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紅
(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 214000)
在解析幾何中,同學們往往被復雜的運算搞得暈頭轉向,做不到底.圍繞解析幾何題如何優化過程,減小運算量,正確解出結果 ,常常是我們解題時首先面對的問題,為了便于敘述,請看以下幾個例子.
例1 已知圓C:x2+(y-1)2=5,A為圓C與x軸負半軸的交點,過A作圓C的弦AB,記線段AB的中點為M,若OA=OM,則直線AB的斜率為____.


由OA=OM可得

當k=-2時,直線AB與圓C相切,故舍去.
綜上所述:k=2


求出tanα=2,即直線AB的斜率為2.
解法三(平面幾何角度)設D為圓與x軸正半軸的交點,連接DM.由OA=OM=OD得DM⊥AM又CM⊥AM.三點D,C,M共線,因為直線DM的斜率為-1/2,故直線的AB斜率為2.
小結:解法一是通法,學生很容易想到,思路清晰,但是運算較繁;解法二利用方程思想,通過解三角形的方法也較容易求出tanα=2:解法三,充分挖掘圖形的幾何特征,根據平面幾何性質快速求得結果,大大減少了數的運算.
例2 (2016年江蘇高考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已知以M為圓心的圓M:x2+y2-12x-14y+60=0及其上一點A(2,4).
(1)設圓N與x軸相切,與圓M外切,且圓心N在直線x=6上,求圓N的標準方程;
(2)設平行于OA的直線l與圓M相交于B、C兩點,且BC=OA,求直線l的方程;

解(1)、(2)略.
(3)解題目標:建立有關t的不等量關系.

由上述幾個例子可以得到:題中涉及圓的有關問題,常常可以利用圓的幾何特征來解決問題,效果較好.
圓是高中數學解析幾何中的基礎部分,也是發展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自然也成為了各類命題和課堂教學的必選內容和重點. 在夯實基礎后,幫助學生分析這類題的結構特點,并對解題方法加以指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 已知圓M:(x-1)2+(y-1)2=4,直線l:x+y-6=0,A為直線l上一點.若圓M上存在兩點B,C,使得∠BAC=60°,求點A橫坐標的取值范圍.
解法1 (考慮極端位置)過A(a,b)作AD,AE,分別與圓M相切于D,E兩點,因為∠DAE≥∠BAC,所以要使圓M上存在兩點B,C,使得∠BAC=60°,只要使∠DAE≥60°.
∵AM平分∠DAE,∴只要30°≤∠DAM<90°.


又a+b-6=0,解得1≤a≤5,即a的取值范圍是[1,5].
解法2 分析(直線與圓的方程的應用)從直線上的點向圓上的點連線成角,當且僅當兩條線均為切線時才是最大的角,不妨設切線為AP,AQ,則∠PAQ為60°時,∠PMQ為120°,所以MA的長度為4,故可確定點A的橫坐標x0的取值范圍.
解答由題意,從直線上的點向圓上的點連線成角,當且僅當兩條線均為切線時才是最大的角,不妨設切線為AP,AQ,則∠PAQ為60°時,∠PMQ為120°,所以MA的長度為4,故問題轉化為在直線上找到一點,使它到點M的距離為4.設A(x0,6-x0),∵M(1,1),∴(x0-1)2+(5-x0)2=16,∴x0=1或5.∴點A的橫坐標x0的取值范圍是[1,5].故答案為[1,5].
解法3 (圓的幾何性質)

問題轉化為在直線上找到一點,使它到點M的距離為4,以下解法與解法2同.
變:已知圓C:(x-2)2+y2=1,點P在直線l:x+y+1=0上,若過點P存在直線m與圓C交于A、B兩點,且點A為PB的中點,則點P橫坐標x0的取值范圍是____.
分析要求點P橫坐標x0的取值范圍,就要想辦法得到有關橫坐標x0的不等式,因為A是PB的中點,所以本題切入點為:PA=AB當AB是圓的直徑時,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等于3倍的半徑,因而圓心C到直線l的距離小于等于3,CP≤3?|PC|2≤9?(x-2)2+(x+1)2≤9即x2-x-2≤0,∴-1≤x≤2.
數形結合就是根據數與形的對應關系,通過數與形的相互轉化來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數形結合思想通過“以形助數,以數輔形”,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有助于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它是數學的規律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也是學生智慧的反映.


解析畫出分段函數的圖象如圖,令f(x)=f(1),得x=-3,1,3.
所以f(x)>f(1)的解集是(-3,1)∪(3,+∞).
小結:當涉及的問題是有關不等式或方程的解,這類題型的突破點是利用數形結合,求出對應方程的解,結合圖形能較快得到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