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千(武漢東湖學院)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社會勞動力的經濟負擔隨之加重,而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和配套的醫療保障等尚無法滿足人口老齡化下的經濟需求。樹立國民風險意識和正確的保險觀念,拉動保險行業需求量,建立以降低人口老齡化經濟壓力為導向的人身保險業務是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個重要渠道。
(1)老年人數量呈現上升趨勢。據統計顯示我國于2001年已步入人口老齡化時代,當年的占比為7.1%,截止2018年年末我國人口老齡化比例已達到11.93%屬于嚴重老齡化范疇。2015年到2018年我國的老年人和總人口數量均呈現持續性上升的趨勢,占比分別為10.46%、10.85%、11.39%和11.93%;而根據2017年的人口結構分布顯示,青年人口數僅占71.82%,青少年人口占比16.8%,老年人占比11.39%,這也就意味著我國71.82%的人數要承擔28.18%的撫養和贍養責任。因此不少的消費人群開始將目標轉向具有風險轉嫁功能的人身保險產品,但是產品對于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需求并未有明顯的傾斜政策。
(2)養老成本指數不斷上升。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2月我國養老成本指數同比上漲了1.33%,指數上升主要原因:其一,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食品市場的產品價格普遍上漲,漲幅約為0.7%,如水果、肉類等產品的價格相比于2018年年底均有所上升;其二,隨著國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對于醫療保健、娛樂活動等偏好度日益明顯,2019年非食品產品價格也普遍出現小幅度上揚,間接影響養老成本指數。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不斷提升,未來的老年人需要有更多地金融資產積蓄或者國家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風險轉嫁和家庭財富增值的意識開始逐漸強化。
與我國人口老齡化相掛鉤的商業人身保險為商業養老保險,據我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的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人身保險總保費為27246.54億元,其中商業人壽保險保費為20722.8622億元,占人身保險的76.06%,商業養老保險保費為14129.8184億元,為商業人壽保險的68.18%;而其中僅有22.70%為企業年金保險,剩余的77.3%為分紅型養老保險,換算為我國商業人壽保險的比例為15.48%,而換算為我國人身保險的比例僅為11.77%。按照收入結構進行推算,我國2018年非分紅型的養老保險原保費收入為3207.5235億元,2018年老年人數量為13.9538億人,人均保費僅為229.87元/人,商業人身保險的產品結構傾向性明顯,對于人口老齡化的養老傾向偏輕,無法滿足人口老齡化對人身保險的需求性。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居民對于生活的追求不單只停留在生活衣食住行的物質需求,而對于老年人來說,醫療方面的便利、娛樂生活的豐富性和老年產品的需求性都是并存的。但目前人身保險的產品種類過于單一,針對老年人的產品僅有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幾個大型保險產品,且眾多險種一般的門診看病費用均無法獲得保障,只對較為嚴重的病情才有相應的作用,不如社會保障作用廣泛,但社會保障體系目前無法完全負擔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且保障額度較低。
我國雖然總體處于嚴重人口老齡化階段,但人口老齡化具有明顯的區域性,2017年按照老齡化比例劃分,人口老齡化最為嚴重的省份為遼寧省(14.35%)、山東省(13.99%)、江蘇省(13.37%)、四川省(13.33%)和重慶市(13.20%);人口老齡化最輕度的省份前三名分別為青海省、廣東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而按照老年人口數量最高進行統計前五名是山東省(1399.82萬)、四川省(1094萬)、江蘇省(1073.2萬)、河南省(974.08萬)和廣東省(962.63萬),老年人口最少的省份分別為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天津市。目前我國商業人身保險在開展老年人相關的保險業務時均未根據各地區的發展情況和人口老齡化情況進行業務分類推廣,造成保險業務不適應當地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情況,無法滿足人口老齡化對人身保險的需求。
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迫使社會公眾正視未來的養老、醫療保健、生活護理等多方面老年人的保障問題,逐漸轉變“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開始重視人身保險的風險轉嫁功能,但是由于人身保險行業在興起之初和發展前期為了促進行業的業務發展,采用電話轟炸營銷、廣告推銷等方式,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惡意引導性消費的侵害,造成國民群眾對于人身保險行業產生了不良印象,造成消費者對于人身保險產品的排斥感。因此,保險行業需要轉變營銷觀念,提高保險行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轉變保險公司運營理念,與時俱進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鼓勵發展低成本的保險險種。商業養老保險須輔助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應增加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和國家有關的財政機構的協調合作,積極推進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業務,此險種可減輕因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經濟負擔,提升老年人退休養老的生活品質,同時增強投保人的即期消費能力。第二,完善商業養老保險體系。強調養老保險業務應當以長期投資,穩定收益為主,減少分紅型的養老保險品種,弱化其理財功能,真正從人口老齡化的角度去開拓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發揮其作用。再者,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強勁,迫切需要把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應鼓勵個人從年輕階段就開始為應對老年護理風險進行資金儲備,高效整合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兩方面資源。第三,精準定位需求,促進產品創新。老人相比于年輕勞動力所具備的勞動能力、生活能力和體力均有所不及,這就要求我國商業保險市場在開發以人口老齡化為導向的人身保險產品時,需注重開展功能多樣化的產品滿足養老多元化的需求,例如在強化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原有保險險種作用的同時,可針對老年人在護理、服務方面等存在的需求,推出老年人護理保險業務、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創新型人身保險險種,通過產品的多樣化去滿足不同老年人對于人身保險的需求,促進我國人身保險市場的穩定發展。
商業保險公司應對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和當地人口老齡化的數量和比值進行保險產品的差異性調整。例如上海、北京等較為發達的地區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保費較高,保險產品保障系數高的相關險種,而對于寧夏、青海等人口老齡化程度輕且數量少的地區可以根據當地落后的經濟條件為當地居民提供保費較低,但基本能保障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保險險種;通過分區域分層次的進行保險產品的銷售不僅可以滿足區域人口老齡化差異性的需求,同時可以促進我國商業人身保險業務的發展,完善我國商業人身保險市場的運行機制。
商業保險市場的發展主要依靠消費人群對保險業務的需求和居民潛在的風險意識,推動我國商業人身保險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須加強我國國民的風險防范意識,打造保險風險轉嫁文化。促進國民形成正確的風險意識,特別是老年人的風險意識,轉變對商業保險行業的看法就必須聯合有關宣傳部門進行國民教育的正確引導,推動保險文化和風險意識的普及與發展,形成良好的保險環境。此外,在進行商業人身保險業務時,商業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應當秉持從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角度出發進行產品推薦,不能為達到銷售業績而盲目引導消費者購買,造成投保人的資金損失或理賠不公,影響商業保險公司形象的同時不利于我國人身保險市場的穩定發展。另外需要更新保險精算方法達到適配當前形勢的計算方式,優化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方式。
我國人口老齡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嚴重化,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和健全之前,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應該積極引導商業保險市場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提供輔助支撐,為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經濟壓力貢獻力量,同時促進我國國民風險意識的形成和轉變對保險消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