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婷,吳麗凡,王 洋
(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及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表現的非特異性炎癥,大多數患者伴有晨僵現象。目前對于此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非甾體抗炎藥作為一線藥物常使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初期,具有良好的鎮痛、消炎作用,但易引起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對于急性發作及重癥患者,常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迅速消炎,緩解病情,但不能阻斷此病的進程及骨關節破壞現象,并容易引起血糖、血脂等出現代謝異常的問題[1]。李燦東教授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數十余年,學驗頗豐,提倡“五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的治療有一些獨到的思路,一方面能夠緩解患者急性發作期的痛苦;另一方面可改善西藥的一些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重塑患者治療信心。以下就此病的治病思想及經驗譴方用藥等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證見關節腫脹疼痛,痛有定處,手足青紫,遇寒痛劇,遇暖覺舒,畏寒肢冷,可伴有鼻塞、流清涕等上感癥狀,舌苔薄白,脈浮緊或稍沉。治則:祛風除濕,溫經散寒。基本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 g,桂枝10 g,生芍10 g,當歸10 g,柴胡10 g,枳殼10 g,生姜3片,大棗3枚,甘草3 g)。肢冷脈微,心腹冷痛者加熟附子散寒止痛;屈伸不利甚者加桑枝祛濕通絡。
證見肢體關節掀紅腫脹,疼痛難耐,捫之灼熱,遇冷緩解,遇熱加劇,經脈攣急,屈伸不利,可伴有發熱,汗出不解,心煩不安,口腔潰瘍,口渴喜冷飲,小便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治則:祛風除濕,清熱解毒。基本方:四妙散加味(黃柏10 g,蒼術10 g,薏苡仁45 g,牛膝10 g,威靈仙15 g,生黃芪20 g,元胡10 g,乳香5 g,沒藥5 g,丹參15 g,山慈菇10 g)。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者酌加生石膏、知母、牡丹皮清熱涼血;關節僵硬日久者酌加僵蠶、地龍蠲痹通絡;大便干結者加大黃。
證見關節紅腫熱痛,但局部畏寒惡風,或自覺發熱但觸之不顯,或局部捫之灼熱但欲蓋衣被,或上肢寒冷下肢灼熱,或上肢灼熱下肢不溫,甚則關節僵硬、變形,屈伸不利,口渴而喜飲溫熱,舌紅或淡紅,苔白或黃,脈弦數或弦緊。基本方: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0 g,生芍10 g,半夏10 g,黨參10 g,黃芩10 g,桂枝10 g,忍冬藤15 g,生姜3片,威靈仙15 g,乳香6 g,沒藥6 g)。
證見關節紅腫刺痛,夜晚尤甚,反復發作,甚則強直畸形,局部皮膚紫黯,舌質紫黯,邊有紫斑,苔黃厚,脈弦數。治則:活血祛瘀通絡。基本方:丹參四藤飲加味(丹參15 g,雞血藤15 g,海風藤15 g,絡石藤15 g,忍冬藤15 g,威靈仙25 g,生芪30 g,白芍20 g,甘草5 g)。關節腫脹較甚者加腫節風、金錢草消腫散瘀;瘀血較重者加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四肢關節結節者加牡蠣、山慈菇軟堅散結。
證見關節紅腫疼痛反復綿延,夜晚及陰雨天疼痛尤甚,可伴胸悶,頭重昏蒙,情志抑郁,大便不爽,納谷不馨,舌質淡黯,苔膩,脈滑數。基本方:柴芍溫膽湯加味(柴胡10 g,白芍10 g,陳皮10 g,半夏10 g,竹茹15 g,枳實10 g,茯苓12 g,川萆薢15 g,薏米根30 g,威靈仙20 g,丹參15 g,甘草3 g)。胃脘悶脹者加佛手;納呆者加神曲、雞內金。
病情遷延日久,反復發作,病位由單一關節發展至全身多處關節受累,關節腫脹畸形,重著疼痛,骨質破壞,活動受限,可伴腰膝酸軟,耳鳴目眩,形體消瘦,畏寒肢冷,性功能下降,舌淡紅暗,苔薄白,脈沉弦。基本方:獨活寄生湯加味(獨活10 g,桑寄生15 g,秦艽10 g,防風10 g,懷牛膝10 g,杜仲10 g,生地12 g,川芎10 g,當歸10 g,桂枝10 g,茯苓15 g,細辛1.5 g)。活動受限較甚者加蠶沙,木瓜舒筋緩急;眼花耳鳴者可酌加菟絲子、枸杞子益腎填精。
陳某,男,52歲,辦公室職員,2017年9月10日初診。主訴:多發關節疼痛、變形10余年,加重1年。患者自訴1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腕、掌指關節疼痛,就診于漳州市醫院,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此后不規律痛時服用“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藥物,病程遷延反復,逐漸并發其他多處關節疼痛、變形。近1年來多處關節疼痛加劇,活動受限,口服西藥作用不明顯。刻下:多處關節對稱性掀紅腫脹,刺痛劇烈,夜晚尤甚,變形,屈伸不利,活動受限,以腕、掌指、足趾關節為重,伴晨起關節僵硬大于1 h,多發皮下結節,無明顯季節變化,納食一般,神疲乏力,夜寐欠佳,二便尚調,近一年來體重下降約6k g,無口干口苦,無潮熱盜汗,偶有干咳,唇暗,面稍黑,舌質紅,邊有齒印,舌苔薄白,脈弦滑。輔助檢查:(2017-08-16,漳州市醫院)抗環瓜酸肽抗體(CCP):313.9 AU/mL,紅細胞沉降率(ESR):42 mm/h,超敏C反應蛋白(CRP):19.700 mg/L,類風濕因子:陽性。胸部CT示:①雙肺多發性粟粒性結節、微結節影;②甲狀腺左葉低密度結節。雙手掌正位片示:①雙手掌構成骨輕度骨質疏松;②雙側腕骨及橈尺骨莖突可見多個小囊狀骨質破壞,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處方:丹參四藤飲加味(雞血藤15 g,海風藤15 g,絡石藤15 g,忍冬藤15 g,僵蠶8 g,蜈蚣1條,威靈仙25 g,生芪30 g,丹參15 g,生芍20 g,甘草5 g)。12劑,水煎服,1劑/d,早晚服用。囑其清淡飲食,忌食辛辣,疼痛緩解時可適當鍛煉。患者路途遙遠,復診不便,隨訪,訴疼痛程度較前明顯減輕,屈伸不利有所緩解,囑依上方治療2周,以觀后效。
按:此患者病程綿長,久病入絡,屬于“頑痹”,正如《醫林改錯》指出“痛久必有瘀血”,運用丹參四藤飲可以活血通絡。忍冬藤清熱解毒而涼血,絡石藤、雞血藤、海風藤祛風通絡以清熱,蟲類藥物搜風剔絡;又據“氣為血帥,血隨氣行”的理論,用大劑量黃芪以增其功,再加上威靈仙祛風除濕,生芍舒筋緩急,故而效顯。
李燦東教授時常強調,以中醫理論為基石,以四診規范為前提,以辨證思維為核心,全面、規范、準確地了解病史是治病的關鍵。此病的發生是正邪相爭,臟腑失調的結果,病機為本虛標實。此病以肝腎虧虛為本,風、寒、濕、熱、氣、痰濁、血瘀痹阻經脈為標,因此此病的發生發展與五臟皆有關系,明確病位至關重要。從肺而言,若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調,水道不通,則易形成濕、痰、瘀,因此若病位在肺,則應宣發肺氣、通調水道;從脾而言,脾主運化,主統血,病位在脾,應益氣健脾、泄濁化濕;從心而言,久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若心主血脈功能失調,則易形成瘀血,應助心行血,活血化瘀;從肝而言,肝主筋,主疏泄,肝氣的調達對全身氣血津液起著調節作用,如病位在肝,應疏肝理氣,清濁解毒;腎主水,主骨生髓,水液輸布失常,骨失所養是造成此病的關鍵,特別對于久痹患者,因治療過程中常使用祛風除濕之劑,亦或是采用激素療法,造成陰血暗耗,損蝕肝腎,故培補肝腎應貫徹始終。
類風濕性關節炎往往病程纏綿難愈,非常痛苦,給病人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亦使病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情志的抑郁、氣機不暢又會造成氣血津液的運行失常,更易形成痰濁、血瘀等病理產物。面對患者的不良情緒,應言語疏導,鼓勵其在緩解期適當鍛煉,操持家務,以免廢用。李教授時常教導家屬莫將患者特殊對待,要讓患者發揮自身的社會價值,樹立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此病一旦發生,往往難以根治。故應以防為先,防治結合。人是自然界的產物,生命的過程是內在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2],故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而強身健體、抵抗外邪、暢達情志是維護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保障。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常并發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故在治療本病的同時,還需積極治療他病,以防互相影響、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