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篤杰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學 363000)

原題:如圖1,abc是豎直面內的光滑固定軌道,ab水平,長度為2R;bc是半徑為R的四分之一的圓弧,與ab相切于b點.一質量為m的小球始終受到與重力大小相等的水平外力的作用,自a點處從靜止開始向右運動,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小球從a點開始運動到其軌跡最高點,機械能的增量為( ).
A.2mgRB.4mgRC.5mgRD.6mgR
分析本題用很基本、簡潔的物理模型來考查物理規律和思維方法,這也是全國卷命題的特點之一.學生對熟悉的物理情景容易上手,解題的關鍵是小球始終受到一個水平恒力,對文字表述“運動到其軌跡最高點”要細心審題,避免跳進“陷阱”.此題將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功能關系等核心考點有機融合,突出考查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解法一設小球運動到c點的速度大小為vc,如圖2,小球從a到c的過程中

小球離開c點到軌跡最高點的過程中,由運動的分解得
豎直方向上:小球只在重力的作用下,速度從vc勻減速到0


水平方向上:小球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a=g
小球從a點開始運動到其軌跡最高點的過程中,總水平位移大小為5R
由功能關系得:小球機械能的增加量ΔE=F·5R=5mgR
該解法中規中矩,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數學計算能力.然而作為一道選擇題我們可以尋求較簡捷的方法.


解法二我們可以設想,整個軌道模型處在一個與水平方向成45°斜向右下方的“等效重力場”中,四分之一圓弧的中點可稱為“等效最低點”.如果在c點上方再補上一段豎直光滑軌道,如圖4,從“等效重力場”的角度觀察,呈現了我們熟悉的情景——“伽利略理想實驗”的兩個對接的斜面.根據對稱性,小球從a點靜止出發“沿斜面滾下”經圓弧后又會“沿斜面滾上”相同的“高度”,即恰好到達d點,cd=2R.
再撤去豎直光滑軌道,小球從c點拋出后,由于豎直方向上只受重力,按分運動的“獨立性”可知,小球離開c點后到其軌跡最高點的豎直高度也為2R.又因水平和豎直方向上的兩個分運動具有“對稱性”,容易得出小球達到軌跡最高點時的水平位移也為2R,則從a點開始的水平總位移為5R,由功能關系得小球機械能的增加量ΔE=F·5R=5mgR.
解法二強調的是“物理思想”的應用,等效重力場確定后只要簡單分析和推理,基本上無需數學計算就能快速得出結果,提高了解題效率.
下面以這道高考題為母題,通過一些簡單的變形來探討“等效重力”的應用.
拓展一在原題的基礎上改為求:小球從c點拋出后經多少時間動能最???最小動能為多少?


豎直方向上:做初速度為vc,加速度為g的勻減速運動
vy=vc-gt
水平方向上:做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運動vx=gt
小球上拋后的速度



該解法運用二次函數求速度極值較繁瑣,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學能力.


設小球斜拋到“等效最高點”d點的時間為t,有最小速度vmin


可見,解法二應用“等效重力”解題,思路清晰、過程簡潔.




“等效重力場”(g′)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α
設ab距離為S時,小球恰能做完整的圓周運動,小球在經過”等效最高點”c點時,對軌道壓力恰好為零,即小球在c點只受”等效重力”mg′,cO方向與豎直方向夾角也為α.


拓展三如圖9,光滑的水平軌道和圓弧軌道在b點相切,整個裝置處于一個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帶電小球在c點平衡,oc與豎直方向夾角α=30°.(1)要使小球運動到b點時速度為零,則小球由靜止釋放的位置與O連線與豎直方向夾角β為多少?

(2)若α≤5°,則小球從靜止釋放到達b點的時間為多少?
解(1)由于帶電小球在c點平衡,可知c點為“等效最低點”,“等效重力”mg′方向沿Oc,如圖10,根據對稱性,小球應從c點右側的b′點靜止釋放,b′點與b點關于Oc對稱.因此,Ob′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β=2α=60°,小球從b′點靜止出發后將在bb′之間往復運動.
(2)若α≤5°,則小球將在bb′之間做簡諧振動

從靜止釋放后到達b點的時間
“等效重力”是等效思想在解題過程中的一種具體應用,是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利用類比法把一些復雜的、生疏的問題等效為我們熟知的、經典的重力場問題,使解題思路更加豁然開朗,減少繁瑣的數學計算,達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在重力場和勻強電場組成的復合場中,可應用“等效重力”處理的常見問題有:豎直平面內圓周運動的臨界問題、單擺的對稱性問題、求解拋體運動速度(動能、動量)極值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