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凱君(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秦皇島市有豐富優質的旅游資源,以及國家首批旅游城市品牌的無形資產,在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在構建旅游“上山、下海、進村、升空”的大框架下,鄉村旅游以其短時、短途、低價、平民化,更加適合大眾化消費需求的特點,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也存在準入門檻較低,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阻礙了秦皇島市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說來存在的問題體現在:
鄉村旅游是指開發者向游客提供旅游觀光、鄉村人居以及農業產品等為核心的旅游產品及服務,形成具有獨特風情的鄉村旅游生態。因此鄉村旅游的魅力和優勢在于“獨特”“創意”,但是部分鄉村旅游的景點未能因地制宜,深度分析區位特點,利用資源稟賦,挖掘本土的歷史文化資源,而是在短期經濟利益的刺激下,簡單復制、生搬硬套,缺乏樹立品牌意識,實現特色化、個性化和長期發展的內在動力,甚至還停留在依托名勝景區的“農家樂”水平;
有意的“求新”和“仿古”都會影響游客放松身心、增長見識的旅游體驗。以鄉村旅游核心需求之一的民宿為例:因為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就在于鄉村區別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本真屬性,有意的“求新”表現為模仿都市酒店,對民宿進行改造,成為變相的快捷酒店,使民宿失去了本地的建筑特色和文化風情,也就削弱了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仿古”是指修建復古的人造景點,成為缺乏厚植的歷史文化基礎的“空中樓閣”,這些仿古建筑大同小異,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容易失真,無法使游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只能有“一錘子買賣”,很難吸引回頭客,形成“用戶黏度”。
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深入挖掘各地的文化內涵,對各地鄉村旅游進行差異化的建設和關鍵。
秦皇島的鄉村旅游不同的區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和風情:既有山海關的歷史悠遠的長城文化和古城文化,也有北戴河全國聞名的避暑“品牌”;既有“秦皇島外打漁船”的靜謐,也有“東臨碣石,以觀滄?!钡暮肋~;既有百年港口城市的滄桑,也有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潮的宏偉愿景。雖然這種“異質性”的特點使進行統籌管理殊為困難,但可以對不同區域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提煉和轉化,實現相鄰區域的個性化、差異化發展,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避免同質化競爭給游客帶來簡單重復、審美疲勞的旅游體驗,真正實現秦皇島市旅游從“半年游”變為“四季游”,由“局部好”變為“全域好”。
鄉村旅游牽涉部門多,協調難度大,但在管理上要盡量做到二者的結合:“有所不為”是指重視市場主體能動性的發揮,相信市場的智慧能夠找準經濟的風口和增長點,創造更多的“意外之喜”;“有所為”首先是指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方向引導作用,克服脫離本地實際實際一哄而上,以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短期利益沖動,重視長期的產業鏈打造和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為秦皇島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添磚加瓦;其次,在管理上,嚴進嚴出,嚴格鄉村旅游項目的市場準入的標準,避免急功近利,低層次無序開放,遏制市場的非理性傾向,在布局上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開放;再次,對秦皇島市的鄉村旅游精準定位,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推動秦皇島市部分的旅游產業由休閑觀光向康養度假轉型,加快“鄉村旅游+”跨界融合發展,優化供給;最后,由于鄉村旅游的特殊性,大多數鄉村旅游“養在深閨人未識”,政府的“有所為”,應該體現在協助做好鄉村旅游品牌的樹立和推廣上。擴大鄉村旅游的文化影響力。
鄉村旅游由于其特殊性,除了需要專業旅游人才外,還需要發揮本鄉本土的人才優勢。專業人才是鄉村旅游項目運營、整合和提升的靈魂,在引進高端人才的同時,可以加強與秦皇島本地高校的校企合作,為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一方面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提供寬松的就業環境,充分利用本土高校的力量加強對秦皇島歷史文化資源的收集、挖掘和提煉,進行特色的文創活動和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如秦皇島市昌黎縣的阿那亞圖書館被稱為是“最孤獨的圖書館”,就是“修煉內功”,挖掘文化內涵的成功案例,將交通不便的劣勢,轉化為圖書館“孤獨氣質”的注腳和優勢,所有由專業人才對旅游文化的內涵進行提煉和設計,形成獨特的營銷方案和精準的策劃效果;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實現對人才的培養和考察,并擇其優者而用之,栽下梧桐樹,留住金鳳凰。形成一支視野開闊、專業功底扎實的運營團隊。同時在人力資源建設上還要盤活存量,鄉村旅游的初衷是拓寬當地農民的就業渠道,改變農民以農業種植、外出打工為主要經濟收入的特點,充分吸納農業和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就業,將本鄉本土的村民推到聚光燈下成為主角??梢哉f,當地農民的從業素質是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大對當地農民的培養培訓,增強本地的“造血功能”,離土不離家,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保障,進而實現旅游惠農和興農的目標。
文化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北戴河藝術村落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和示范。北戴河村依據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天然氧吧”的生態條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利用周邊的農田和閑置的村落,打造了一個以文化、農業、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園,包括手工藝術工坊和美麗民宿等。北戴河藝術村落不僅實現了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改造,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被列為河北省開展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村,實現生態環境、人文風尚和旅游熱度的良性互動,打造功能更豐富的鄉村旅游生態鏈條。而且“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成為很多人心中“詩意的棲居”。北戴河藝術村落,以“文化”為引領,以“產業”為支撐,傳統與現代交融,樸素與時尚結合,變俗為雅,點石成金,如今已初具規模且名聲在外,獲得了高度的關注。
科技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內在支撐,這種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提高農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變對鄉村旅游的“土”“舊”的刻板印象和認知慣性,發揮鄉村旅游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輻射作用,彰顯現代農業的光明前景;同時不斷完善鄉村民宿和農家樂等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實現原生態外觀與現代化內在,“舊”與“新”的有機融合。總之,鄉村旅游必須在歷史文化中“自然生長”,實現文化和科技的雙輪驅動,原生態和標準化的有機統一,質樸和精致的巧妙融合。
精準扶貧是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重要戰略,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和效果,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傳統農業方式在消除貧困的效果上已經出現了邊際遞減效應,而鄉村旅游業以其提供就業崗位多、開發難度低,見效快,風險小,并能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拉動地方餐飲、娛樂、交通等行業的發展的優勢,成為扶貧攻堅的助推器。這種 PPT(Pro-Poor Tourism)模式,即有利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新型旅游扶貧理念,通過發展旅游來使貧困人口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和利益,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利刃”。
秦皇島有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有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風情,也有豐富厚重的紅色資源,在發展鄉村旅游上具有極大的潛力和無可比擬的優勢。在鄉村旅游扶貧的過程中,實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創新社會資本的參與方式,將社會資本引入農村,發揮各方的合力,規范農戶、村集體等參與方式,實現鄉村旅游和精準扶貧的提質升級,探索現代鄉村治理改革創新。鄉村旅游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精準脫貧的抓手,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引擎,能夠有效地避免雨過地皮濕,防止返貧現象,摘掉貧困帽子,夯實發展基礎,激發內生動力,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明顯的改變,休閑消費的支付能力增強,旅游消費的認可度提升,進入大眾化旅游階段。秦皇島市歷史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而鄉村旅游具有覆蓋面廣、受益人多、門檻不高、發展潛力巨大和輻射帶動性強等特點,更加適合大眾化消費需求,可謂迎來了發展黃金時代,在鄉村旅游的管理、人力資源的建設、內涵建設以及功能拓展上,實現各方的廣泛參與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改善,提質升級,優化供給,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