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應保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醫醫院,云南 楚雄675000)
耳石癥又被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經顱外段(未出內聽道)病變引起的眩暈,具有發作性、眩暈感重、持續時間短、頭位改變誘發等特點,眼震幅度小,多水平或水平加旋轉眼震,眼震的快相向健側或慢相向病灶側,傾倒方向與眼震慢相一致,與頭位有關,同時可伴有聽力及自主神經的癥狀[1]。
某患者,女,56歲,退休,于2017年7月20日就診。主訴:反復頭昏、頭暈2年余,加重半月。現病史:患者2年前因勞累后出現頭昏、頭暈反復發作,眩暈與頭位變化有關,呈發作性,一般持續1 min左右,無耳鳴、聽力損失等耳蝸受損癥狀,伴有視物旋轉、惡心、嘔吐、雙上肢麻木,無手抖,無肢體麻木、昏迷及暈厥等癥伴發,曾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經檢查診斷為“良性位置性陣發性眩暈”,經過手法復位及藥物(具體不詳)治療后,上述癥狀好轉。半月前因勞累感頭昏、頭暈加重,未經治療,為求進一步針灸治療,至我院門診就診。門診以“耳石癥”收住入院,刻下:頭昏頭暈,臥位時頭向一側轉動可誘發眩暈,直立位及坐起或躺下時引起的癥狀輕微,只要保持側頭位,眩暈就會持續存在,伴有眼震,且有方向性,遇勞即發,時有惡心、嘔吐,雙上肢麻木,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精神欠佳,納差,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西醫診斷:良性位置性陣發性眩暈;中醫診斷:耳石癥(氣血虧虛證),治則:益氣活血,疏經通絡;取穴:①體針:風池、神庭、頭臨泣、百會、天柱、大杼、大橫;②頭皮針:額旁1線、暈聽區;③腹針: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操作:先囑病人坐位,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市華佗醫療用品有限公司)0.25 mm×25 mm毫針快針點刺風池、天柱、大杼、膈俞,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后取針;再囑病人仰臥,用0.25 mm×40 mm毫針針刺額旁1線、暈聽區,進入皮下或帽狀腱膜下層,快速捻轉手法,頻率達200次/ min左右,持續2~3 min;然后再依次針刺,神庭、頭臨泣、百會、大橫、引氣歸元四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1次/d,7次為1療程,治療7d休息2d。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頭昏、頭暈改善,體位改變時無誘發;治療4個療程后,無頭昏、頭暈現象,體位改變時無誘發,隨訪1年,患者無上述癥狀發作。
按:耳石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內耳疾病,一般由耳石自囊斑脫落并落入半規管內所致。頭部在受累半規管的平面運動后,耳石在重力的作用下移動,帶動內淋巴液流動,使壺腹嵴頂偏移,誘發受累的半規管前庭傳入電活動的增加,從而激發位置性眩暈和眼震(管結石癥)。后半規管結石癥是BPPV最常見的類型,占總發病的80%~90%,右側受累略較左側常見[2]。
《景岳全書·眩暈》曰:“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而致,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證也。”患者長期勞累,致氣血虧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故頭暈目眩,勞則耗氣,故勞累甚。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在此指導下,耳石癥的治療方案選取了體針、頭皮針、腹針,共奏“益氣活血,疏經通絡”之功。
依據不同朝代針灸治療眩暈特定穴頻次分析:各朝代均以交會穴最常使用,總使用頻次達到77,交會穴中頻次使用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風池、神庭、頭臨泣、百會,其次是五腧穴和絡穴[3],根據歷代醫家經驗,故本案選取了風池、神庭、頭臨泣、百會。百會在人體至高正中之處,處人身最上,四圍各穴,羅布有序,大有百脈朝宗之勢,猶地理學之世界屋脊。《針灸大成》曰:“猶天之極星居北。為手足三陽與督脈之會。”故百會“總攝人體全部陽經之匯也”。《靈樞·五亂》曰:“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氣在于頭者,取之天柱、大杼。”神庭為督脈、足太陽、足陽明經交會穴,頭臨泣為足少陽、太陽、陽維脈交會穴,百會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配合風池、天柱、大杼、神庭、頭臨泣可改善腦部血流量,改善頭部經脈氣血運行。大橫屬足太陰脾經,有理氣健脾的作用,脾氣健運,則可運化水谷精微到人體頭部,使清竅得上養,清陽得展,故頭昏、頭暈癥狀好轉。中脘為胃之募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針刺中脘可補益氣血。氣海為腹部納氣之根本,猶如百川之匯海者,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氣為血之本,按海字之義,觀海水之化云升騰,降為雨露,即天地間之氣化循環也,故在人體凡屬氣息升降失調可取此穴。關元屬任脈,具有培補元氣的作用。下脘相當于人的第7頸椎,頸部血流通暢,則供應頭部的血液充足,頭部癥狀就會減輕。頭皮針治療眩暈療效確切,額旁1線,在額部,位于額中線外側,直對眼內角(目內眥),自發際上5分處即眉沖穴起,向下刺1寸,主治眩暈。暈聽區,耳尖直上1.5 cm處,向前及向后各引2 cm的水平線,主治眩暈。
耳石癥雖然手法復位治療的即時效果好,但是治療時間長,復位次數多,遠期復發率高,不僅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尋求一種療效好、見效快且不易復發的治療方式顯得尤為迫切[4]。并且盡管經過正確的手法復位,仍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出現殘留頭暈[5]。針灸治療從人體整體出發,治病求本,有一定的優勢。本研究采用針灸治療耳石癥,抓住脾胃為氣血生化之元,后天之本,針刺從中焦入手,調理氣機的升降,使清陽得升,濡養清竅,濁陰得降;再借鑒古代醫者的臨床經驗,從局部出發改善經脈氣血運行,故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