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霞 吳逸海 張華平 何斐
近年來有不少研究報道X線修復交錯互補基因3(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3,XRCC3)第 241位密碼子即位點 rs861539(C>T,Thr to Met)對肺癌的影響,但國內外有關其多態性與肺癌預后研究的結果不盡相同。有文獻報道攜帶TT基因型的肺癌患者術后死亡風險較野生型CC者高,尤其是男性吸煙肺腺癌患者死亡風險更高[1-2];但也有研究發現該位點多態性與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長短并無關聯[3-4]。由于大多數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導致研究結果的把握度不足,難以得到明確的結論。為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綜合評價XRCC3基因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預后的關聯性,為臨床診治和患者的預后評估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1.1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CBM、CNKI、萬方數據庫和VIP數據庫,搜集國內外關于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預后的相關研究,并結合追溯法進行滾動搜索補遺。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17年1月8日。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英文檢索詞包括:lung cancer、XRCC3、survival、prognosis。中文檢索詞包括:肺癌、生存、預后、X線修復交錯互補基因3。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分析XRCC3基因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預后的中、英文文獻。(2)病例為病理確診的肺癌患者。(3)結局指標為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4)能提供或可計算出單因素分析風險比(hazard ratio,HR),排除數據不全的文獻。(5)若同一項目多中心研究結果分別發表,采用無重復部分數據。(6)若同一研究結果在不同刊物上發表,納入樣本量最大的文獻。(7)排除基礎研究和動物實驗研究。
1.3 數據提取 由2位研究者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資料提取和文獻質量評價。提取內容包括第一作者、發表年份、研究國家、種族、樣本量、標本種類、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檢測方法、哈迪-溫伯格平衡情況(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納入患者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OS定義、TNM分期和治療情況;研究結果包括中位隨訪時間、HR值及其95%CI;若缺乏95%CI者,則提取Cox回歸(或log-rank分析)的P值估算HR標準誤或提取生存曲線圖。然后借鑒Mcshane等[5]和何斐等[6]的腫瘤預后研究質量評價法進行質量評價。最后將結果進行核對,若遇分歧,交由第三方解決。
1.4 統計學處理 先對無報道單因素分析的HR值及其95%CI,但有提供生存曲線圖的生存時間數據采用Engauge Digitizer 4.1軟件提取生存率信息進行估算[7]。然后應用Stata 12.0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算合并HR值及其95%CI。對納入的原始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若存在統計學異質性(Cochrane Q檢驗P<0.05或I2>5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算合并HR值及其95%CI;若無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采用漏斗圖和Egger檢驗評價發表偏倚,雙側P<0.05說明存在發表偏倚。
2.1 文獻基本情況 共納入12項研究[1-4,8-15],檢索流程見圖1。其中1篇為中文文獻,11篇為英文文獻。全部研究累計3 603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涵蓋歐美和亞洲地區,種族主要涉及亞洲人種和高加索人種。除1項研究[12]不符合HWE外,其余均符合。文獻評價總分27分,得分最高的20分。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文獻質量評價結果見表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圖
2.2 Meta分析結果
2.2.1 合并效應分析
2.2.1.1 TT vs CC(共顯性模型) 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納入分析的5項研究間有中度異質性(χ2=9.28,P=0.054,I2=56.9%),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攜帶TT基因型與攜帶CC基因型的肺癌患者相比有更高的死亡風險,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合并HR=1.10,95%CI:0.72~1.67),見圖 2。
2.2.1.2 CT vs CC(共顯性模型) 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納入分析的8項研究間有中度異質性(χ2=26.86,P<0.01,I2=73.9%),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攜帶CT基因型與攜帶CC基因型的肺癌患者相比有更高的死亡風險,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合并HR=1.04,95%CI:0.81~1.34),見圖 3。
2.2.1.3 TT+CT vs CC(顯性模型) 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納入分析的7項研究間無明顯異質性(χ2=10.74,P=0.097,I2=44.2%),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攜帶TT+CT基因型與攜帶CC基因型的肺癌患者相比有更高的死亡風險,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合并HR=1.04,95%CI:0.90~1.20),見圖 4。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文獻質量評價結果

圖2 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OS相關性的森林圖(TTvsCC)

圖3 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OS相關性的森林圖(CTvsCC)
2.2.2 發表偏倚評價 通過繪制漏斗圖和Egger檢驗進行發表偏倚的評價,結果顯示3個基因模型的漏斗圖均基本對稱,Egger檢驗提示不存在發表偏倚,TT vs CC、CT vs CC、TT+CT vs CC的P值分別為0.731、0.051和0.701。
2.2.3 敏感性分析 采用剔除不符合HWE的研究、改變納入排除標準-效應指標為多因素分析的HR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患者的OS長短仍無統計學關聯,見表2。

圖4 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OS相關性的森林圖(TT+CT vs CC)

表2 敏感性分析結果
DNA修復基因的遺傳多態性可改變基因的表達和活性,影響個體DNA損傷后的修復能力,從而影響患者的療效和預后。DNA雙鏈斷裂修復(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DSBR)是DNA修復的基本方式之一,主要依靠同源重組和非同源末端鏈接來維持基因的穩定性和完整性。XRCC3基因是DSBR通路中的同源重組基因,體外實驗研究表明XRCC3缺陷細胞株修復DSBR的能力下降,對DNA損傷因子的敏感性和異常染色體數增加[16]。有研究報道XRCC3基因rs861539等位基因C→T的改變會降低DNA修復能力[17],從而影響患者的預后,但現有的流行病學研究結論并不一致。肺癌的預后與諸多因素有關[18],本研究選擇OS作為肺癌患者的預后指標,以基因型CC作為非暴露因素,分析顯性模型(TT+CT vs CC)、共顯性模型(TT vs CC、CT vs CC)下,該位點SNP與肺癌預后的關聯性。合并結果顯示,攜帶基因型TT、CT、TT+CT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與攜帶基因型CC者相當,表明在顯性模型與共顯性模型下,XRCC3基因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患者的OS長短無統計學關聯,與既往的Meta分析結論一致[19]。一項薈萃分析結果表明,rs861539對中國人群肺癌的發生可能存在隱性模型(TT vs CC+CT)的作用[20]。但目前只有2項研究[15,21]報道了rs861539隱性模型與肺癌預后的相關性,限制了進一步的Meta分析。
既往研究顯示,DNA修復能力不僅在腫瘤易感性、化療敏感性和安全性方面發揮著雙刃劍的作用[22-23],在患者的預后中也有兩面性:較弱的修復能力可延長化療患者的生存期,但不利于未化療患者的預后,如Butkiewicz等[2]研究發現,攜帶rs861539 TT基因型的術后無放化療的NSCLC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HR=1.87,95%CI:1.07~3.29);李曉玉等[8]研究發現,rs861539 TT+CT基因型可降低早期NSCLC患者的化療總死亡風險;但也有陰性研究報道[15]。由于現有的報道甚少,限制了進一步的分層分析。
本研究的局限性:(1)本研究中有2個基因模型存在異質性,異質性的主要來源可能是種族、OS定義、標本種類和SNP檢測方法。但由于納入的文獻較少,文獻報道不夠規范限制了進一步的亞組分析。(2)由于不符合HWE的研究提供的信息有限,無法分析HWE不平衡的原因。(3)基因多態性具有種族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可導致同一SNP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遺傳模型作用[19]。而這也是產生異質性的一個重要原因。(4)SNP檢測受到樣本量的限制,樣本量大小直接影響了研究的質量。此次納入分析的研究數較少且樣本量偏小。因此,本研究的結論需進一步開展大樣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來加以驗證。
雖然本研究存在以上的不足,但本研究并未觀察到發表偏倚,且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本Meta分析結果穩健性較好。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多因素分析的研究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時,發現各資料間異質性消除,且有2個基因模型結果的方向發生了改變,即合并的HR值從>1變為<1,提示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患者的預后關聯可能受到混雜因素的影響或與環境存在交互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本Meta分析結果表明,尚不能認為rs861539位點多態性與肺癌患者的OS長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