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山東中醫藥大學 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青島市 中醫醫院 肺病科,山東 青島 26603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c,OSAS)是由于睡眠時反復上氣道塌陷,引起呼吸暫停和通氣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結構紊亂、低氧血癥、日間嗜睡等癥狀的綜合征[1]。大腦間斷缺血缺氧可導致肺動脈高壓、肺心病、高血壓、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腦栓塞、腎功能損傷、代謝功能紊亂和性欲減退等并發癥,并繼發一系列神經精神癥狀[2],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調查顯示,2010年美國OSAS成人患病率為4.2%[3]。上海市普陀區2013年20歲以上人群的OSAS患病率約為5.10%[4],遠高于2003年報道的3.6%[5]。近年來,隨著OSAS發病率的逐年提高,該病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在治療方面,現代醫學多采用減肥、戒煙限酒、呼吸機治療、局部手術、口腔正畸及矯治器等方法[6]。但由于呼吸機治療依從性差,患者接受度低,應用并沒有普及,而手術治療因其創傷性及副作用,也難以被患者接受。針對OSAS,西醫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中醫藥治療該病在減輕并發癥、緩解臨床表現、降低機體損傷方面有極大優勢,現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近年來OSAS的中醫藥治療進展,以期指導該病的臨床治療。
古代醫籍中雖沒有出現OSAS病名,但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中“鼾證”“鼾眠”“鼻鼾”等范疇。《素問》中首次描述了“鼾證”,云:“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7]意為陽明經經氣上逆致鼾。《諸病源候論》云:“鼾眠者,眠里喉咽間有聲也。人喉嚨,氣上下也,氣血若調,雖寤寐不妨宣暢;氣有不和,則沖擊喉咽而作聲也。其有肥人眠作聲者,但肥人氣血沉濃,迫隘喉間,澀而不利,亦作聲。”[8]首次論述了鼾眠的定義與發病機理。現代中醫學家王強教授認為該病病位在咽喉,病機為痰火瘀互結于咽喉,咽喉不利[9],提出了“咽喉不利治其標,咽喉利治其本”的觀點,提倡以化痰活血、清熱散結為治則,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張念志教授[10]認為OSAS以痰熱內蘊證型為主,并以清熱化痰為治療原則,自擬鼾寧方治療,療效良好。宋康教授[11]認為鼾證的發生與先天稟賦異常、后天調攝不當有關,病位在咽喉,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治療上早期以健脾化痰為主,中期兼顧活血祛瘀,后期重補脾腎。李晴等[12]提出OSAS的臨床證候、病因病機特點與中醫學血瘀的概念相吻合,當從瘀論治。張若蒙等[13]認為氣虛貫穿OSAS始終,為該病基礎體質,應從補益脾肺之氣入手,并結合清熱化痰、行氣活血化瘀、滋陰等治法。
近年來,各路醫家針對OSAS的辨證分型展開分析和研究,結論頗多。艾長波[14]對80例OSAS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實證占63.75%,依次為痰濕、痰熱型、血瘀型;虛證占36.25%,主要為腎陽虛型,得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以痰濕痰熱為主,腎陽虛型次之。黃燕曉等[15]對95例確診為OSAS的患者進行觀察,確立了5個基本證型:痰熱型、痰濕型、痰瘀互結型、脾氣虛型、腎陽虛型,并發現痰瘀互結型病情最嚴重,實證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下。黃穎等[16]研究發現OSAS患者中痰濕血瘀證占比最高,為46.29%;其次為脾虛痰濕證,占13.46%;其余依次為肺脾氣虛證、痰濕內蘊證、腎陽虧虛證。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筆者認為OSAS的主要證型為痰熱型、脾氣虛型、痰濕型、痰瘀互結型、腎陽虛型等,可作為OSAS中醫辨證分型的參考,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
名家經驗是中醫大家們臨床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后代醫者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資料。賈海忠[28]認為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失常與鼾眠證密切相關,其關鍵病理因素為痰濕、瘀血、氣虛,并將鼾眠證分為脾虛痰瘀證、胃熱痰瘀證、痰瘀阻咽證、肺脾兩虛證、氣虛血瘀證,自擬鼾暢飲(麻黃、石菖蒲、熟地)辨證加減施治,效果顯著。張念志[29]認為OSAS以痰熱內蘊型為主,以清熱化痰為治療原則,自擬鼾寧方治療,效果明顯。王松齡[30]發現OSAS主要包括4個證型:痰濕內阻證;痰熱蘊肺、脾腎虧虛證;肝旺痰阻證;腎氣虧虛、痰熱血瘀互結證,提出從痰瘀虛論治OSAS,確立泄濁化痰、活瘀通竅的治療原則,自擬滌濁通竅方,效果顯著。李應東[31]發現鼾癥患者中痰濕體質最多,其次為瘀血、氣郁、氣虛、濕熱體質,應重視體質對疾病的影響,強調“治未病”,認為鼾證治療應分外感、內傷,且注重情志對疾病的影響,常用柴胡疏肝散合酸棗仁湯加味疏肝理氣、調節情志。國家級名老中醫王會仍[32]認為治療OSAS的關鍵在于早防早治,重視OSAS早期患者的氣機調節,對于中晚期患者則強調痰瘀虛并治、標本兼顧。臨床用藥上以平和為主,反對一味下法,提出以補為通、健脾益腎、祛除痰邪。
中藥復方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方式,是醫家臨床經驗的集成。宮劍鳴等[17]將48例痰濁夾瘀型OSAS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予以滌濁通竅方(澤瀉30 g、白術30 g、澤蘭30 g、干荷葉30 g、白芥子6 g、桃仁10 g、穿山甲6 g、石菖蒲12 g、郁金12 g、巴戟天10 g),每日1劑;對照組口服多索茶堿片0.2 g bid。4周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0.9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26%,且滌濁通竅方能改善OSAS患者的夜間低通氣以及氧飽和指數,減輕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陳小安等[18]通過隨機對照試驗探討了六君子湯加味(黨參20 g,茯苓、丹參各15 g,白術、半夏、陳皮、川芎、郁金、石菖蒲、地龍各10 g,炙甘草6 g)治療脾虛痰濕夾瘀型OSAS患者的臨床療效,發現六君子湯加味可明顯改善OSAS患者生活質量,療效顯著。黃樹敏等[19]通過隨機對照試驗分析加味滌痰湯(生黃芪30~60 g、當歸9 g、桃仁9 g、紅花9 g、赤芍11 g、地龍9 g、雞血藤15 g、丹參15 g、桔梗6 g)對老年OSAS患者氧化應激和炎性反應的干預作用,結果顯示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96.7%。且LSPO2、AHI指數、證候積分均優于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曹煥光等[20]將60例口咽阻塞型OSAS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行改良顎咽成形術,術后實驗組予以化痰祛瘀法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結果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3%(P<0.05)。劉笑靜等[21]在CPAP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自擬方鼾眠1號治療OSAS患者,藥物組成:陳皮15 g,法半夏9 g,茯苓、桔梗各15 g,枳實、桃仁各10 g,赤芍12 g,丹參15 g,郁金12 g,麻黃6 g,紫蘇葉5 g,石菖蒲10 g,遠志12 g,結果顯示患者AHI,RDI均較治療前改善,CRP、IL-6、TNF-α水平較治療前下降,優于常規治療的對照組(P<0.05)。彭敏[22]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祛瘀化痰配合耳壓療法治療OSAS患者,結果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的對照組(P<0.05),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及AHI、氧減指數(ODI)和BMI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均<0.05)。韋林強[23]將40例OSAS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綜合治療,治療組加用祛瘀化痰法(茯苓20 g,生白術、瓜萎皮、丹參、姜半夏、炙甘草各15 g,川芎、郁金、石菖蒲各10 g), 3個月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且治療組AHI指數改善情況顯著優于治療組。
中成藥制劑以其獨有的使用簡便、療效優異而應用頗廣。阿卜杜外力·阿吉[24]將100例OSAS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安慰劑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祛瘀化痰法(三貝苧鼾膠囊)治療,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羅桂珍等[25]采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OSAS患兒,患兒血清瘦素水平、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劉娟等[26]在CPAP的基礎上采用腦心通膠囊治療OSAS患者,患者AHI、ODI指數明顯降低,LSpO2、ASpO2水平明顯升高,與僅采用CPAP治療的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梁光彬等[27]采用紅景天膠囊治療OSAS患者,發現其可改善血流變指標,提高心臟對缺氧的耐受性,使患者心功能好轉。
針刺因其見效快、副作用小、適用人群廣而應用廣泛。張丹[33]選擇局部電針(廉泉、外金津玉液)結合咽腔與頦舌肌鍛煉法為治療組方法,對照組則采用傳統針刺治療,治療組患者治療后AHI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李心沁等[34]針刺廉泉、天突、膻中、陰陵泉(雙)、合谷(雙)、肺俞(雙)、脾俞(雙)治療30例痰濕壅滯型OSAS患者,治療后患者PSG和ESS指標顯著改善,打鼾、精神不振、呼吸暫停次數、夜間低通氣癥狀較前明顯改善。蘇勝[35]采用緩慢捻進針法治療(神門、四神聰、足三里、三陰交、照海)OSAS患者,治療1個月后患者ESS、SaO2評分均顯著改善。緩慢捻進針法治療OSAS療效持續時間長,能明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曹淼等[36]通過搜集整理知網、重慶維普、萬方數據庫、Pubmed及ScienceDirect數據庫內發表的關于針刺治療OSAS的文獻,發現針刺治療OSAS使用最多的穴位為廉泉;最多的經脈為足陽明胃經。
穴位埋線療法因其特有的持久而柔和的刺激作用,治療OSAS有著明顯優勢。王賽男等[37]采用埋線療法(主穴廉泉、夾廉泉、天突加辨證分型選穴)治療單純性打鼾35例,總有效率為94.0%。孫維旭[38]將60例單純肥胖型OSAS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口服金嗓利咽膠囊,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穴位埋線(中脘、大橫、曲池、天樞、上巨虛、下巨虛、豐隆、合谷、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及百會、四神聰、廉泉、膻中穴)治療,10 d/次,治療60 d后治療組患者體質量指數、AHI和Epworth嗜睡量表評分改善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崔魯佳等[39]對40例OSAS患者行扁桃體刺血療法,2次/周,治療10次后總有效率達95%。陳沁等[40]比較王不留行與磁珠耳壓治療OSAS的臨床療效,結果磁珠組總有效率高達66.67%,在EpwortH嗜睡量表評分及嗜睡、倦怠、胸悶癥狀改善方面明顯優于王不留行組(P<0.05)。張芳[41]研究發現耳穴磁珠貼壓法治療OSAS的總有效率遠高于耳穴膠布貼壓法,對AHI指數、全部入眠時間(TST)、睡眠效率(SE)的改善效果顯著優于耳穴膠布貼壓法(P<0.05),應予以推廣。
中醫藥治療OSAS可改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不良反應,且費用低廉,療效顯著。然而。OSAS的中醫病因病機尚未得出確切結論,辨證分型亦未有權威劃分,中醫藥治療OSAS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