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丹(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沈陽市已初步建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在居家養老方面,全市有97%以上的老年人都選擇居家養老服務方式,已建成面積在600平方米以上的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7個,為居家老人提供文化娛樂、助餐等規范化服務;在社區養老方面,全市建設集生活照料、文體娛樂、精神慰藉三大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站720個,社區覆蓋率達到81%;農村建成216個農村互助幸福院,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互助式日間照料服務。在機構養老方面,全市共有養老機構182家,有養老床位4.5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25.2張。其中城鎮公辦養老機構13家、農村中心敬老院37家、民辦養老機構132家。在醫養結合方面,2017年沈陽市被國家確定為醫養結合改革試點城市,目前60%的養老院可提供醫療服務,21家醫療機構開設老年病門診,14家醫療機構設有991張老年病床位。
政府采購制度是目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法律構架。由于頂層的制度設計仍處于缺位狀態,有關政府購買社區養老服務的專門性法律尚未出臺。一般以《政府采購法》和《招標投標法》以及民政局、財政局等職能部門所出臺的政策性文件作為政府購買的法律依據。全市沒有統一、明確的工作規劃和工作路徑,工作職責界限不清,時間進度無法把握,更沒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分解和詳細的工作指引。
在統籌組織工作上力度不夠,很多工作流于形式,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各部門之間工作溝通不足,未能形成合作共享、共建多贏的服務網絡和體系。在服務對象上,城市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村老人養老難問題開始顯現;在服務內容上,城市與農村存在較大差距,農村養老服務基本沒有開展;在服務設施上,城市日間照料站和農村互助幸福院均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在服務方式上,服務需求不能精準定位,無法提供分類別、多層次的專業化養老服務;在服務人員上,服務隊伍薄弱、人才短缺。
缺少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無法對服務效果進行科學評估,財政投入政策重城市輕農村,新民、遼中、康平和法庫等地養老資金極度匱乏,只能滿足具有托底保障功能的公辦敬老院的最基本支出。
確定沈陽市養老服務工作的總目標,據此制定全市養老服務發展規劃,進行相關配套的制度研究,在政策保障、產業布局、隊伍建設、工作內容等方面進行精細化設計,為各級養老服務服務部門提供工作指南。加強指揮協調,成立聯合指導小組,加大工作力度,發揮協調、決策作用,使各部門的養老工作權責明確,互相補充、互相完善,形成協調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
轉變領導干部養老服務工作意識。通過講座、參觀、討論等多種形式,深刻理解養老服務工作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將養老服務工作納入干部政績考核之中,倒逼其改變觀念。幫助全體市民提升養老意識。提升全體市民的“尊老敬老”意識;運用多種途徑介紹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各種養老方式的特點和服務內容,讓老人及其家屬正確選擇養老方式。
引導社會力量投入養老事業。加大扶持力度,給予土地租金分期支付、稅費減免、財政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優惠,鼓勵各種社會力量以公辦民營、民辦公助、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開展養老服務。合理調配土地資源,全面調查現存的各種舊廠房、舊辦公樓等閑置資源,將其適當轉化為養老用房,解除制約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關鍵障礙。引入社會力量盤活社區日間照料站和農村互助幸福院,在嚴格審查機構資質的前提下,采用政府購買形式,將社區日間照料站和農村互助幸福院交由專業社會力量來做,同時加強服務質量監管和財務監督。
打破行業壟斷與條塊分割,制定統一的資源分配方案、服務轉介銜接流程,順暢實施跨部門協作,鼓勵養老、醫療機構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轉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養老機構根據服務需求和自身能力,依照標準開辦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醫院,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職工醫院、門診部向以老年康復為主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探索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通過完全市場化的商業保險模式,鼓勵個人自愿購買,嘗試構建投保資助型社會保險模式。
精細劃分養老群體,在調研基礎上,依據科學方法對老齡人口及其需求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分級別的養老分類,有針對性地提出養老服務舉措;根據需求對養老市場進行細分,分類設置醫護服務型、生活服務型、康樂服務型、臨終關懷型等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或在專業機構中開展分類服務,同時建立各機構之間的轉介制度,以彌補各個機構的服務缺陷。
突破數據平臺建設障礙,政府各部門共享信息資源,打破部門“信息孤島”,制定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在開展全面調查研究基礎上,啟動全市養老服務質量標準編制工作,制定養老機構質量標準和社區養老服務質量標準,發揮數據平臺服務功能,建立完備、動態的養老服務數據信息庫,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老年醫療保健信息網絡、老年服務機構動態跟蹤網絡等,為市政府深入研判全市養老狀況、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服務提供信息支撐。
建設培訓基地,加強現有養老人才培養,不斷擴大養老服務人員隊伍,改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福利待遇,完善合理的薪酬增長機制,實施各種有吸引力的獎勵、補貼政策,吸引更多的大中專畢業生進入到養老服務機構,讓更多有經驗、有技術的養老服務人員留下來。同時大力倡導和支持敬老志愿行動,應特別關注我市高校中的志愿者力量,創造條件讓青年學生參與養老志愿服務,采取措施留住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將各個區縣的用人信息及時傳遞給學校,搭建就業信息平臺。
極破解農村居家養老難題,強化外部環境,在鄉村廣泛深入地宣傳“孝道”文化,把家庭養老納入到鄉規民約中,增強農村子女贍養老人的意識,為養老主體提供經濟、政策、心理、技術等方面的資源支持,協助其增強養老能力協調相關資金,增加這些基礎薄弱、資金不足地區敬老院經費投入,增加設立運營補貼和設備購置等專項支出項目。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養老服務的屬性不斷變遷,養老需求由“家庭內需求”向“社會化需求”轉變,養老供給由“私人服務”向“公共服務”轉變,養老意識由“慈善祈求”向“權利意識”轉變,養老服務理念要由“生存救濟”向“生活保障”轉變,提升為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多元生活保障式工作理念,養老服務領導體系要由“各自為戰”向“合力出擊”轉變,合力完成養老服務工作;養老服務責任約束機制要由“松散粗放”向“系統規范”轉變,更新、構建完備的養老服務制度體系。政府在養老服務工作中的職責是政策規劃指導,統籌考慮全市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進行整體規劃,統一的指導思想和發展路徑,制定系統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服務標準、監督監管、資金籌措等養老服務相關政策,同時加強輿論宣傳,為養老服務工作提供政策保障;進行資源配置,人力資源配置是通過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行政管理機構和監督管理人員協調等工作,為養老服務工作提供人員保障;物力資源配置是通過資金籌措、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養老服務機構科學布點等工作,為養老服務工作提供物質保障。拓寬供給主體,推動養老服務市場化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有序進入養老服務市場,由政府主導拓展為政府、家庭、社會組織、市場共同參與,形成穩定的養老服務供應市場;創新服務與管理模式,鼓勵各類服務主體提供多樣性和針對性服務,為養老服務工作提供發展保障。同時要加強服務監管,通過常態化、規范化的檢查、評估、監控等方式,加強監督管理,維護養老服務市場的良好秩序,為養老服務提供質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