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軒
(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 肛腸科,河南 焦作 454001)
肛門腺或肛門直腸周圍間隙發生急慢性化膿性感染而形成的膿腫,稱為肛門直腸周圍膿腫,與其他部位膿腫不同的是,這種膿腫常形成肛瘺。此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40歲的青壯年多見,一般病變復雜,發病急驟、疼痛劇烈、伴有高熱,如延誤治療往往使病情加重。因此,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是肛腸科的一種急癥,應爭取早期切開引流,并作一次性根治性手術,以免病情發展和產生復雜性肛瘺等后遺癥。手術治療雖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術后常有創面紅腫、疼痛、分泌物多、愈合緩慢、出血、排便障礙等并發癥。西藥藥效作用快,但是不能兼顧消腫止痛、促進創面愈合、止血、改善患者體質等作用。中醫藥治療肛腸疾病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藥在肛腸術后并發癥的防治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中醫強調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可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加減方藥,辨證論治,通盤考慮。消、托、補法是古代醫家根據外科疾病的發展演變總結出來的治療原則,被廣泛運用于中醫外科疾病的治療。我科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辨證論治,在臨床上運用此三法作為肛周膿腫術后調理法則,亦收到較好療效。其中,消法和托法對肛周膿腫術后出現的腫痛、出血、排便障礙等;補法對肛周膿腫術后出現的創面愈合緩慢、身體羸弱、發熱等有臨床治療意義。現將消、托、補法治療肛周膿腫術后諸證的應用體會闡述如下。
消法是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期的腫瘍得以消散,是一切腫瘍初期的治法總則。清·程鐘齡在《醫學心悟·醫門八法》中指出:“消者,去雍也。臟腑、筋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第一次對消法做了歸納和總結,指出了“消”的內涵及其應用,確立了消法在八法中的重要地位[1]。當代醫學大家任應秋先生指出:“就其實而言,凡病邪之有所結、有所滯、有所停留、有所瘀郁,無論其在臟、在腑、在氣、在經絡、在膜原,用種種方法使之消散于無形,皆為消法,或名為消導,亦即導引行散的意思。”[2]近年來,中醫學家對消法的認識更加全面,概括起來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消導,有消化和導引之意;二是消散,有行消和散結之意。消法在治療肛周膿腫術后的具體運用主要表現如下:一方面濕濁不化,熱邪蘊結,下注大腸是發生肛周膿腫的重要病機之一;另一方面肛腸病術后并發癥多為濕熱毒邪蘊結所致,例如術后膿性分泌物過多、創面紅腫疼痛等,宜選用清熱利濕解毒之品,常選用苦參、黃芩、黃連、黃柏、蒲公英、大黃、大青葉、紫花地丁、薏苡仁等。
醫案1 :劉某,男,38歲,肛周膿腫術后5天,創面紅腫疼痛,滲出液較多,舌紅,苔薄黃,脈數。診斷為肛周膿腫術后,證屬濕熱毒邪蘊結,方用:苦參 30 g、黃芩 30 g、黃柏 30 g、大黃 30 g、大青葉 20 g、野菊花 15 g、紫花地丁 20 g、蒲公英 20 g、薏苡仁 30 g、生地榆 20 g、芒硝 50 g、黃連 20 g。水煎外用,先熏后洗,早晚各一次。用藥5劑后復診:創面紅腫明顯減輕,自訴疼痛感明顯緩解。
托法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內陷。明代醫著《外科啟玄》認為:“癰疽之發,外之內者,邪必攻內,自然之理,當用托里湯液。”就是說因外感引起的瘡瘍應當內托,免毒邪深入攻內,主張將補益氣血、調和營衛及解毒消腫結合起來,強調瘡家無一日不用托里之法[3]。元代醫著《外科精義》認為:瘡瘍“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膿汁清稀,毒不出,瘡口不合……外征不明者,并宜托里”,指出使用托法可使“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3]。托法是一種治療肛周膿腫術后的有效治療方法,其機理為:①患者術前疼痛難忍,影響飲食,脾胃虛弱,加之手術消耗元氣,不利于膿液充分外透;②老年人或體質虛弱患者,化膿過程緩慢,有可能擴散。因此,肛周膿腫術后應給予健脾、補益氣血之品,常選用黃芪、白芷、人參、白芍、白術、熟地、當歸等,達到補氣養血、透膿外出之功效。
醫案2 :張某,男,58歲,以肛旁疼痛5天為主訴入院。術前有腦梗病史8年,長期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遂行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術后一周切口部周圍仍紅腫疼痛,膿性分泌物較少,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小便不暢,舌淡,苔薄白,脈弱。診斷為肛周膿腫術后,證屬氣血虧虛,方用托里透膿散加減治療,組方:黃芪 30 g、白芷 20 g、黨參 15 g、白術 12 g、白芍 20 g、當歸 20 g、云苓 20 g、皂刺 15 g、桔梗 15 g、甘草 6 g。水煎服,1劑/d,分2次溫服。服用5天,切口部周圍紅腫疼痛緩解,膿性分泌物充分外溢,患者精神好轉,食欲改善,小便順暢,大便通暢。
補法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內陷。此法適用于潰瘍后期,毒勢已去,精神衰疲,元氣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符合《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虛者補之,損者益之”之意[4]。《素問遺篇·刺法論》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明訓[5],就是說如果人體正氣充足,就能防御病邪入侵、祛除病邪,促進病愈。此法適用于肛周膿腫術后虛證,此證常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不明顯,成膿較慢,潰后膿液淡白稀薄,不臭或微帶糞臭味,潰口凹陷,全身倦怠無力,一般不發熱或有虛熱,舌苔薄膩,脈弦細或濡緩。補法的具體運用,有補陰、補陽、補氣、補血、補心、補肝、補脾、補肺、補腎的區別,但常用的補法仍以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為主。常用方劑:益氣方如四君子湯;養血方如四物湯;滋陰方如六味地黃丸;溫陽方如附桂八味丸。
醫案3:楊某,男,68歲。刻下:肛周膿腫術后1周,瘡緣腫痛,皮色暗紅,膿出稀薄,遷延不斷,心煩口干,夜間盜汗,舌紅,脈細數。診斷為肛周術后,證屬陰虛毒戀,治以養陰清熱、祛濕解毒,方用青蒿鱉甲湯合三妙丸加減,組方:青蒿 9 g、鱉甲 9 g、細生地 15 g、知母 9 g、丹皮 9 g、黃柏 9 g、蒼術 9 g、川牛漆 9 g。水煎服,1劑/d,分2次溫服。服用6劑后癥狀較之前明顯好轉,腫痛明顯減輕,瘡緣皮色暗紅轉為淡紅,膿性分泌物減少,精神好轉。
肛周膿腫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治療沒有太多選擇,治愈的方法只有手術,且越早治療越好。但是,肛周膿腫術后往往會出現疼痛、愈合緩慢、傷口出血、神疲乏力、創面紅腫、排便困難等并發癥,臨床采取中醫藥治療具有良好效果。中醫藥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統籌兼顧,這正是中醫藥的優勢所在。總之,消、托、補法是中醫的三個重要治療原則,術后合理運用消、托、補法為指導原則,采用合適方藥進行術后調理,能夠改善患者術后體質、減少痛苦、促進創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