生態消費提出如下對策:
在鼓勵居民購買生態產品,進行生消費的行動中,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渠道向居民普及生態消費知識,讓居民意識到可持續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同時讓居民意識到生態消費是每個居民對生態環境的潛在貢獻,并且將生態消費內化為居民自覺的日常消費行為。
陜西省政府應該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號召,大力推行消費
與生態互相平衡,加大利用法制約束作用,出臺一些限制高碳消費、鋪張浪費的
政策法規,同時建立一些鼓勵居民生態消費、保護生態環境的的激勵措施,引導居民的生態消費行為。
生態文明建設下的生產方式應該是從原料到廢棄物都應該是一個高效循環的生產過程。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以物質主義、高消費為目的,而是在消費與享受過程中更多地考慮消費資源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致力于構造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經濟等各種因素和諧發展的社會。因此應該鼓勵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生產生態產品,切實考慮資源與消費者需求的關系,和諧生產。同時,也要鼓勵居民改變生活方式,形成低消耗、高滿足的消費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