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王雄將
(1.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PS)好發于頸肩腰背部,是以慢性肌肉疼痛且伴有1個或多個激痛點為主要特征的無菌性炎癥,按壓激痛點時,會引起局限性疼痛或者牽涉痛,也稱為肌筋膜炎[1]。MPS主要由于急慢性勞損,風、寒、濕、邪入侵等因素,使肌肉和筋膜產生粘連,進而發展成激痛點[2],引發神經系統癥狀。該病在中醫中屬于“痹證”范疇,痹有閉阻不通之意,《黃帝內經·素問》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指出痹證主要是由于風寒濕邪共同作用的結果。中醫外治法中尤以針刺、艾灸、推拿治療痹證具有獨特優勢,臨床實踐表明,針、灸、推療法安全性高,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應用和推廣前景。
在中醫學中,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歸屬于“筋痹”范疇,本病常由外傷跌撲閃挫所致氣血壅滯,或者外感風、寒、濕邪侵襲,或素體不足,復感外邪,外邪留于經絡血脈,致使局部肌肉、經絡氣血不通,表現為不通則痛的刺痛、脹痛。除此之外,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故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雖病位在筋脈、肌肉,實與肝、脾、腎的正氣虛損有關[3],表現為不榮則痛的酸痛、牽扯痛,并伴有病變處程度不同的功能活動障礙。因此,治療上應針對疾病的病因病機,予以散寒祛濕、行氣活血、祛瘀通絡、扶正補虛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針刺鎮痛在臨床上應用較廣,目前應用較多的針刺技術為毫針療法,其次為電針療法,針刺鎮痛涉及神經介質、神經體液、結締組織[4]等因素,針刺可能通過引起內源性阿片肽等中樞性神經遞質的釋放[5],抑制炎性病灶局部感覺神經末梢P物質的合成和釋放,并減少免疫細胞向病灶局部游走,合成并釋放IL-1β以及通過釋放腺苷,局部作用于肌組織的腺苷A1受體,發揮消炎鎮痛作用[6]。唐宏亮等[7]對48例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患者采用督脈滯針治療,沿腰背部督脈循行位置的棘間壓痛點取阿是穴,運用提插捻轉形成“滯針”,對照組患者口服乙酰氨基酚片治療。連續治療14天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96%,復發率為4.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6%,復發率為17.4%,說明督脈滯針療法的鎮痛效果與非甾體類藥物相當,并具有更好的長期效果。筆者認為,督脈滯針在病灶部位針刺,并通過強刺激破壞激痛點,以松止痛,具有起效快、療效持久的特點。陳雙慧等[8]取患者腰臀部壓痛點,運用毫火針快針法治療腰臀肌筋膜疼痛綜合征38例,隔日1次,治療6次后,顯愈率達86.84%?;疳?,古稱燔針、焠刺,《靈樞·官針》中曰:“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說明火針是治療痹證的重要方法,其可借火助陽以補虛,又可開門祛邪以瀉實,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療效確切。詹桂玉等[9]采用靈龜八法結合普通針刺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患者30例,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治療。治療2周后治療組5-HT水平、視覺模擬評分和疼痛分級指數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靈龜八法通過推算出各個時辰十二經脈氣血盛衰而開闔,按照不同時辰從而選擇不同的八脈交會穴來針刺,體現了中醫學說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順應外界時間氣候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體內氣血流注的變化。小針刀是現代西醫外科手術療法和傳統針刺療法相結合,同時具備了針刺療法的針和手術療法的刀的雙重功效,不僅可以刺激經絡穴位,還有機械性切割敏感神經、松解組織粘連的功效[10],也歸屬于特殊針刺。趙斌斌等[11]將31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需選擇4~6點進行針刀治療,2周后總有效率達96.77%。對照組隔天電針治療1次,總有效率為74.19%。趙斌斌認為,由于腰背肌筋膜炎大多數激痛點是由于肌腹的某些功能障礙所致,所以針刀治療可直接定位在激痛點處,不必局限于肌肉起止點附著處。魏千程等[12]用“Z”型撥針刀治療45例頸項部部肌筋膜炎患者,治療4周后總有效率97.78%。在治療腰背部等大面積的肌筋膜炎時,“Z”型針刀在找準激痛點后,設計最佳進針點,只需要一針即可,與傳統要進多針的小針刀相比,大大減少了病人的痛苦。
《景岳全書》曰:“凡大結大滯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極宜用灸?!爆F代研究[13-14]表明,灸法產生的溫熱刺激可以激活穴位TRPV1[15],降低外周神經興奮性;可以激活腦內阿片肽,增強機體β-內啡肽的含量,降低中樞對傷害刺激信號反應;還能通過調節JAK-STAT通路、MAPK通路、NF-κB等信號通路[16],在疼痛信號的外周傳入、脊髓內傳導及中樞的整合等各個水平實現鎮痛作用。王列等[17]采用溫和灸激痛點治療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患者30例,探查患者肩背部激痛點并施行溫和灸,每日1次,以透熱為度,共治療10日,愈顯率達80%,總有效率達96.7%。馬堯等[18]對45例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患者在激痛點處施以雀啄灸灸法,治療10次后,其愈顯率為80.0%。馬堯認為雀啄灸的行氣活血、散結通絡、散寒止痛功效對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治療效果顯著。景亞軍等[19]也通過動物實驗及分子生物學分析證實,溫和灸可以改善扳機點局部缺血缺氧的病理狀態。潘斯騰等[20]以熱敏穴灸的方法治療45例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患者,在熱敏化穴依序進行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往返施灸、溫和灸,每日1次,治療10次后,痊愈率為55.6%,有效率為100%,復發率為6.7%。熱敏灸是采用點燃的艾材產生的艾熱懸灸熱敏態穴位,以相同的艾火和距離施灸時,非熱敏穴出現灼痛,而熱敏穴不但無灼痛,而且感覺舒適,當熱敏穴的透熱、熱敏灸的特點是激發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熱敏灸感和經氣傳導,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效果顯著。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是中醫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雖然現在已經清楚一些機制可以引起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癥狀和體征,但至今尚未有定論。針、灸、推三法在鎮痛方面有顯著療效,存在創傷小、危險性小且不良反應少的特點,但在臨床上治療疼痛僅僅處于輔助地位,與其目前研究的缺陷密切相關。首先,其研究多限制臨床療效報道,相關臨床研究還不能完全實現隨機原則,研究領域重復較多,前瞻性研究較少,且缺少多中心對照研究和循證醫學的系統評價;其次,機制理論研究深度不夠,尤其是在動物模型創建和生物學指標檢測方面不能取得良好的進展;最后,臨床上針刺、艾灸、推拿單獨的治療效果不穩定,往往需要綜合其他療法一起使用,而治療方法的多種多樣,也說明了針刺、艾灸、推拿缺乏規范化的治療標準,不能夠精準地指導臨床治療,而且單一方法的規范標準也尚未建立,例如灸法量效關系和推拿力量、時間、頻率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規范。綜上所述,針刺、艾灸、推拿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雖確有療效,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何對各種療法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以及將這些治療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經濟簡便的治療方案,還需進一步地不懈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