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亞樓, 米 杰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 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 腎內科,山東 濟南 250011)
米杰教授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從事腎病專業30余年,曾赴日本學習,對多種腎病有其獨到見解。筆者有幸侍診左右,窺得一二,現將米教授運用苓桂術甘湯的經驗介紹如下。
苓桂術甘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第十二篇:“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盵1]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作用。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本方所治之痰飲乃素體中陽本虛,脾胃失運,氣化不能,致水飲濕邪內停,猶如“烏云蔽日”。因腦為清竅,諸陽之會,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則頭腦清利聰耳明目。然若濁氣逆而上,猶如烏云遮天蔽日,陽光難現。“濁氣”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若停聚于胸脅,則見胸悶憋喘;若阻滯于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若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祛濕。方中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長于通利小便,主祛除濕邪;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和中,脾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脾胃健運則痰飲無法形成,且兩者合用,可大大提升健脾燥濕之功;又知桂枝辛甘而溫,發汗解肌,溫通筋脈,助陽化氣,與茯苓共用,上補心陽之不足,中能溫中降逆,下則溫通血脈,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有鎮守中焦之義。藥雖四味,但配伍嚴謹,溫而不熱,利而不峻,劉渡舟在其《傷寒論臨證指要》中稱贊苓桂術甘湯大有千軍萬馬之勢[2]。
茯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2],味甘淡平,主入心、脾、肺、腎、膀胱、小腸經,《本草衍義》[3]認為茯苓 “行水之功多”,現代藥理學認為茯苓具有抗菌、抗腫瘤的作用,并對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及消化系統產生一定影響。桂枝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2],藥性溫,味辛甘,主入心、肺、肝、膀胱經,《主治秘訣》認為桂枝“去傷風頭痛,腠理,解表,去皮風濕”,現代藥理學認為桂枝具有利尿消腫、抗菌抗炎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解熱鎮痛、抗菌、抗腫瘤、抗過敏。白術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2],味苦、辛甘溫,主入心、脾、胃、三焦經,《藥性論》[4]認為白術“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吐灣不住,及胃氣虛冷痢”, 研究證實白術的有效成分為β-桉葉油醇,具有顯著和持續的利尿作用,同時具有抗菌、抗衰老、抗腫瘤、抑制平滑肌收縮作用。甘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2],主入心、肝、脾、胃、肺、腎經,《本草匯言》[5]中認為“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現代藥理學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甘草可以使尿量及鈉的排出減少,鉀排出增加,血鈉上升,歸納出其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另外甘草也具有抗炎抗腫瘤、祛痰解毒、強心解痙、保護胃黏膜作用。
腎性水腫是指各種原發性或繼發性腎臟疾病引起的水腫,一般出現在眼瞼或顏面等組織松弛的部位,古人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指出:“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又根據病因的不同,分為風水、石水、腎風、溢飲等,并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中提出“平治于權衡,去宛陳莝……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6];漢代《中藏經》將水腫設專篇論述,并肯定了腎在水腫病發病中的重要地位,還指出三焦、榮衛、血氣也與水腫的發病相關:“三焦壅塞、榮衛閉格……水隨氣流,固為水病”;宋代嚴用和在《濟生方·水腫門》中指出“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腹多泄……陽水為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并倡導溫脾暖腎之法。此后,對水腫的認識日趨成熟。
水為陰邪,其性寒冽,傷陽氣?;凇端貑枴そ浢}別論》關于水代謝的論述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米教授認為其代謝主要由胃、脾、肺、腎、膀胱共同完成,水飲最先入胃,通過胃受納腐熟的功用,將水中之精微物質上輸于脾,脾主運化,幫助胃運行其水之精微,上歸于肺,因肺為水之上源,具有宣發肅降的作用,可以使精微均勻分布,彌漫充斥,無所不至,而腎者水臟,主津液,凡下降之水,最后必歸于腎,腎有蒸騰氣化作用,使水之清者上升于肺,水之濁者下輸膀胱,故《素問·水熱穴論》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若以上臟腑協同不利,氣化失調,陽不化陰,氣不行水,蒸化失權,則氣冷水寒,流溢失序,損傷陽氣[7],各種水系病證則逐次發生。杜學海[8]指出,水腫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癥狀的不同分為腎炎性水腫和腎病性水腫,前者由于全腎或單個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小管功能異常,血管通透性改變等原因導致水鈉潴留;后者由于腎小球濾過膜受損,使白蛋白通透性增強,引起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癥,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形成高度水腫。費蕓蕓等[9]在其綜述中總結,腎性水腫的機制包括 “充盈不足”學說和“充盈過度”學說,前者指的是水腫由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血漿外滲造成,后者則認為與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遠端小管和集合管鈉重吸收增多、近端小管鈉重吸收增多、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腎小管對心鈉素(ANP)的利尿作用抵抗[10]、腎臟的炎性浸潤、血漿內皮素-1、降鈣基因相光肽(CGRP)水平的變化以及AVP、AQP2水平增高有關[11]。盧義俠等[12]通過臨床觀察指出,大量蛋白尿及機體排鈉減少是腎性水腫發生的主要原因。
羅某,男,66歲。2015年7月初診,患者20年前查體發現血壓升高,血壓最高170/110mmHg,平素服用頡沙坦膠囊控制,半年前因突發腦梗于外院住院治療,期間輔檢示:尿蛋白3+ ,潛血2+ ,未予重視,后轉院治療,診斷為“腎病綜合征”,予黃葵膠囊、金水寶、纈沙坦膠囊腦心通口服,效果欠佳,2015年患者來時癥見: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全身乏力,無腰酸腰痛,偶胸悶,憋喘,活動后加重。小便伴泡沫,夜尿2~3次,納眠可,大便日行1次,質可,舌紅苔黃膩。脈滑。輔助檢查:尿蛋白/肌酐:5.18 g/gcr,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162.97 RU/mL。中醫診斷:水腫(水濕浸漬),西醫診斷:膜性腎病。治療以溫陽化飲、利水消腫為原則,方選苓桂術甘湯加減:桂枝12 g、茯苓15 g 、茯苓皮15 g、蒼術15 g、白術15 g、白芍15 g、豬苓30 g 、王不留行15 g、水蛭3 g、黃芪30 g、太子參30 g、天麥冬15 g、瓜蔞30 g、丹參30 g、陳皮12 g、大腹皮15 g、桑白皮15 g、川芎12 g,水煎服,日1劑。先后用上方加減治療2月余,復診:雙下肢浮腫,較之前減輕,乏力減輕,無腰酸腰痛,小便可,偶有泡沫,夜尿2次,無口干口渴,偶有耳鳴,頭暈頭痛,納眠可,大便日行1次,舌紅苔黃厚,滑。復查生化示:總蛋白由46.6 g/L升至53.4 g/L,白蛋白25.6 g/L,尿蛋白/肌酐1.68 g/gcr,后繼用上方,隨癥加減,效果良好。
按:本案屬中醫學“水腫”范疇,膜性腎病常以水腫為先驅癥狀,其發病機理多為肺失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致正常水液代謝失常,停聚于身體的某些部位,發為水腫[13]。故《素問》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凈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按《內經》之意,在《金匱要略》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北孀C地運用了發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本案中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腎氣本弱,又加之年老體邁,膀胱開合失司,氣化失常,導致水泛肌膚,周身浮腫,故米教授以溫陽補腎、利水消腫為治則,隨癥加減,藥到病除。另外對于感受外邪,發病較急,由頭面開始自上而下遍及全身的水腫,米教授常在此方的基礎上加防風、連翹、茯苓皮以開宣肺氣、利水滲濕;對于由于脾腎虧虛,發病緩慢,由腳踝開始自下而上遍及全身的水腫,米教授多加用黃芪、山藥、芡實益腎固精、補氣健脾。如若有失眠多夢者可加用酸棗仁、百合、蓮子益氣養心;大便不暢者加用酒大黃瀉下攻積。
范某,男,42歲。2017年9月初診,患者發現血糖升高20年余,平素予胰島素注射液控制血糖,效可,2016年查體發現尿常規:尿蛋白3+,潛血2+,24h尿蛋白定量13.2g/24h,肌酐89 μmol/L于外院就診,予金水寶、腎炎康復片等口服,效一般,定期門診隨診, 2017年因中耳炎反復發作致肌酐持續升高,予抗炎治療后,炎癥基本消除,復查肌酐151 μmol/L ,月來米教授門診就診時癥見:雙下肢及眼瞼浮腫,易疲勞乏力,腰酸腰痛,時有心慌憋喘,難以平臥,納呆腹脹,時有惡心干嘔,眠一般。小便伴泡沫,夜尿2~3次,大便日行1次,質稀,舌淡紅苔白厚,脈沉。輔助檢查:尿蛋白/肌酐:17.1年g/gcr,生化:白蛋白26.1年g/L,肌酐155 μmol/L,眼底檢查:糖網(雙),心臟彩超:二尖瓣關閉不全(輕)三尖瓣關閉不全(輕)少量心包積液。西醫診斷:糖尿病腎病Ⅳ期。中醫診斷:消渴病腎病(脾腎陽虛型),治療以溫腎健脾、利水消腫為原則,方選理中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處方:茯苓15 g、蒼術15 g、白術15 g、黃連12 g、干姜9 g、黨參30 g、白芍15 g、太子參30 g、天麥冬15 g、六月雪30 g、山藥24 g、甘草9 g,水煎服,日1劑。結合腎康注射液益氣活血、降逆泄濁、通腑利濕,先后用上方加減14日余,復診水腫較前減輕,無惡心嘔吐,時有疲勞乏力,小便伴泡沫,夜尿2次,無口干口渴,納眠可,大便日行2次,舌紅苔白膩,脈滑。復查生化:24h尿蛋白定量13.2 g/24h,白蛋白25.6 g/L,肌酐96 μmol/L,后繼用上方,隨癥加減。
按:本案屬中醫學“消渴”腎病范疇,其發病機理在于陰津虧虛,燥熱偏盛,又因陰陽互根,陰生陽長,若病程日久,則陰傷氣耗,陰損及陽,導致陰陽俱虛,故本病之根本在于本虛標實。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先天之精;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藏后天之精。而中醫文獻中沒有“蛋白質”的概念,故糖尿病腎病表現的蛋白尿可以理解為中醫“精”的丟失,《金匱要略》有言“夫精者,身之本也”。脾腎先后天的不足間接導致精的生成減少,而脾腎功能的減退直接導致精的丟失增多。因此,健脾補腎以“扶正固本”為治療此病貫穿始終的思路。另外偏脾腎氣虛者多見面色淡白或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腰膝酸軟,納呆食少,小便頻數,大便溏薄,米教授在運用苓桂術甘湯的基礎上常以黨參、山藥、黃芪益氣健脾補腎,偏畏寒肢冷陽虛者常加杜仲、川牛膝、肉桂、仙靈脾等溫陽補腎類的藥物;偏口干口渴、潮熱盜汗陰虛者常加生地、天冬、玄參、枸杞、菟絲子等滋補腎陰。
鄭某,男,18歲?;颊?014年因雙下肢水腫于外院就診,查體示:尿常規:尿蛋白3+,潛血2+,生化檢查示:白蛋白21.4 g/L,24h尿蛋白定量5.6 g/24h,2014年11月行腎穿刺活檢術,病理結果示:腎小球輕微病變,予口服強的松60 mg/天,結合保腎、改善循環治療,出院后定期復查,規律服藥,激素逐漸減量,效可,尿蛋白逐漸轉陰,減至20 mg/日時因感冒,病情復發,再次將激素加量至50mg/日。后反復多次因外感、勞累、或自行停藥后導致病情復發,均通過激素加量治療,10天前患者因自行將15mg/天激素停用且勞累后出現腹脹腹痛伴憋喘,3天前出現小便量少,復查生化:肌酐114.7 μmol/L,24h尿蛋白定量5.5 g/24h,血常規:血紅蛋白185 g/L,2017年11月患者因腹脹加重來診,癥見:腹脹,胃脘部疼痛,時有惡心嘔吐,雙下肢輕度水腫,時有憋氣,易疲勞乏力,納眠差,小便伴泡沫,量少,24 h尿量約500 mL,舌淡紅少苔,脈弦細。輔助檢查:腹部彩超:①膽囊水腫;②雙腎彌漫性病變;③胸腹腔積液。西醫診斷:①急性腎損傷;②腎小球輕微病變。中醫診斷:水腫(脾腎虧虛型),治療以健脾益腎、利濕化濁為原則,方選六味地黃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處方:茯苓15 g、白術15 g、大腹皮15 g、山藥24 g、酒萸肉15 g、牡丹皮12 g、 陳皮12 g、車前子15 g、川芎12 g、生地15 g、百合30 g、天麥冬各15 g、甘草9 g,水煎服,日1劑,結合甲強龍40mg抑制免疫,先后用上方加減14日余,復診腹脹明顯減輕,無惡心嘔吐,無疲勞乏力,小便伴少量泡沫,夜尿2次,無口干口渴,納眠可,大便日行2次,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復查生化:24 h尿蛋白定量0.46 g/24h,白蛋白30.9 g/ L,肌酐58 μmol/L,后繼用上方,效果良好。
按:本案屬中醫學“水腫”范疇,患者先天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受到外邪時易入里化熱,熱毒耗氣傷陰,氣滯則血不行,化生瘀血,另一方面陽虛不能溫化陰寒,水飲凝聚搏結于胸腹,故腹部脹滿且下肢浮腫,氣聚水停瘀血互結使濕濁內阻,無法排除,浸淫三焦,加重虛損[14]六淫之中,又以風邪為首,《景岳全書·腫脹》篇有言“凡外感毒風,邪留肌膚,則亦能忽然浮腫”,另外,水不自行,賴氣以動,水腫一病也可以理解為全身氣化功能障礙,故本案中米教授在利濕化濁的同時,加用行氣藥以輔助,《醫碥》云:“氣血水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氣滯而后血結者,有先病血結而后氣滯者,有先病水腫而血隨敗者,有先病血結而水隨蓄者?!盵15]氣血水三者,常緊密相連,水賴氣化,氣能載津,故米師認為活血化瘀法應貫穿始終,并且根據患者的病情靈活運用。病情較輕者常用赤芍、川芎、丹參等平緩活血祛瘀,病情重者則可用水蛭、地龍等蟲類藥破血逐瘀。又因脾為陰中之至陰,非陰中之陽不升也[16]。因此根據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為原則可適當加用黃芪、人參等補中益氣藥。
米教授在臨床上運用苓桂術甘湯較為廣泛,各種類型的腎病合并水飲表現時均可應用,組方靈活,隨癥加減,虛證實證皆可加味應用,在組方時注重顧護脾胃,因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元氣充沛,亦可充養先天腎精;其次注重活血藥物的加入,因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血為氣之母,血瘀則氣滯,影響臟腑功能;同時注重補氣藥的加入,因氣能載津,氣化不利則水濕內停,故氣行水化,另外對于應用激素藥物的患者,要注重利濕不傷陰。
在日常工作學習中,米教授常教導學生,腎臟疾病相比較于其他系統疾病專業性更強,且常起病隱匿,如若癥狀不夠突出或者患者自身不夠重視常發生誤診,一旦確診有時又面臨不可逆轉的問題,因此我們在平時一定要注意借鑒掌握西醫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拔云見日,目標明確,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傳統中醫藥治療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