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邦順(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世代聚居、長期發展的智慧結晶。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民族村寨正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研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和發展的措施及成效,思考其面臨的現實問題,對貫徹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方針,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如期建成小康社會,保護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鞏固和加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張家界地區少數民族建筑與民族客棧、民族文化為例,對其風格進行研究,希望引起廣大群眾對少數民族特色建筑、民族客棧及民族文化的廣泛關注。
少數民族特色建筑是各民族歷史文化在物質環境和空間形態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族文化和建筑藝術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重視民族建筑的保護、傳承工作。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少數民族特色建筑要在保護中得到發展,在發展中得到保護。
民族客棧以民族建筑為經營場所,建筑格局、生活空間和室內外裝飾融合了當地建筑、文化和自然特征且具有明顯地域民居風格特點,是規模較小、民族文化內涵深厚、傳統地域特色鮮明的小型旅游接待場所。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中國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團結大國,55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每一個中國人對于這些豐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文化內容,都有義務進行保護和傳承、發展。
張家界市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眾多的地級市,全市總人口170余萬,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人口達128萬,占全市總人口的76%。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張家界市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全市有6個村寨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44個村寨進入到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邵素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庫,另外,還保留了大量少數民族特色鮮明的歷史建筑?;谝陨锨闆r,以張家界市為例來探討少數民族特色建筑、民族客棧、民族文化的規劃、傳承、發展是有一定的代表意義的。
作為欠發達地區之一的張家界市,建市時間比較晚,初期急于發展,對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強,對民族文化保護工作重視度不夠,普通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存在“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等問題。政府、企業資金對民族文化的投入支持不夠,全市約有730項非遺項目列入保護名錄,但僅100多項得到有效或基本保護,其余大部分處于自生自滅狀態。因為財政預算等原因,張家界市的非遺工作經費僅能維持基本運轉,沒有辦法按照國家、省級非遺法規和要求對非遺項目進行有效保護和傳承發展。
張家界市民族文化從業人員(包括非遺項目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極為匱乏。雖然市、區縣成立了相關機構,但是人員業務能力不夠,人員數目也少,這些因素限制了了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更深程度開展。部分非遺項目屬獨門技藝,口傳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亡藝絕,而它們的傳承人年齡老化,很有可能這些項目因為此原因而瀕臨消失。
民族客棧以民族建筑為經營場所,建筑格局、生活空間和室內外裝飾配置符合休閑度假旅游原則和民俗風情體驗的理念要求,融合了當地建筑、文化和自然特征且具有明顯地域民居風格特點,是規模較小、民族文化內涵深厚、傳統地域特色鮮明的小型旅游接待場所。各地民族客棧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著,但是民族客棧在張家界市的發展起步較晚,初期急于發展,忽視了行業規范這個問題。行業的準入門檻、消防安全、衛生環保標準、配套設施等方面都還不完善,相關的管理力度和服務水平沒有同步跟上,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2016年由湖南省民宗委牽頭組織,張家界市民宗委具體實施的《民族客?!泛鲜〉胤綐藴视珊鲜≠|量技術監督局審查通過,雖然頒布了標準,但是宣傳推廣的工作措施沒有及時跟進,民族客棧還沒有形成為民族工作真正的推手。
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是2004年以來中國連續第三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將村莊規劃正式納入各級政府的工作范疇,村莊規劃是做好農村地區各項建設工作的基礎。張家界市有825個行政村,但完成規劃的村莊僅200余個,完成率不足25%。鄉鎮基層力量薄弱,執法監管缺失,不少村莊存在無證建房、少批多建等問題。另外一方面,相關政策宣傳力度不夠,群眾對農村建房政策、規范了解不深入。建筑風格單一,沒有融合當地民族特色,民族元素體現不多。
在加快城市建設步伐的同時要重視對民族建筑的保護,堅持在項目設計審查時引導設計單位在建筑設計風貌上汲取民族傳統和歷史文化底蘊,體現傳統建筑和現代生活相融合,凸顯張家界地域特色。推進非遺立法,開展非遺資源普查,挖掘整理一批能走進生活、走入市場、形成產業的非遺項目,推薦申報一批國省級項目。
推進村莊規劃工作,規劃應當從農村實際出發,尊重村民意愿,體現地方和農村特色。發揮政府引導和調控作用,注重建筑特色協調統一,制定相對規范的風格控制指導性意見。具體來說,可修復民族特色住房、使用民族服飾和生活用具、制作民族飲食等,以塑造地方特有的文化魅力,用強烈、濃郁的民族文化吸引游客。不斷深化改革,配強隊伍,把鄉鎮規劃、國土建設和環保管理站所建好做強。加大宣傳力度和經費投入,形成存進農村建房合理有序特色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
民族客棧的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扶持幫助,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力度,對民宿經營者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并整合當地住宿資源,統一規劃,提升目的地整體接待能力。相關部門要加大《民族客棧》標準推廣、宣傳力度,在制定規劃時要重點考慮支持民族客棧發展需要。旅游文化部門要加強我市民族客棧的整體宣傳推介,對手續齊全、經營規范的民族客棧,在旅游官網進行發布,利用旅游官網開設統一營銷平臺,進行集中展示推介。
探索民族文化專業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相關機制,完善各級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縣級“非遺”傳承人隊伍和一批市、省、國家級傳承人申報。資助扶持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展示、研究出版等活動。對傳承人開展項目研究和成果出版均給予一定補貼,及時發放文化和旅游部下拔的國家級傳承人工作津貼等。并通過對非遺保護單位實施考核培訓機制,督促相關單位及傳承人認真履行職責。通過與當地高校合作舉辦專班等形式,保證專業人才新鮮血液的注入,提高非遺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