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德江,冶尕西,關淑婷,張 瑜,任文靜,張萍艷
(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2.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瘢痕疙瘩是一種與自身免疫性有關,由皮膚傷口愈合或不明原因所致皮膚損傷愈合后形成的過度生長的異常瘢痕組織,其形態特征為隆出正常皮膚、形狀不一、色紅質硬的良性腫塊,好發于胸、上背、肩部、耳垂、下頜和關節區域,既影響美觀又妨礙皮膚功能,還會對機體相關器官和組織的功能產生影響[1]。中醫外科稱之為“肉龜瘡”“蟹腳腫”“鋸痕癥”等。瘢痕疙瘩一般發生于外傷后,病程長久,無自愈傾向。祖國醫學認為瘢痕疙瘩的病因為風、寒、痰、濕、瘀血、火熱[2]等,是由毒氣壅滯、氣滯血瘀、經絡痹阻、痰濕搏結所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的節奏逐漸加快,衣食起居的不規律以及環境污染等均可導致人體正氣不足,邪氣內侵,陰陽失衡,致使瘢痕疙瘩的形成。《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凡針者,虛則實之,實則泄之,菀陳則除之。”所治病癥從《內經》記載的10余種,發展到《放血療法》[3]的103種。刺絡拔罐療法是放血與拔罐的結合,操作簡便、安全有效,治療瘢痕疙瘩具有重要作用。
《中醫大辭典》中將瘢痕疙瘩稱為“蟹腳腫”“肉龜瘡”,近代醫家還有根據其形態而命名為“鋸痕癥”。古代對瘢痕疙瘩的認識有很多記載,如西漢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明·《普濟方》、晉·《劉涓子鬼遺方》中均有治療瘢痕的記載。對于本病的病因病機,宋·《太平圣惠方·滅瘢痕諸方》記載:“夫瘢痕者,皆是風熱毒氣,在于臟腑,沖注于肌肉而生瘡胗。及其瘡愈,而毒氣尚未全散,故瘡痂雖落,其瘢猶黯,或凹凸肉起。”清代顧世澄在《瘍醫大全·胸膺臍腹部》中對本病的病機、發病部位及臨床癥狀也有較詳細的記載:“肉龜瘡乃由心腎二經受證。生于胸背兩脅間,有頭有尾,且有四足,皮色不紅,突起二寸,疼痛難忍。”
中醫歷經千年的發展,歷代醫家對于瘢痕疙瘩的治療經驗逐漸豐富,理論逐漸成熟。總結前人經驗,可將瘢痕疙瘩的病因病機歸納為人體正氣不足,熱毒入營,濕毒蘊膚;或脾胃濕熱,內外合邪泛發肌膚;復有金刀、火毒、毒蟲外傷;氣滯血瘀,血行不暢。
祖國醫學認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血是由飲食精微所化生而循環于經脈中的液體,“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脈和利,精神乃居”。“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客觀地指出血是供養全身各器官、臟腑,維持其正常功能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氣血充足,運行正常,則精力充沛,抗病力強,故有“血氣者,人之神”之說。氣血虧虛,外邪湊之,則引起人體氣機逆亂,疾病發生,故有“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之說。《素問·血氣行志篇》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瀉有余,補不足。”刺絡拔罐法作用于絡脈及皮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正常,人體組織重新得以濡養,是“宛陳則除之”這一重要治療原則的具體表現[4]。從中醫角度,通過放血祛除邪氣可發揮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恢復正氣的作用。中醫治病離不開經絡,而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素問·調經論》 云:“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刺絡拔罐療法正是直接作用于皮膚經絡系統來調整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可將體內的風、寒、濕、瘀血及火熱等各種邪氣從皮毛吸出。根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止癢必須疏風”[5]的理論,且風為百病之長,易夾寒、夾濕等觀點,本法可疏風祛邪,使氣血得以正常運行,臟腑官竅得以充分濡養,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狀態。同時臨床研究發現,針藥結合配合刺絡拔罐治療瘢痕疙瘩可增強其治療作用。王寅教授采用火針治療瘢痕疙瘩療效顯著,在病變處取穴,火針急進急出,深達瘢痕底部,針刺后迅速拔火罐,留罐5~8 min,以黏液或血液盡出為度[6]。黃澤春等[7]應用針灸圍刺配合外敷中藥及瘢痕霜治療65例瘢痕疙瘩患者,設立單用瘢痕霜為對照組,兩組治療效果有顯著性差異。李慧等[8]采用針灸結合中藥外敷治療瘢痕疙瘩42例,總有效率為95.23%。
現代研究表明,刺絡不但可以改善微循環,還會刺激局部組織而引起一些特有的生化改變,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改善血液循環,組織內的致痛物質可隨著血流而被清除[9]。拔罐由于具有很強的負壓吸吮力量和溫熱作用,可使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發生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從而產生瘀血,引起自身溶血現象,釋放組織胺、5-羥色胺等神經介質,有效調動免疫系統[10],增強局部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11],能改變局部循環血量的異常[12],以及血液流變學指標[13],有促進組織再生和修復的作用[14]。刺絡拔罐法還能調控機體溫度,起到退熱、鎮痛的作用。
筆者認為,中醫所言血、氣在人體都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熟知血氣與刺絡拔罐的關系,可為中醫體系診病、治病提供理論支撐。血、氣在人體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結合瘢痕疙瘩“正虛邪侵,內外合邪泛發肌膚”的病機特點,刺絡拔罐放血療法是治療該病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操作要點:首先根據瘢痕疙瘩的位置選擇適宜體位,充分暴露操作部位并消毒,選擇大小適宜的玻璃罐備用,施術者戴消毒手套,用碘伏消毒施術部位,持梅花針(或三棱針或一次性注射器針頭)叩擊(或點刺)存在瘢痕疙瘩的部位周圍,要注意避開瘢痕疙瘩,根據瘢痕疙瘩范圍的大小以及患者的耐受程度進行叩刺(或點刺),次數及深度要適宜,落針要穩、快、準,使之出血;用閃火法留罐,留置10~15 min后起罐;起罐時不能迅猛,避免罐內污血噴射而污染周圍環境,用消毒棉簽清理皮膚上殘留血液,清洗火罐后進行消毒處理。對刺絡拔罐所吸拔出的血液顏色、外觀、黏稠度及皮膚改變等進行觀察有助于對某些疾病的診斷。血色紫黑而暗提示供血不足、行經不暢,有血瘀現象;血色發紫并伴有斑塊為寒凝血瘀證;血色鮮紅而艷為陰虛,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證;罐印表面有皮紋或微癢為風邪或濕證;吸出泡沫樣液體提示有風邪;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則有濕熱毒。
朱某,女,45歲,2018年6月12日初診。患者平日喜食海鮮及冷飲,自訴后背出現紅色腫塊1年余,隆出正常皮膚,呈結節狀、條索狀,色紅,質地韌,時有疼痛,皮膚無破損,進食辛辣生冷食物后癥狀加重,遂就診于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診斷為瘢痕疙瘩,行激光療法及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瘢痕有所軟化,但局部有明顯向外延伸的毛細血管,且瘢痕數量漸增。為求中西醫結合治療就診于我院門診,刻診:神清,精神可,后背部多發散在紅色腫物,高出皮膚,形態不一,時有疼痛,無破潰,無發熱,納食可,寐安,二便調。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澀。實驗室檢查和查體提示血常規、肝腎功能及血糖正常,皮膚劃痕實驗陰性。中醫診斷:鋸痕癥(濕熱蘊膚證)。西醫診斷:瘢痕疙瘩。治則:瀉熱毒祛濕熱。治療經過:第一次治療采用三棱針局部刺絡拔罐,出血約50 mL,囑患者清淡飲食,避風寒,避免感染。6月21日二診時,瘢痕疙瘩變小、變軟、顏色變淡,稍有疼痛,繼續局部刺血治療。每周1次,治療1月后患者瘢痕疙瘩基本消退,無疼痛。3個月后隨訪,經4次刺絡拔罐治療,瘢痕疙瘩數量及大小未變化,無疼痛等不適。
按:刺絡拔罐法是中醫外科常用療法之一,治療瘢痕疙瘩有獨特作用,其副作用小,療效好,作用直接,具有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瘢痕疙瘩作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之一,不僅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損害,更影響美觀,妨礙皮膚功能。刺絡拔罐療法針對瘢痕疙瘩的病因病機特點,療效直接,為其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