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姝,呂 靜,2*,曲雷鳴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大連 110032)
東北俗名“關東”,指山海關以東的地方,這一名稱源于明初修山海關后逐漸形成的地理概念,后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將處于山海關外的地區,包括遼、吉、黑三省,統稱“關東”[1]。山東從清代起就有了“闖關東”一詞,它是人們對移民東北這一現象的俗稱。移民關東之所以被稱為“闖”,第一是因為它在清初是一種越軌犯禁的行為;第二是因為去關東的人要面臨遠離家鄉、艱難謀生的諸多挑戰[2]。
“闖關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后期,也就是滿清入關之后開始的。事實上,國內學術界關于以山東人為主的“闖關東”的時間一直有著非常大的爭議。有學者認為早在漢代就開始了,本文說的“闖關東”指一般認為的,從順治元年開始到 1979年結束,大約325年左右[3]。
公元1645年,順治帝命人編纂《大清律》,因觸犯《大清律》而被流放的人,稱為“流人”。這一批人中不乏文人雅士,他們的出關,恰恰成為關外的一種“人才庫”,意外地起到了“交流”的作用。這種文化的輸出,使東北三省的滿人們更加渴望知識。公元1653年,順治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促使此次“開禁”的主要因素,來自于沙俄帝國對東北三省的垂涎。與此同時,民間“反清復明”的呼聲高漲,順治帝面對此種內憂外患的局面,無奈之下,為了“實邊”,只能“開禁”。但隨著康乾盛世的到來,山海關再次被封閉起來。此次開禁,對關內關外人民有著莫大的刺激,為后來的“闖關東”大潮埋下伏筆[4]。
公元1855年,一場罕見的水災席卷了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雪上加霜的是,魯捻、長槍軍等義軍的揭竿而起,使得山東省成了戰場。連年的兵禍加上天災,使得山東地區形成了第一次移民大潮。1925年4月,隸屬于奉系軍閥第一軍軍長的張宗昌出任山東省軍務督辦。這一時期,各種稅捐和攤派層出不窮,軍閥混戰接連不斷,社會狀況混亂不堪,致使山東省再次爆發了移民東北的闖關東潮。1939-1944年,日本人在關內特別是華北地區采用招募、誘拐、強征等方式使人民大量移往東北,以處心積慮拿下東北三省,這是一次由日本人誘拐強迫而形成的移民潮[4]。
移民史料中曾提出,移民這種運動的形成往往有兩種作用力。一是遷出地的“推出力”。清朝在乾隆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官員們貪贓枉法,農民不堪壓迫而奮起反抗,天災的頻頻發生、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均占有耕地面積開始下降,各種稅捐和軍閥混戰,都使人們不得不開始逃荒。二是遷入地的“拉力”。山東人那種樸實的性格,使得他們喜歡“聚居”。當年開禁后,很多山東人已在關外定居,使得很多逃荒的山東人選擇了投靠親友。這種宗族觀念和鄉土情結,使越來越多的山東人開始想辦法“闖關東”[5]。東北地區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資源和便利的交通也是“闖關東”形成的重要原因。雖然“闖關東”是在封禁的狀態下進行的,但是實際上清政府對移民采取的是默許和容忍的態度,這就使這個移民的隊伍越來越龐大。
這場聲勢浩大的“闖關東”移民運動,成為二十世紀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跡”[6]。移民潮在調節人口分布、解決災民生存問題的同時,也給遼寧地區中醫藥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遼寧地區在滿清時期一直是一塊封閉的土地,雖然具備相當豐富的藥材資源,但是由于清政府的閉關令,其藥業發展和醫療水平始終受到人口的制約[3]。人作為文化的載體,人的移動必然帶來文化的移動。隨著“闖關東”的出現,客籍人民高超的醫療水平在道地藥材資源豐富的遼寧地區如魚得水,繁榮的商貿與交通推動了遼寧地區中藥業的發展進程。自清代以來,中醫藥高速發展,醫家時現,醫籍漸出[7]。山東移民將其中醫文化深深地植入遼寧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影響了遼寧地區的中醫藥文化且對其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以下分別從中藥商貿、醫療水平、藥材加工炮制技術、養生藥膳四個方面進行舉例,印證“闖關東”與遼寧地區中醫藥學發展之間的關系。
卜氏家族原籍山東泰安。清朝雍正年間,卜涿如帶著兩個兒子“闖關東”,在盛京(今沈陽)落腳。乾隆四年,興辦于明代的盛京“廣生堂”店主要出兌該藥鋪,卜涿如當即出資買下了“廣生堂”房產,重修門面,仍用“廣生堂”的招牌經營自己的中藥店鋪。由于占有地理優勢、資本雄厚、藥材質優、經營有方而名聲大振。乾隆十年,卜涿如的一個兒子在盛京四平街(中街)開辦“寶和堂”中藥字號。嘉慶二年,卜涿如的另一個兒子在盛京城內開辦“萬育堂”中藥字號。此三家藥鋪與當時的“天益堂”并稱為“奉天四大名藥鋪”[8]。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由卜氏家族的“應”字輩的先人,在營口西大街路南開設“寶和堂”分店,成為繼“咸春堂”之后,營口第二家上規模的中藥店。民國六年(1917年),由西大街“寶和堂”出資,在西雙橋街路北(針織一廠西鄰)開設“寶和堂”中柜。民國七年(1918年),卜廣祥(介仁)聯合卜澤浦、卜少軒、李堏堯等人,合資在營口永世街路北(原人民電影院東鄰)開設“寶和堂”東柜。
由于藥鋪既賣藥又請名醫坐堂看診,無論高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均一視同仁,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遼寧地區中醫藥的發展,醫療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是遼寧地區較早的對中醫發展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闖關東”事件代表。
牟國珍,原籍山東。上世紀20年代以祖傳接骨術在大連立業,懸壺濟世,以治療骨傷聞名于世,被大連市民親切地稱為“牟接骨”。牟國珍用的祖傳手法復位,秘方中藥外敷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輔以寶珍丸、蒼術丸內服促進愈合等醫療手段,使其療效卓著。牟國珍曾在中山區松林街18號(民生小學對門)開設醫院,是上為住院部、下為門診部的中式二層紅樓,走廊兩邊豎著掛著的,全是病人來時的手杖拐杖。牟國珍之子牟仁先自幼隨父學醫,因療效顯著,名聲鵲起,深受市民愛戴,在其父親去世后被繼稱為“牟接骨”。醫院大堂上懸掛的“醫貫全球”牌匾,是患者趙長新感念牟仁先醫術精湛所贈。牟國珍之孫牟雪明不僅像前輩一樣醫術精到,還秉承了牟家的仁心醫德。他在傳承路上不刻板不片面,而是宜中則中,宜西則西,一切為病人著想[9]。“闖關東”不僅僅為遼寧地區帶來了名醫,還將高超的醫術留在了這片土地并將其傳承了下去。
傅寶慶,原籍河北省盧龍縣。1926年,14歲的他孤身一人“闖關東”到奉天(現沈陽市)“萬育堂”當學徒。在掌握了中藥的基本知識和調劑、制劑的基本技能后,還掌握了鑒別真偽虎骨、牛黃、鹿茸、人參等名貴藥材的本領。1956年,在遼寧省藥材公司任科員,成為藥材鑒別、收購及生產的骨干。1958年遼寧中醫學院成立,傅寶慶調入該院從事教學工作。他不僅進行理論講解,還傳授傳統的炮制技術和經驗。其主編的《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對普及中藥知識、指導農村醫生用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0]。無論是中醫技術還是中藥知識,以傅寶慶為代表的“傳播人”都為遼寧地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李連貴,原名李廣忠,原籍河北灤縣。1908年“闖關東”到了吉林省梨樹縣,開辦了一個醬肉餅鋪。他在熏肉的過程中加入豆蔻、柴蔻、桂子、肉桂等多味中藥,創造出了“中草藥肉”,別有風味。李連貴的熏肉餅鋪因肉料獨特而遠近聞名,此后,他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店鋪。1940年李連貴病故,其子李堯繼承父業,一年后,帶著老湯從梨樹遷往四平,從此“李連貴熏肉大餅”成為中華一絕。十年后,李連貴之孫李春生懷揣祖傳秘方,背著一鍋老湯,從四平來到沈陽,并在沈陽最為繁華的中街西頭鼓樓西南角的“廣生堂”胡同開設了李連貴熏肉大餅店。至此,熏肉大餅店落戶沈陽。“李連貴熏肉大餅”以“藥食同源”為基礎,將古代醫學家的中藥“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制作出膾炙人口的大餅,風靡一時[11]。
任何一次移民都不可能簡單地視為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移動或人口的遷徙,現象之后是潛在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內涵。本文對諸多資料記載分析整理之后,認為山東移民在東北移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以及山東移民深深地影響了遼寧地區的中醫文化且對遼寧地區的中醫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當今遼寧地區中醫藥的繼續發展、繼承與創新已引起廣泛關注,各地的中醫文化交流亦更趨頻繁,形式更為多樣。信息時代的我們無法阻止遼寧中醫文化的異化趨勢,但我們可以引導它的異化指向,處理主客中醫文化之間的矛盾,以期在吸收外來先進中醫文化的同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文化,在中醫文化交流的撞擊與互動中鎮定自若,堅守本地中醫文化根基陣地,凸顯地區特色,惟有如此,方有助于解決社會瘸疾,重樹關東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