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北中醫藥大學 針灸骨傷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1;2.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 430061)
浮針是一種來源于傳統醫學并不斷融入基礎醫學新觀點、新理論的現代針灸,通過觸診確定患肌,將進針點選擇在患肌周圍而不是壓痛點,針體行進在皮下 (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層),針尖直向病灶[1],通過掃散和再灌注活動改善局部肌肉血供,以達治療效果。
上交叉綜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2]在臨床上常表現為圓肩、駝背、頭向前傾,多伴有頸肩部酸脹疼痛、手臂麻木等不適。其姿勢異常是由于胸大肌、胸小肌、背闊肌、肩胛提肌、斜方肌上束、胸鎖乳突肌、斜角肌等肌肉過于緊張,而菱形肌、斜方肌中下束、前鋸肌、深層頸屈肌等肌肉無力所引起。上述緊張和無力的肌肉在人體上身連線成交叉狀,故將此類病癥稱為上交叉綜合征。上交叉綜合征形成的原因包括長期錯誤的坐姿伏案工作、過度鍛煉胸大肌、缺乏鍛煉上背肌群、心理因素等[3]。臨床上浮針治療上交叉綜合征效果顯著,現舉例論述如下。
針具:第5代浮針(規格:針芯52mm×0.6mm,軟套管49mm×1.05mm)。進針點:通過觸診確定患肌,在患肌周邊(上、下、左、右均可)距離患肌肌腹4~5cm處進針。操作:對醫者手部、患者需治療部位及浮針進針器進行常規消毒,使用進針器進針入皮下后,傾倒針身,輕提針體,使針體平行于皮膚,將針輕慢緩柔地推入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層,此過程中患者沒有酸麻脹重等感覺為佳。將針芯退入保護軟套管后,右手拇指內側指甲緣及中指固定針身,以拇指尖固定在皮膚上為支點,食指和示指一前一后作用于針體,使針芯在治療部位做扇形掃散。掃散的同時配合再灌注活動,改善處于缺血狀態肌肉的血供情況。是否留針及留針時間長短視患者情況而定。
韋某,女,32歲,于2018年5月8日就診。主訴:頸肩部酸痛3月余,伴右手拇指麻木1月。現病史:患者3月前長期伏案工作后出現頸肩部僵硬、酸脹疼痛不適,頭后仰時尤為明顯,低頭時下頜不能觸及胸骨柄,伴頸肩部牽扯、疼痛感,向左側轉頭活動受限。行針灸治療后癥狀緩解,后上述癥狀反復發作,1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發右手拇指麻木,感覺正常。行頸椎正側位片示:頸椎生理曲度稍淺,項韌帶鈣化,C4-7前后緣可見輕度增生改變。查體:右側肱橈肌、肱二頭肌、胸小肌、肩胛提肌等出現不同程度的壓痛、結界、條索狀及僵硬。治療:選取肱橈肌肌腹為治療部位,針尖向著橈骨莖突方向,進針后掃散,邊掃散邊配合中立位屈肘抗阻再灌注活動,抗阻時長為10s,休息放松后重復上述過程1次。右側肱二頭肌、肩胛提肌進針、掃散方法同上,肱二頭肌配合屈曲上臂抗阻再灌注活動,肩胛提肌配合低頭向左側轉頭加壓抗阻再灌注活動。治療完成后出針不留針,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囑患者不可長期保持低頭姿勢,每隔40min起身休息活動,可自抓項部兩側肌肉,一抓一松,位置不斷移動,進行項部肌肉鍛煉。同時可自行中立位屈肘、肩關節外展的擴胸加壓鍛煉。第1次治療后,患者自覺右手拇指麻木感減輕,頸肩部僵硬感較前改善,頭部后仰時頸部酸痛緩解,低頭活動受限改善;連續治療3次后,患者頸肩部僵硬、酸痛感基本消失,頭后仰時頸部酸痛感明顯改善,低頭時下頜能觸及胸骨柄,頸后牽扯感明顯緩解。右肱二頭肌壓痛消失,右手拇指麻木感基本消失。
按:上交叉綜合征又稱頸肩綜合征,根據其臨床癥狀,可歸屬于中醫“痹證”范疇。《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夾雜,合而為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痹證的病機常為風、寒、濕等邪氣入絡,壅滯氣機,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不通則痛;也可由于邪入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虛弱導致的不榮則通。現代大量醫學研究認為頸椎病的發生發展與頸椎周圍肌肉系統病變密切相關[4-6]。浮針醫學認為患肌是因,疼痛和骨性變化都是由于患肌造成的結果。浮針療法治療患肌,通過掃散使緊張的肌肉松解,同時配合再灌注活動,使血液快速進入缺血部位,改善肌肉的血供情況,以發揮療效。
與傳統針刺循經治療、尋找痛點或阿是穴進針治療不同,浮針療法先通過觸診確定患肌,在患肌周圍進針,在皮下使用針具,不追求得氣,通過大面積掃散,配合再灌注活動,達到不藥而治的目的。
肌肉是人體運動的主要器官,很容易產生疲勞損傷,成為患肌,從而導致諸多臨床癥狀,如肌肉本身出現問題產生的疼痛、功能受限,影響動脈、靜脈、神經則會出現怕冷、瘙癢、麻木等,患肌還會導致內科及婦科疾病,如心慌胸悶、久咳、便秘、痛經、月經不調、輸尿管結石等。肌肉組織中及周圍滿布動脈、靜脈和神經,一方面肌肉的收縮舒張為血液循環提供動力;另一方面,血供的數量和質量也決定著功能性障礙肌肉恢復的可能性和程度。疏松結締組織像網格一樣包裹著各級肌肉組織,交通表里,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結締組織不僅是細胞、組織、器官的載體,而且可以將生物電傳導至全身各處。
浮針醫學認為,皮下疏松結締組織是液晶狀態,具有壓電效應和反壓電效應,當用浮針進行掃散時,導致液晶狀的疏松結締組織空間構型改變,通過壓電效應釋放出生物電,當生物電到達病變組織時,產生反壓電效應,改變細胞的離子通道,調節人的抗病機制[7]。浮針治療通過在皮下層掃散,大幅度地牽拉疏松結締組織來解除肌肉的攣縮和缺血狀態。同時配合再灌注活動,使得患肌做向心收縮或離心收縮運動,當患肌周邊的動脈壓增大,然后迅速舒張患肌,使得患肌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范圍擴大,有利于修復處于缺血狀態的患肌,改善患肌功能,消除臨床癥狀。因此浮針可以淺刺而治深。簡而言之,浮針配合再灌注活動能達到松解患肌、消除疼痛的目的。
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浮針療法也并非對所有痛證都有明顯的療效。因此了解病因、病理、病變部位、病變范圍大小、病程長短等情況,對病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明確診斷,確定是否屬于浮針療法的主治范圍,這些是臨床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診斷是復雜的過程,對浮針醫學而言,不僅要在治療前進行診斷,還必須在治療過程中反思先前的診斷是否正確,并利用在治療過程中獲得的新的臨床資料進行重新診斷。在這個過程中,浮針療法不僅是治療手段,也是診斷方法。臨床上不難發現,大多數疼痛都是由患肌引發的,而患者通常所指的病痛點并非一定就是患肌,有時候患者不一定能感受到患肌。患肌是指在運動中樞正常的情況下,處于放松狀態時出現病理性緊張的肌肉[8]。進行觸診時,患肌常出現緊張、僵硬、無彈性等情況,患者常有局部酸脹疼痛、肌肉無力或活動范圍受限等不適感,醫者稍用力按壓或彈撥該肌肉時,患者會出現閃避動作。浮針醫學的診斷目的就是確定患肌,患肌亦是浮針療法治療的根本目標。休息因素、冷熱因素、情緒因素、血環境狀態等均能影響浮針療法的近期及遠期效果。在明確診斷和確定患肌進行治療后,要給予醫囑,確保患者能夠嚴格遵醫囑執行。
未來必定還有許多未知、許多爭論、許多困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浮針醫學的興起以及浮針理論的豐富,浮針療法能為更多患者帶去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