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伏高 張屯鑫

“長期以來,黨員日常教育存在‘大水漫灌’、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學習內容不夠豐富等問題,黨員的興奮點難以被調動和激活。”對此,淮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黨建辦主任董國喜表示,要順應黨員層次多樣、需求多元實際,因時而新、因地制宜,挖掘特有的黨史資源,做好黨員日常教育“供給側”改革。
近年來,淮安市充分發揮周總理家鄉的獨特資源優勢和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優勢,線上、線下齊發力,激活豐富的紅色資源,提供春風化雨、直抵人心的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抓在日常、融入經常。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史國史的學習研究,號召黨員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淮安作為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黨史資源,如何將其轉化為黨員教育的‘能量棒’,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和推進的工作。”淮安市委副秘書長、黨史工作辦公室主任費香峰介紹說,經過市縣兩級共同發力,摸底梳理市域范圍內129處革命遺址遺存,繪制成《淮安市紅色歷史資源分布圖》,配合組織部門打造“線上+線下”黨員教育實境課堂98個,方便黨員不出遠門“就近入學”。
“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從恩來干部學院禮堂傳出動情的聲音,話劇《纖夫》正在演出,臺下觀眾目不轉睛、眼眶濕紅。該市依托恩來干部學院、新四軍劉老莊紀念園等省級實境課堂示范點,圍繞“恩來精神”“紅色黨史”“抗戰烽火”三條主線,匯聚鮮活生動的歷史素材,拍攝《初心》《忠誠》《烽火淮安》等黨員教育專題片12部,新推“杰出楷模周恩來”“老兵抗戰家書”等展陳16個,進一步豐富了黨性教育學習載體。
在課程設置上,廣泛采用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有機植入紅歌演唱、話劇演出、掃碼問卷、知識競賽、城市廣場“快閃”等新穎活潑的活動形式,增強實境課堂吸引力,讓黨員在實地實景中重溫黨史、觸摸初心,使寶貴的黨史資源從靜態轉化為動態、從紙上走到地上、從黨史系統走向社會生活,打通了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黨員教育引導既需要向上‘接天線’,有一定的理論層次,也需要平實‘接地氣’,有一定的感人細節,做到‘溫度’‘深度’并舉,考慮到不同領域、群體黨員的現實需求,讓各方黨員都想學,學到東西。”淮安市委黨建辦副主任趙進說道。
淮安市依托恩來干部學院、手機黨校、微信公眾號等線下線上平臺,開設了高端講堂、巡回講堂、“云端”講堂,全方位、多領域開展宣教活動。先后邀請劉源、甄小英等專家學者蒞臨高端講堂,圍繞中國共產黨歷史、周恩來杰出楷模精神、中國共產黨在淮安等內容,為黨員干部講授“周恩來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淮安的兩次解放”等20多堂精品黨課。充分發揮淮安黨史資源豐富的優勢,優選貼近黨員生活的地方黨史內容,組織黨課名師深入農村、社區開展巡講,基層參學黨員達到7000余人次。在全國率先建立“數字化黨史館”,開設“學黨史、固初心、知黨恩”系列微黨課,讓地方黨史跳出展館、走出檔案,融入社會、走進生活,推動黨員群眾了解黨史,激起“初心”共鳴,提升講堂的“附加值”。
“原來我們這里留下了那么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我為生在這片紅色的土地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在黨員定期活動日,預備黨員杜喬聽完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講解員介紹后動情地說。在講堂的主題設計上,該市既突出淮安作為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的發揚和傳承,也突出與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大活動相結合,擴大講堂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進一步豐富了黨員教育的內容。
“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黨員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廣,流動性也變得很強,迫切需要豐富黨員日常教育的手段,將教育工作植入黨員日常工作與生活,將精神養料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黨員的‘毛細血管’,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淮陰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葛玉海指出。
該市為適應現代人便捷化、淺閱讀的閱讀習慣,著眼于利用“碎片教育時間”,開創黨員教育新載體和新平臺。創設“每周黨史鈣片”,推行滴灌式教育。圍繞“責任擔當”“忠誠信仰”等系列主題,每周選擇一則黨史小故事作為“鈣片”原料,提煉蘊含其中的信仰價值作為“鈣片”成分,制成“有氣質”“高顏值”的學習卡片,向黨員領導干部定向精準推送。攝制“黨員心聲”微視頻,推行感動式教育。重點采錄建國前老黨員、老模范“口述”歷史,采集各時期各條線優秀共產黨員感言,制作“黨員心聲”微視頻35部,運用生動的形象和感人的話語教育廣大黨員。
“你看,我們微信群里面現在每周也能收到這些學習資料了,雖然很簡短但是看起來很帶勁……”淮陰區淮高鎮流動黨員韓旭指著手機說道。該市依托淮安黨建、淮安黨史、淮安日報等微信公眾號,市民廣場、有軌電車、樓宇電梯視頻系統,構建黨建媒體“矩陣”,定期推送、同步投放黨性教育資料,讓黨性教育內容時時常有、處處可見,既喜聞樂見,又深入人心,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