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新秀 陳建英 王士浩
胃癌脈絡膜轉移是胃癌多發器官轉移的一種罕見類型。現將1例首診于本院眼科,后確診為胃癌單眼脈絡膜轉移的典型病例報道如下。
患者男,66歲。因“右眼視力下降1周”于2015年2月23日就診本科。眼科檢查:視力:右眼:指數 /眼前,矯正 0.12;左眼:0.6,矯正 1.0。眼壓:右眼 11mmHg,左眼13mmHg,右眼前節正常,視盤色正界清,黃斑及顳側視網膜下可見一直徑約3PD大小的黃白色實性隆起伴視網膜脫離,左眼前節及后節未見明顯異常。
患者精神差,呈消瘦貧血,追問病史,自訴曾于2013年10月在本院診斷為進展期胃腺癌,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血常規檢查:RBC 2.76×1012/L,Hb 84g/L,紅細胞壓積24.7%。電子胃鏡:胃竇胃角潰瘍浸潤型癌伴出血。肝膽胰脾檢查:脂肪肝。X線胸片檢查:陰性。術后病理檢查(圖1):胃腺癌Ⅱ級,癌細胞浸潤漿膜外纖維脂肪組織,侵犯神經,未見明確脈管癌栓,上下切緣、大網膜未見癌累及。賁門左0/2個,賁門右1/6個,胃小彎2/4個,胃大彎4/12個淋巴結轉移,其中胃小彎見癌結節形成。免疫組化:廣譜角蛋白(+)、癌胚抗原(+)、p53(+)、Ki-67增殖指數為70%、DNA拓撲異構酶Ⅱ(Ⅱ級)、谷胱甘肽S轉移酶(3+)、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2+)、T4N2M0。眼部B超(圖2):實性占位性病變呈扁圓形隆起、寬基底、伴視網膜脫離。眼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CT)(圖 3):脈絡膜高信號隆起和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分離,神經上皮層水腫伴脫離。頭顱CT(圖4):右眼球后極部扁平軟組織密度影,邊界清楚,均質。

圖1 術后病理檢查所見(HE染色,×10)

圖2 眼部B超所見

圖3 眼OCT所見

圖4 頭顱CT所見
結合晚期胃癌病史、眼底改變及各項輔助檢查明確診斷為右眼脈絡膜轉移癌。患者放棄進一步治療,于就診后2個月死亡。
討論眼脈絡膜轉移癌較少見,占眼內惡性腫瘤的1%[1]。原發腫瘤類型較多,可見于乳腺、肺、腎、胃腸道、肝、甲狀腺、睪丸及前列腺等部位腫瘤。本例為胃癌脈絡膜轉移,臨床罕見。
眼脈絡膜轉移癌可為單眼或雙眼發病,在臨床上左眼轉移較多見。這是由于眼內缺乏淋巴管,因此眼內轉移多是血行轉移,而脈絡膜后極部血管多而粗,故腫瘤栓子多由此入眼,轉移至組織疏松的脈絡膜[2]。由于左頸總動脈直接從主動脈弓分支,而右頸總動脈從無名動脈發出分支,癌細胞到達左眼比右眼更容易,故左眼發病率較高,本例患者發生于右眼,與此轉移機制不相符,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脈絡膜轉移癌結締組織豐富,癌瘤主要經脈絡膜平面發展,玻璃膜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易被穿破,故腫瘤在眼底隆起不高,而扁平型視網膜脫離較為廣泛。脈絡膜轉移癌的組織病理學分型與原發腫瘤有關,文獻報道腺癌占絕大多數[3]。從B超和OCT看,為扁平型視網膜脫離,且原發病為胃腺癌,較為典型。B超作為簡單易行的檢查手段,對于鑒別診斷脈絡膜血管瘤及脈絡膜黑色素瘤有一定優勢。脈絡膜轉移癌B超顯示為寬基底的扁平隆起或半球形高回聲腫塊,密度不均;脈絡膜血管瘤B超顯示為后極部梭形隆起,或為卵圓形或盤狀腫塊,邊界清楚,回聲強且分布均勻;脈絡膜黑色素瘤B超顯示均勻致密點狀回聲,可見脈絡膜凹陷的“挖空”現象特征性表現。結合患者眼底表現及相關檢查,脈絡膜轉移癌較容易診斷,但對于尋找原發灶,常需要大量的輔助檢查協助診斷,包括肺部CT、乳腺鉬靶、乳腺彩色超聲、肝膽胰脾彩色超聲等。眼部腫瘤的發生率較低,但因為眼球解剖結構精密,對于眼部腫瘤較難進行病理活檢,因此,眼部相關的影像學檢查對于眼部腫瘤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4]。
全身惡性腫瘤若轉移至眼部常屬于晚期[5]。脈絡膜轉移癌診斷到死亡的平均生存時間為7~12個月[6]。原發灶為乳腺癌者平均生存時間為18~21個月;原發灶為肺癌者平均生存時間為7個月;原發灶為胃癌、胰腺癌、腎癌者的預后較差,多在3~8個月內死亡。本例患者生存時間為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