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宇,李曉寧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患者,女,49歲。初診日期: 2018年1月24日。主訴:左側口眼歪斜2月余。病史:2個月前,因汗出受涼后出現左側口眼歪斜,無肢體活動不利,于當地中醫院就診,診斷為面神經炎,予針灸及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治療(具體治療不詳)1個月后,癥狀進行性加重。后為求治療,輾轉于多家醫院,經艾灸、膏藥貼敷及放血等治療,仍未見好轉,遂至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刻下證:左側額紋消失,左側鼻唇溝消失,左側鼓腮漏氣,左側口角低垂,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查體示: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X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輔助檢查示:頭顱CT示:未見異常;面部肌電圖示:左側面神經中-重度損害。中醫診斷:面癱病(風寒襲表證)。西醫診斷:面神經炎。
取穴(取患側穴)及操作:患者取端坐位,局部皮膚以75%酒精常規消毒后,用華佗牌0.35 mm×20 mm規格一次性環柄針,針刺三對“牽正針組”配合翳風穴。牽正一組(頭臨泣配陽白):針尖向下平刺陽白8~12 mm,得氣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行單向捻轉,使肌纖維纏繞針身,當手下感覺輕微重滯后,將針柄向上方提拉,而后持另一根針透過針尾環穿出,針尖朝上平刺頭臨8~12 mm;“牽正二組”(顴大穴配顴髎):針尖朝向鼻唇溝方向斜刺顴大穴8~12 mm,得氣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行單向捻轉,使肌纖維纏繞針身,當手下感覺輕微重滯后,將針柄向斜上方提拉,而后持另一根針透過針尾環穿出,刺入顴髎8~12 mm;“牽正三組”(地倉配頰車):針尖朝向口角斜刺地倉8~10 mm,淺刺得氣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單向捻轉,使肌纖維纏繞針身,當手下感覺輕微重滯后,將針柄向斜上方提拉,而后持另一根針透過針尾環穿出,斜刺頰車8~12 mm。以上三組出針時拇指向后反向捻轉即可。翳風:直刺6~12 mm。以上操作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療6天休息1天。
治療6次后,患者鼻唇溝加深,臉部運動時可見前額、口角輕微運動,左側口頰仍有食物殘留;治療12次后,前額中度運動,左側口角上提,左頰部運動能力增強,左右口角輕度不對側,左側口頰偶有食物殘留;治療18次后口角基本恢復端正,人中溝居中,左側面肌運動功能恢復正常,鼓腮吹氣不漏氣,口頰部無食物殘留,左右面部基本對稱,但左右額紋仍有輕度不對稱;治療22次后諸癥消失。后又針刺2次鞏固療效,1個月后回訪,無復發。
中醫認為本病是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外邪乘虛而入,致使面部氣血痹阻,經筋失養、筋肌縱緩不收。正如《醫口法律》云:“口眼歪斜,面部氣不順也。”當以祛邪通絡,疏調經筋。《素問·皮部論》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認為皮部作為人體最表層,衛外的屏障,病起之初最先受邪[1]。本案創新性地采用牽正針法,針刺深度較為表淺,能夠達到激發衛氣、驅邪外出的作用。頭面部為諸陽之會,選以位于頭面部三陽經的三對牽正針組配合翳風穴,以疏調面部經筋氣血、驅邪匡正、牽正糾偏、促進面部神經肌肉功能恢復[2]。“牽正針法”是《針經指南》中提到“手指十四法”中之“搓法”的延伸。正如明·汪機在《針灸問對》中記載:“下針之后,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搓以使氣。”《標幽賦》云:“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大成》云:“沉重、澀滯、緊實,入針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氣之已來。”臨床中發現,施以此法,病人會有強烈而持久的針感,以上均證實此法可增強穴位刺激量[3],且得氣行氣之效顯著。清代《醫宗金鑒·刺法針法要訣》中記載:“搓針者,凡進、退、搓、捻,皆催其氣至以瀉邪氣者也”,指出了此法驅邪之功效[4]。該案施以牽正針法,提升正氣,祛除邪氣,活血通絡,牽正糾偏,使面部癱瘓肌群通過牽拉而恢復其正常生理位置及功能,對于促進癱瘓表情肌群功能恢復具有較大的臨床實踐意義。
本案所擇數穴,皆為關鍵。牽正一組之陽白、頭臨泣同位于足少陽膽經。少陽經為半表半里之經,溝通陰陽,驅邪外出之效顯著,且此二穴位于額肌中,沿額肌肌纖維運動走行方向針刺牽拉以促使額肌功能恢復,為牽正一組;顴大肌起于顴顳縫前方顴骨骨面,肌纖維斜行向內下方,止于口角軸,與提口角肌、口輪匝肌等融合,具有牽拉口角向上和加深鼻唇溝的作用。針刺位于顴肌一頭一尾的顴髎及顴大穴(顴大穴為自創穴位,位于足陽明胃經與鼻唇溝的交點處),具有恢復臉頰部功能的作用,且此二穴位于陽經之上,對于鼓舞陽經經氣、調和氣血作用顯著,遂定為牽正二組;地倉為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陽蹺脈的交會穴,下布有面神經分支。頰車為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穴,陽明主宗筋,且穴下布有面神經分支,如《玉龍歌》云:“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此二穴自古皆為面癱經驗效穴,遂定為牽正三組。《針灸甲乙經》云:“口僻不正,翳風主之”。翳風為手足少陽之交會穴,位于面神經出莖乳孔處,為治療面癱要穴。因此,諸穴合用,牽拉提攜,活血榮筋,對于促進癱瘓表情肌群功能恢復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