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其玉(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目前,國內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各所高校招生規模在不斷擴大,在校生人數逐年遞增,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近年來的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愈來愈嚴峻。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滿足社會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高校應重視做好職業指導工作,充分發揮職業指導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促進作用,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結合自身優勢與不足,制定最佳職業生涯規劃,準確定位職業目標,不斷提高個人職業素養。本文將簡述職業指導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促進作用,并綜合探討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職業指導又名“職業輔導”,主要是輔助個人做好入職準備,正確選擇職業崗位,根據標準要求強化職業技能以及在某些職業領域不斷發展自我。對于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來講,職業指導工作能夠為畢業生提供更為完備的職業資料,讓畢業生正確認知某一職業的標準要求與工作內容,以便于作出正確的選擇,提高自身對所選職業崗位的適應性。其次,職業指導工作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目前,不少學生在校會認真學好理論知識,具備良好的專業實踐技能,而對職場社交、規則或者其他職場知識不是特別了解,這就需要通過職業指導來擴展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積累更多工作經驗,提高個人綜合素養。就拿醫護專業的畢業生來講,他們不僅要熟練應用本專業理論知識,強化個人實踐技能,而且要正確運用信息化醫療設備,學好與同事、病人及其家屬溝通。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不僅要做好景點講解工作,而且要與游客進行互動,秉承服務理念,靈活處理旅途中的問題。學生在校時期很有可能只注重學習本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忽視了其他能力的提升,通過就業指導工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充分發揮職業指導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促進作用,全面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長與優勢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目前,有不少畢業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問題,即無法勝任高薪工作,不愿意從事工資較低的基層職業,對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糾正這種觀念,讓學生從基礎做起,不斷積累經驗,努力提升個人綜合能力以實現遠大就業目標。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樹立遠大理想的同時腳踏實地,爭取更大的進步,努力實現理想,讓學生意識到很多作家、科學家、企業家起初也都是普通人(像狄更斯、牛頓、愛迪生、馬云等),因為他們在不斷努力,從點滴小事做起,所以才能實現理想。
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本專業和求職意向制定最佳職業生涯規劃,輔助學生準確定位求職目標,切忌“眼高手低”。其次,教師應協同學生以及合作企業共建“就業咨詢平臺”,運用該平臺測評學生的職業素養,根據測評結果提出相關建議,讓學生正確了解自我,根據自身能力制定可行的職業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完整的“就業咨詢服務”包括求職、就業、創業指導、人才素質測評、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心理咨詢等一系列人力資源開發咨詢服務。該項服務工作主要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征進行職業規劃指導工作,使畢業生能夠正確認知自身能力和職業要求,明智選擇最為理想的職業崗位,自覺規劃未來的職業道路,積極自主地把握個人命運,將自身的就業選擇與規劃落于實踐,能夠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充分提升自我,發揮個人價值與能力。在運用“就業咨詢平臺”開展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時,須注意體現就業咨詢業務的特征。從專業視角來看,就業咨詢工作有三大特征和作用:第一,通過語言交流和引導,針對學生所學專業以及匹配職業上的個人規劃、選擇、適應、發展等內容展開咨詢服務。第二,對畢業生進行專業性援助,咨詢雙方的相互信賴關系是能否能朝著目標順利進行的關鍵。第三,就業咨詢是對學生在擇業與就業活動中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援助,“就業咨詢平臺”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優勢、不足進行專業分析,給予忠告和建議,并通過心理測試和問卷調查幫助學生正確了解個人能力。另外,教師應注意優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促進職業制定、人才開發與培養和心理測試的有機融合,從而全面提升職業指導工作效果。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同時,教師應緊密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細化課程內容,針對匹配專業崗位開展針對性就業指導,例如建議中文系學生根據自身專業特長與優勢選擇編輯、語文教師、文案、記者等職業,并結合職業標準不斷提升自身職業技能。
全面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著重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養,結合畢業生的專業領域和求職動向,不斷強化畢業生的職業技能。目前,從微觀視角來看,高校畢業生應具備的基本職業技能主要包括專業知識能力、通用能力(即組織協調能力與溝通能力)、自我管理技能(即意志品質能力,像誠信、堅毅等)。此外,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與其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密不可分。其中,心理素質特指高校畢業生的心理條件,主要包括畢業生的就業意識、性格、職業氣質、情感等心理構成因素。一個合格的就業者應自信,有自主意識,性格須剛強、果斷,情感應富有理性色彩。身體素質則要求就業者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思路敏捷。知識素質對高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滿足就業崗位的標準要求,高校畢業生須掌握廣博的知識和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體系。能力素質則包括創新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科學決策能力、精準的預見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合作能力與社交能力等。在提高畢業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過程中,高校不僅要重視加強校內就業培訓工作,而且要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的實訓平臺。需要注意的是,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不能只針對大四學生開展企業實習活動與就業指導工作,應注意讓頂崗實訓面向全校學生,引導學生從大一開始認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定期組織學生參與企業實習活動,不斷積累工作經驗,發展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緩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高校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和職業標準要求,結合自身的特長與優勢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制定最佳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自身能力制定可行的職業目標,教導學生在樹立遠大理想的同時腳踏實地,爭取更大的進步,努力實現理想。與此同時,高校應重視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協同學生以及合作企業共建“就業咨詢平臺”,運用該平臺測評學生的職業素養,根據測評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另外,應通過開展各種就業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職場素養與職業技能,使學生能夠勝任求職崗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