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倩,許夏懿,熊 榮,吳健文
( 廣西中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頸背部脂肪瘤稱為肉瘤,好發于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交界處,其生長緩慢,且觸之體質堅實而柔軟,初起無自覺癥狀[1],但影響容貌外觀,隨病情進一步發展,多伴肩頸酸痛、頭暈、上肢部麻木、胸悶、心慌、失眠等癥狀。中醫認為瘤是瘀血、濁氣、痰凝停留于機體組織間而形成結塊,《內經·靈樞》根據其好發部位分為筋瘤、腸瘤、脊瘤等。近年來,隨著經濟迅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肥胖人群逐漸增多,使得頸背部脂肪瘤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臨床上常采取脂肪抽吸術治療肉瘤,方法單一,價格昂貴,且易復發,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本研究采用隔姜灸配合針刺治療頸背部脂肪瘤,現將典型驗案的治療情況分析報道如下。
肉瘤是因濕濁痰瘀互結所致,《醫宗金鑒》指出肉瘤的形成與外感六邪和內傷七情相關。六淫之邪乘虛而入,正邪相博發而為腫﹔或因飲食不節,多食肥甘生冷,損傷脾胃,失其健運,營衛郁滯,濕阻痰凝于頸項,聚而為腫。同時,由于平日坐姿不當,長期伏案勞倦,損傷經脈,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凝滯。另外,有研究表明本病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2],因女性易憂患思慮,憂患思慮又致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氣滯血瘀或肝氣乘脾,水液運化失司,聚濕成痰,痰濕與瘀血互博而為腫。
按照《靈樞·經脈》對十二經脈的描述,循行與頸項部的經脈共五條。分別是“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的手陽明大腸經;“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的手太陽小腸經;“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的足太陽膀胱經﹔“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的手少陽三焦經;以及“循頸行手少陽之前”的足少陽膽經。此外,督脈循行也經過頸項部,《靈樞·本輸》有云:“頸中央之脈,督脈也”,說明陽經與頸項部有密切的關系。
本病涉及的臟腑以脾、肝、腎為主。治療多以化痰散結、行氣活血為主,助以疏肝解郁,調整臟腑陰陽氣血。針刺取穴風池和肩井,兩穴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之會,《難經·第二十九難》言:“陽維維于陽”,認為陽維脈聯系全身陽氣,有維系全身陽氣、調和氣血之效,且兩穴解剖位置位于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附近,進一步改善了肩頸部氣血運行,緩解了肩頸部疼痛。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是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有鼓舞全身之陽氣、溫中散結之功。天宗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根據《針灸甲乙經》的記載:“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天宗穴具有理氣散結、化瘀消腫的作用。昆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經穴,《靈樞·終始第九》有云:“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昆侖穴為膀胱經經氣之起點,有調整背部氣血運行的功能;膈俞穴、肝俞穴為背俞穴,有疏肝理氣、調和氣血之效。
隔姜灸治療本病,取“陰病治陽”之意。隔姜灸是間接灸的一種,具有艾絨和間隔藥物雙重治療作用。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記載,姜味辛、性熱,有溫中散寒、燥濕消痰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生姜具有抑制腫瘤、改善血液循環、調節中樞神經等作用[3]。經過長時間的隔姜灸治療后,能改變腫物大小[4]。《針灸大成》記載:“斯所謂五百壯、千壯,豈可一日而盡,必待三、五、七日,以至三年、五年,以盡其數乃可得也。”[5]同時,《圣濟總錄》認為大椎穴若灸以年為壯,故不能一次性灸量過大,必須要長時間施灸,保證灸量的足夠,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患者,女,體型肥胖,42歲,2018年2月2日初診。主訴:發現頸后部有腫物1年,頸部活動不靈1天。現病史﹕患者訴平素憂患思慮,1年前發現頸后部有一腫物,無疼痛,無潰瘍,無發熱,無頭痛頭暈等不適,期間未予重視,1天前患者自覺頸部活動不靈遂來就診,時有頭痛,無雙上肢麻木,伴腰膝酸軟,乏力,情緒不寧,納差,無腹痛腹瀉,夜寐不安,大便日7次,質稀,小便正常,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色淡,苔薄白,脈弦滑。查體可見患者頸部有一大小約50 mm×40 mm的腫塊,無潰瘍,觸之質堅實而柔軟,膚溫及膚色無異常。西醫診斷:脂肪瘤;中醫診斷:肉瘤,證屬氣郁痰凝證。選用隔姜灸大椎配合上述針刺治療方,針刺治療取穴:風池穴、大椎穴、肩井穴、肺俞穴、天宗穴、昆侖穴、膈俞穴、肝俞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進行治療,風池穴平刺0.8~1.2寸;大椎穴向上斜刺0.5~1寸;余穴均直刺0.5~0.8寸。穴位處平補平瀉,以病人自覺酸麻脹為度,留針30 min。隔姜灸用鮮姜片切成直徑大約2~3 cm,厚約0.2~0.3 cm,中間針刺數孔待用,艾炷用精制艾絨制成直徑約1.5 cm,高約1.2 cm 圓椎體狀。用紗布涂抹適量姜汁擦拭腫物一遍,將姜片置于大椎穴上,再把艾柱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后,易炷再灸,以皮膚紅暈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患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姜片,每次3~6壯。每日治療1次,隔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后囑咐患者注意保暖,遠離空調、電風扇等,禁食肥甘厚膩及生冷食物。2018年2月12日治療5次后,頸部活動不靈、腰膝酸軟好轉,大便日4次,但訴入睡困難,頸后部腫物大小無明顯變化。2018年2月22日治療1個療程后,頸部活動自如,頭痛、乏力等癥狀改善,腫塊大小較前減小,遂進行下一療程治療,患者因不便來診,故終止門診治療,叮囑患者可在家中自行隔姜灸治療,隔日1次,若有異樣及時隨診。2018年6月7日患者因灸后自覺頸部活動靈活,特意前來告知,腫塊變軟變小,大小約25 mm×20 mm。
按:《素問·舉痛論》云:“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思則氣結。” 本例患者為情志所傷,肝氣乘脾,水液運化失司,聚濕成痰而致。故在治療時針刺膈俞穴與肝俞穴,加強臟腑功能,以達到疏肝理氣、調和氣血之效。《靈樞·師傳》認為醫生與患者的交流能“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故治療期間應配合心理輔導,鼓勵患者克服內心的苦悶、焦慮,正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情志暢達,氣血通調,臟腑健運,從而控制和消除肉瘤的生長,提高壽命和生活質量。
頸背部脂肪瘤對患者帶來的影響可輕可重,輕者影響患者的外觀,重者可出現頭暈、上肢部麻木等癥狀,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現代醫學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可靠性低,創傷大,不易被患者接受。相比之下,隔姜灸具有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療效明顯的特點,配合針刺治療效果更顯著,易于被患者接受。雖然,目前對于隔姜灸配合針刺治療頸背部脂肪瘤尚缺乏取效機制的研究及大樣本、長周期的臨床觀察,但臨證用之,效果顯著,可操作性強,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仍不失為治療頸背部脂肪瘤的有效中醫外治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