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頡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共同形成了我國“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這也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戰略和政策指向。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直到現在,農村國土面積依然占我國國土面積的94%以上,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41.48%。因此,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相較于城市,鄉村由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發展要素不足等原因,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難度較大、面臨的問題較多,特別是在發展嚴重不足的壓力下如何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對于鄉村而言,利用其特殊又樸質的優勢,依托其民族風俗、生態農業、田園風光、特色農家等天然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進而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因此,鄉村旅游亦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九大報告中均指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并且要惠及全體人民,這也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美麗中國的建設不僅針對城市,重點更是在鄉村。我國鄉村由于發展不足,自然資源保存相對較好,但生態環境還是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一是依然存在濫砍濫伐、偷捕違獵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二是濫用化肥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甚至超過工業面源污染;三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生活垃圾等廢棄物難以得到正確而有效的處理。鄉村旅游的發展是我國鄉村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契機和抓手,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可以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以及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達到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的綠色發展理念,這要求我們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要想方設法實現從生態資源向經濟效益的轉變。農民傳統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外出務工及自然資源的直接出售或簡單加工,收入水平一直較低,難以達到小康水平。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為農民帶來多種收入模式,如利潤較高的有機食品、旅游景點的股份分紅、土地流轉的租金、農家樂或民宿的經營收入、本地的多種就業渠道等等。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很好的實現生態資源向經濟效益的轉化,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農民的收入,使其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進程中不掉隊。
我國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但是缺乏統一整體的規劃,許多開發商認識觀念狹隘,只注重眼前利益,直接導致了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存在缺乏總體的規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破壞,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這不僅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對鄉村豐富的旅游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也使得開發出的旅游產品品味較低,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比如在很多地方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粗暴開發、重復建設等問題,一些鄉村旅游開發商缺乏生態意識,在不利于進行開發食宿接待的地方進行食宿接待設施的開發,同時,在后續的管理上又沒有及時跟上,在旅游當中產生的垃圾進行就地掩埋,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尚處于發展過渡期,沒有形成統一的規模,存在投資重復、經營分散的問題。經營方式大多停留在農家樂、采摘園這一類,這使得大部分鄉村旅游經營方式較為單一,無法滿足不同類型游客的需求。導致經營方式單一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專業的鄉村旅游規劃、管理人才。多數從業人員缺乏專業的管理、投資、服務的基本知識,對鄉村旅游往往是一知半解,跟不上市場發展的要求,使得服務和經營顯得雜亂無章。
我國鄉村旅游管理機制不健全,存在著“小馬拉大車”、“多頭管理” 的現象。鄉村旅游涉及農業發展、小城鎮建設、環境資源保護、旅游業發展等多個方面,涉及的單位有農業、住建、環保、旅游等多個部門,本應需要一個權威部門協調進行管理,但是各地旅游部門作為鄉村旅游主官機構,權力小、地位低,在與其他相關部門協調管理方面未能發揮應有的職責,導致了“小馬拉大車”現象的出現。此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部分鄉村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很多地方的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道路坑坑洼洼,停車場、洗手間簡陋,有些地方未通網絡,甚至沒有信號,客房、餐廳等主要食宿條件較差,衛生條件堪憂,難以留住游客。
目前,在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大部分村民參與度不高、缺乏生態意識、小農意識濃厚等問題不同程度的存在。他們往往只能從事較為簡單的經營活動,對于層次較高的規劃和管理方面,無法參與其中。在對待外地游客的時候,存在欺詐的行為;在鄉村旅游點內,存在搶奪客源、內部爭利的行為等等,使得游客的體驗性下降,回頭率底下,極大阻礙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村民由于缺乏生態意識,違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規律,在經營和管理中對自然資源和原生態傳統文化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塑造精品品牌,發揮品牌的強大效應,是我國鄉村旅游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必由之路。應鼓勵各地結合當地特色打造風情旅游園,具備條件的地方更應重點進行4A甚至5A級景區的打造。通過打造一批具有核心增長力和競爭力的鄉村旅游景區,提升景區規范化建設,擴大影響半徑,增強景區知名度。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還可以依托其他品牌建設共同打造,例如可打造一批特色小鎮、水利風景區、休閑農業旅游區、國家農業公園、休閑漁業旅游區、生態旅游示范區、農耕活態博物館、休閑運動基地等。通過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加強鄉村旅游區域聯動,對鄉村旅游特色精品線路進行區域性串聯,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游需求,將品牌創建作為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提升旅游質量、擴大旅游消費的重要舉措。
鄉村旅游項目開發涉及部門多,涉及范圍廣,政府部門應該出臺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的的政策文件,推進我國鄉村旅游又快又好的發展。近兩年,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性文件,將鄉村旅游作為發展全域旅游、優質旅游的重要內容全力推進、重點打造。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推動作用,有力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但是,鄉村旅游相關部門在配合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方面的力度還有待加強。各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將鄉村旅游發展成效作為考核部門、企業、景區的重要指標,對社會效益突出,經濟效益顯著的旅游景區通過表彰、以獎代補等方式予以鼓勵和支持,將鄉村旅游發展作為部門年底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通過各部門聯動,充分調動鄉村旅游發展積極性和有效性。
旅游業作為服務行業的一種,其特殊性在于管理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擁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是鄉村旅游發展提升的關鍵。為此,我國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應大力引進和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對從事鄉村旅游工作的在崗職工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學習鄉村旅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有關知識,使之能夠從事鄉村旅游的各項工作。在旅游管理人才方面,應注重引入和培育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通過優厚的報酬引入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氛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和校企合作,將鄉村旅游景區的后備人才送入旅游學院培養。同時,還可以從鄉村旅游景區的本地村民中培養一批“土導游”,造就一批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講誠信、有文化的鄉村旅游本土人才,從而為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