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巴次仁,普窮次仁,陳維武,次仁旺姆,旺 姆
(1.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西藏 拉薩850000;2.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西藏 拉薩 850000;3.西藏山南桑耶鎮衛生院,西藏 山南 850800;4.西藏林芝宇拓藏藥有限責任公司,西藏 拉薩850000)
藏醫藥學起源和形成于青藏高原,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完備系統的理論體系、獨具特色的診療技術、豐富獨到的防治措施的傳統醫藥學科體系,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傳統醫藥科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至今在保障人類醫療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雪域高原奉獻給全人類的醫藥健康智慧。
在長期的應用與發展過程中,藏醫藥在認識生命、健康及疾病的過程中也形成了包括“黃水”及“黃水病”、“白脈”及“白脈病”等很多有別于其他傳統醫藥學,同時有自身獨到見解的醫藥理論及診療方法體系,并在千百年的臨床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討藏醫對人體內的黃水及黃水病的認識、黃水病防治措施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
藏醫認為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況下,生命體健康有賴于“三因”“七物質”“三排泄”等三大系統的協調與平衡[1]。其中,“三因(隆、赤巴、培根)”是引發疾病的三大根源,在預防和治療疾病過程中,藏醫認為要從平衡“三因”作為主要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七物質(飲食精華、血液、肌肉、脂肪、骨骼、脊髓、男女精液)”是維持機體正常功能和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七物質”的盛、衰、紊亂也是引發疾病的重要因素;“三排泄(大便、小便、汗液)”是飲食體溫等在體內經消化、吸收、運轉、代謝后剩余的濁物之總稱,各類排泄物的排泄周期、排出量、形態、氣味、顏色等,也是反映體內消化代謝系統健康狀態的重要指征,因此也成為了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關于“黃水”的形成及其存在形式,藏醫《四部醫典》[2]秘訣部有如此記載:“飲食精華產生了血液,血液的濁物產生了膽汁,膽汁的精華產生了黃水,分布于肉骨臟腑內外各處,尤甚于體表肌肉之間及關節,體內存有自己四捧量?!薄端牟酷t典釋難》[3]記載:“黃水是源于血液濁物的紅色液體、源于膽汁精華的灰黃色液體混合而成的存在于肌膚、關節中的紅黃色液體?!薄恫蒯t藥選編》[4]記載:“飲食精華化成血液,血液濁物化成膽汁,膽汁精華化成黃水,分布于全身,尤其著于肌膚關節。”綜上所述,黃水是源于血液之濁物、分于膽汁之精華,并以液態分布于皮膚、關節、肌肉、臟腑、筋脈等全身各處的一種淡黃色液體,是體內恒常存在的一種基本物質,其生理功能是潤澤肌體,主要有光澤肌膚、潤滑關節、輸送飲食營養至肌體各處等功能。
當體內的基本物質(“隆”“赤巴”“培根”“黃水”“血液”“森”等)發生變化(偏盛、偏衰、紊亂)時,即為身體發生病變的主要表現。就黃水病而言,由于人體在飲食(油脂納入過多)、起居行為(居于寒濕環境)等各方面的不當,引致黃水在體內的偏盛、紊亂,進而造成肌膚、骨骼關節等系統的與黃水有關的一系列疾病,此類疾病被藏醫統稱為“黃水病”[2]。
按照疾病的寒熱屬性及其在病因、癥狀等方面的不同情形,藏醫將其歸納為“寒”“熱”兩大類,即寒性黃水病和熱性黃水病。一般寒性黃水病被稱作“白黃水病”,常與“培根”“隆”合并生發;熱性黃水病被稱作“黑黃水病”,常與血液、“赤巴”合并生發。此外,黃水病的發病途徑主要表現為散于皮、盛于肉、經于脈、伏于骨、降于臟、落于腹,因此,也有按發病途徑對黃水病再做疾病細分的情況[5]。
皮膚發癢、丘疹成片、有時身體腫脹、膚色泛青、膚質粗糙并出痘疹、麥芒毛刺觸之奇癢、頭發須眉脫落等。
2.2.1 寒性黃水病的癥狀 脈象、尿象顯示寒性病的共有特征,于雨季、遇潮濕環境、涉水、著涼等情況下發病,在身暖、遇溫熱環境、進食營養飲食后自覺癥狀好轉。
2.2.2 熱性黃水病的癥狀 脈象、尿象顯示熱性病的共有特征,火烤、日曬、飲酒后、秋季干燥等情況下易發病。
2.2.3 按發病途徑所現癥狀 黃水病散于皮膚時,皮膚發癢難耐,體表出現細小疹子,撓之則滲出黃色黏液,皮膚泛青,膚質粗糙硬實,多疹粒。黃水病盛于肌肉時,小腿肚出瘡疹,肌肉抽搐、腫脹。黃水病經于筋脈時,筋脈發麻,產生游走性疼痛,熱則熱沸冷又發癢發麻,筋脈穴位所經之處猶如小蟲游行。黃水病伏于骨骼時,骨骼陣陣疼痛,骨關節疼痛,關節伸屈困難行動不便,關節處腫脹、瘙癢、出疹。黃水病降于五臟時,也會因五臟不同特性顯現不同癥狀,如:降于心臟者,易發心口發顫、心臟積液、意識飄忽、胸背悶塞、情緒低落、緊張、易怒,有時也見前胸出現白癜風癥狀,在胸口、舌苔等部位?,F瘡和疹等;降于肺臟者,咳嗽、眼部及腳背等腫脹、胸背疼痛、喑啞、鼻口腔道干燥;降于肝臟者,眼淚不間斷滴流、身重、鼻衄、肝胃區疼痛;降于脾臟者,腹脹腸鳴、嘴唇見有異常等;降于腎臟者,腰跨、臀部、大腿部疼痛,下身重,腿腳發麻,下身筋脈常見游走性疼痛。黃水病落于六腹時,眼白泛黃,熱性初犯時胃腸絞痛,有時尿閉,有時瀉黃[6]。
藏醫認為任何疾病治療,均須遵循藏醫“四系統治療法則”、“熱病寒治寒病熱治”的基本原則[7]。黃水病亦如此。同時,根據黃水病的寒熱屬性及發病部位、情勢,對不同類型的黃水病要分別采取措施。
2.3.1 飲食調養 對于寒性黃水病患者,藏醫建議用綿羊肉、陳酥油、旱獺肉、馬肉、驢肉等溫熱食物和青稞酒、紅糖青稞酒、蒺藜青稞酒、五根散青稞酒等溫、熱飲品為主進行調養。對于熱性黃水病患者,建議用新鮮的黃牛肉、山羊肉、乳酪、酥油、溫開水、新鮮野獸肉等寒、涼飲食為主進行調養。同時,應注意使用量及方法(新陳、寒熱不可錯亂)的控制,以免顧此失彼。
2.3.2 起居行為 對于寒性黃水病患者,藏醫建議居于干燥、溫暖處,宜適當勞動鍛煉,避免長時間居于寒濕之地。對于熱性黃水病患者,建議選擇相對陰涼居所、避免過勞及劇烈運動。
2.3.3 藥物治療 治療寒性黃水病時,宜選擇以蜂蜜、紅糖為藥引子的五根散、五味干姜等加減方,必要時以松生(西藏貓乳)、乳香、硫磺等開刃增效劑,進行辨證治療。治療熱性黃水病時,宜選用翁布(雜毛藍鐘花)加減方、乳香加減方、歐曲加減方等進行辨證治療。此外,治療不同發病途徑的黃水病時,也根據其寒熱屬性、發病部位、病癥情勢采取相應的方劑治療。臨床中治療黃水病的基礎藥材[8]包括黃葵子、西藏貓乳(或文冠木)、乳香、決明子、雜毛藍鐘花、小檗皮、斑蝥、黑白芝麻、黑種草子、孜然芹、喜馬拉雅紫茉莉等五種根類藥材,高原毛茛等三種熱性草藥等,這些藥材作為主要組方根據疾病之寒熱屬性、發病部位、情勢等不同,再配之以針對性的加減方、外治療法等進行辨證治療。如:當病發部位在肺臟時,在黃水病基本方的基礎上,再配之以石灰華或天竺黃作為主藥進行治療;當病發部位在骨關節導致關節腫脹時,除了口服二十五味驢血丸、十五味乳鵬丸之外,還要配以青鵬軟膏、白脈軟膏等對患病部位進行涂敷治療。
2.3.4 外治療法 寒性黃水病宜用火灸療法,熱性黃水病宜用放血療法。此外,臨床上根據不同黃水病的具體情況,也采用外用制劑涂敷療法、脈泄療法、艾灸療法、烙燙療法等[9]。其中,涂敷療法是用青鵬軟膏、白脈軟膏、硫磺軟膏等外用方劑進行患病部位涂敷治療的一種經典治療方法,尤其適用于侵害于皮膚、骨關節的黃水病,因其藥性溫和、操作簡單等特點,已成為藏區人民家中常用治療方法之一。
總之,黃水及其黃水病是藏醫學獨有的一種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方法,在臨床實踐中,由于黃水病變引起的各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疾病以及水腫類疾病常見多發、頑固難愈。通過對藏醫黃水病的深入認識和簡便驗廉的對癥治療方法,能有效提高這類疾病的臨床療效。除了皮膚病、骨關節疾病等少數病種以相對單純的黃水病顯現之外,在臨床上,由于黃水異常引致的疾病常常伴隨其他疾病的并發,如浮腫、腹水、痛風、心包積液、巴姆病等。同時,由于藏醫對人體內的基本物質基礎——黃水有著獨特的認識,在研究此類疾病時藏醫通常會同時考慮膽汁、血液及其產物黃水在這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指導作用,因此,在治療皮膚病、骨關節疾病、心肺積液等各類與黃水有關的疾病時所采取的診療措施也就有其獨到之處。
研究和了解包括黃水病在內的具有藏醫特色診療優勢的病種,不僅對傳承和發展藏醫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豐富和補充當前臨床醫療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