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兒科,廣西 南寧 530001)
厭食癥是以較長時間厭惡進食、食量減退為特點的一種病癥[1]。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厭食的原因包括:①疾病因素:消化功能紊亂引起胃腸道平滑肌蠕動減慢;②精神因素:父母責罵及精神壓力過大;③缺乏營養物質:主要為缺乏B族維生素和鋅;④飲食習慣:飲食無度及經常吃零食導致胃酸分泌過少;⑤氣候因素:天氣炎熱或空氣濕度過大[2-3]。中醫認為小兒厭食癥的主要病因病機為脾胃氣虛、脾虛食積、肝脾不調等[4-5]。長期厭食不僅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而且對其免疫系統及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響[6-7]。
壯醫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以“陰陽為本”“三氣同步”為天人自然觀,以“臟腑氣血骨肉”“三道兩路”為生理病理觀,以“毒虛致百病”為病因病機觀,以“風、熱(火)、寒、濕、痧、瘴、毒”為基本致病因素,治療以調氣解毒補虛為基本原則,辨病為主,辨證為輔,內治方藥豐富,外治技法獨具優勢特色。壯族人民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總結形成了以壯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的小兒疾病治療方法,為小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壯醫內服法即用壯藥煮成湯劑或散劑等口服治療疾病。壯醫外治法則是通過藥線點灸、針挑、捏脊、竹罐療法、刮療及壯藥外敷等方法,通過打通人體三道兩路使三氣同步,氣調則谷道得以通暢,調節和化生功能得以正常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小兒服藥依從性差,因此外治法應用尤為普遍。
小兒厭食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1~6歲小兒多見,中醫認為其由脾胃失調所致[8]。壯醫將小兒厭食癥稱為勒爺病卟哏,認為其病因不外毒(外感)與虛(內傷)兩方面。毒邪入侵(外感),尤以夏季暑濕為甚,顧護失當,風、寒、暑毒、濕毒乘虛從口鼻侵入谷道,滯留于谷道咪胴(胃)、咪雖(腸),谷道本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今毒邪阻滯,自然通降不得,久之則谷道的調節和化生樞紐臟腑咪疊(肝)、咪背(膽)、咪曼(胰)功能失職,谷道積滯,發為病卟哏。虛而致病(內傷),多為喂養不當,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或甜食,使咪胴水谷失運,咪雖濁氣排泄不暢,積滯瘀阻于谷道,使谷道不暢,功能失調;或先天不足,多病久病、病后體虛等,使龍路、火路氣血不充,谷道失養而功能低下,運化功能不足,發為本病。
癥見不思食,煩躁不安,哭鬧,一側或兩側腮紅,或見臉色青黃,腹脹腹痛,大便臭穢。治以祛毒為法,藥用:①山楂化積湯:山楂15 g、檳榔10 g、獨腳金10 g、葉下珠10 g、木香5 g、陳皮5 g、佛手柑5 g。水煎服;②田基黃5 g、鵝不食草8 g、金不換6 g、草扣10 g、金袋10 g,水煎內服;③余甘子果5~10個或鹽漬果5~8個嚼服,每日2次;④雞內金30 g,瓦片焙黃研細末,開水沖服,每日1~2 g。
癥見不思食,臉色蠟黃,困倦乏力,腹痛喜按,大便溏,夜臥不安。治以補虛為主,藥用:①扁擔桿10 g,仙鶴草、豨薟草、高粱泡根各15 g,水煎,加紅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9];②狗笠耳10 g、地枇杷嫩尖10 g、山胡椒根15 g共搗爛,淘米水沖服[10];③土人參10 g、雞胃1只(帶皮洗凈),煮粥,每日服2次。
壯醫藥線點灸、壯醫普通針刺術、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法被稱為壯醫針灸“三劍客”,頗具壯醫特色,其中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法主要用于血瘀痛癥,而壯醫藥線點灸、壯醫普通針刺術應用范圍較廣。
4.1.1 壯醫藥線點灸 該法是指通過由藥物浸泡過的苧麻線(長約30 cm,直徑為0.25 mm),以食指和拇指持線,點燃一邊線頭后吹滅明火,將線頭火星對準事先選好的穴位(谷線穴、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合谷),用拇指將火星壓在所選穴位上,火滅即為1壯,施灸時,需掌握“以輕應輕,以重對重”的原則,即病情輕則將火星快速按壓在穴位上,火星接觸穴位時間短為輕,病情較重或病程長者則相反。每日1次,每次點灸3壯,5日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療效欠佳者繼續治療。該療法操作方便、易掌握、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且費用少,易于被接受[11]。彭錦繡等[12]采用壯醫藥線點灸治療42例小兒厭食癥患兒,總有效率達94.7 %。
4.1.2 壯醫針刺術 中醫針灸認為“臍中禁不可刺”,而壯醫針刺則對臍有獨到的認識,認為臍可刺,多采用臍環穴行針刺。黃瑾明等[13]認為人體臟器在臍部均有相對應的穴位,臨床上運用臍環穴治療多種疾病,效果顯著。針對小兒厭食癥,用普通針灸針,選取足三里、中脘、下脘、氣海等穴位行針刺,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直至厭食改善。行針灸時需注意患兒情況,若出現暈針應立即停針并進行對癥處理。倘若患兒不配合或配合欠佳者不建議行此法治療。
小兒取俯臥位或由家長抱著,先在背部按摩使肌肉放松后,用雙手拇、食、中指或拇、食指并攏捏取背部豎脊肌部位皮膚,自上而下進行提捏,按捏三提一的方法進行操作,重復7次,7天為1個療程。閉清艷[14]認為厭食癥在獨生子女中多見,應早期防治,捏脊法簡便、無痛苦,可明顯改善患兒厭食情況。
該法為采用刮痧板刮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的脾俞、胃俞、大腸俞穴及腹部任脈的上、中、下脘及足陽明胃經經的天樞穴,用平補平瀉手法刮至局部皮膚輕微出痧為度。現代研究[15]認為,刮痧療法能調節機體激素水平,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采用該法治療時需保持空氣流通,天氣寒涼時要注意避免感受風寒。在刮療的同時尚可配合捏脊療法,可增強療效。
壯醫名為挑疳,通常選用四縫穴及魚際穴,常規消毒后可取一次性針頭,輕微挑破皮膚,挑出黃白色黏液然后擠干凈即可。雙手均可挑,隔天1次,7次為1個療程,通常1個療程結束后可改善厭食,若效果不明顯,可繼續治療。挑疳雖然會給小孩子帶來一定的痛苦,但對于長期厭食且喂藥困難的患兒而言,家長更易于接受此法,特別是對于腦癱患兒,其口腔協調性差,有吞咽功能障礙,喂藥更加困難[16]。唐芳芳等[17]選擇中脘、天樞、脾俞等穴位對腦癱厭食癥患兒行針挑治療,患兒體內鐵、鋅、鈣含量明顯提高,有利于患兒的康復訓練。
竹罐療法不僅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還可借助藥液的滲透作用起到治療作用[18]。采用獨腳金20 g、葉下珠20 g、佛手柑30 g、鵝不食草60 g、紫背金牛30 g、金錢草50 g、骨碎補40 g,加水適量,置于竹罐中煮罐,選擇中脘、脾俞、胃俞、天樞、足三里穴行刺絡拔罐,但竹罐不透明,留罐時間不宜過久,5~10 min即可。隔天1次,5次為1個療程,行此法時尚可配合挑治療法,效果更佳。拔罐時需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理渝驕文·略言》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壯醫敷貼療法通過將壯藥貼敷于人體特定部位,通過藥物刺激作用,打通三道兩路,調節人體三部之氣,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19]。現代研究認為穴位貼敷直接作用于體表,使皮膚角質層結構變得疏松,從而使藥物滲透進入機體發揮治療作用。該法不僅可減少胃腸道刺激,還可以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更易于被患兒及家長接受[20-21]。葛芳等[22]采用中藥(白芥子、延胡索、細辛、黃芪等)穴位貼敷治療小兒厭食癥,患兒食欲及其體內鋅鐵鈣含量明顯改善,體質明顯提高。壯醫治病常從毒虛角度出發,對于虛證:予以肉桂粉約2 g,適量水調成糊狀,外敷于肚臍上,每日1次,每次2~4 h;對于毒證:予以生山楂10 g、陳皮6 g、白術6 g,共為細末,填于患兒臍上,每日2次,連續3~5日。若小兒局部皮膚出現癢痛等不適感,可提前取下。
芳香醒脾,通過佩戴芳香類藥物制成的香囊,時時聞而嗅之可達到治病的目的。王力寧等[23]發現壯藥防病香囊可促進小鼠sIgA、sIgG分泌,提高小鼠呼吸道免疫功能。取五谷蟲、使君子、胡黃連、麥芽、神曲、黨參、蒼術、炒雞內金、檳榔、莪術、陳皮、砂仁、白蔻仁各6 g,冰片3 g,共研成細末,制成藥兜,佩戴于胃脘中,15天換藥1次,厭食癥患兒可長期佩戴。
壯醫學的核心理論為三道兩路,即谷道、水道、氣道及龍路、火路。壯醫強調天、地、人三氣同步運行,要實現三氣同步則需三道兩路的通暢。人體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小天地,按照壯醫理論而言,人體的許多疾病都是由于三道兩路不通所致。壯醫認為,小兒厭食癥的病因無外乎毒(外感)與虛(內傷),但其共同點為三道兩路不通,無法實現三氣同步。著名老壯醫專家黃瑾明教授在壯醫理論的指導下總結了調氣、解毒、補虛、祛瘀的原則,用于治療疾病,取得顯著效果。本文介紹的壯醫內服外治法可調動和增強人體的運化及防衛能力,使機體三道兩路通暢,祛毒與補虛并進,達到調節全身氣血陰陽、通經絡、和臟腑、通調谷道、實現三氣同步的治療作用[24-25]。壯醫內服外治法,尤其是外治法,在治療小兒厭食癥方面較單純壯藥內服或西醫治療效果顯著,操作簡單,患兒及家長依從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