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滿,曾 倩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凡墮胎或小產連續發生 3次或 3次以上者,稱“滑胎”,亦稱“數墮胎”“屢孕屢墮”[1]。西醫稱之為“復發性流產”,是臨床上較常見的妊娠并發癥,發病人數約占育齡婦女的1%~5%[2]。具有“應期而下”“屢孕屢墮”的特點,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多年求子不得易給家庭及社會的穩定帶來威脅,因此提高滑胎患者成功妊娠率及活產率是臨床亟待解決的難題。筆者導師曾倩教授為四川省名中醫,在中醫藥調經助孕安胎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將曾教授治療滑胎的臨床經驗初步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導師認為一方面腎藏精主生殖,精可生氣,腎精充則腎氣旺,胞脈系于腎,腎氣盛則孕后胞脈有力舉固胎元[3]。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若腎氣虛衰,封藏不固,則胎失所系,造成胎動不安、胎漏或墮胎、小產,甚則引起屢孕屢墮而成滑胎。”另一方面,正如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所言:“大凡婦人之懷妊也,賴腎水以蔭胎,水源不足,則火易沸騰……水火兩病,胎不能固而墮矣。”導師認為腎臟五行屬水,為元陰元陽所處,胞宮通過胞脈通于腎,胎元居于胞宮,靠胞脈輸送腎精以滋養,猶如種子必賴根下吸地水以獲取生長所需營養[4]。
脾臟五行屬土,土乘坤靜之德,能化生萬物,為萬物扎根之基[5]。婦人有孕,全賴血以養之,氣以護之。導師認為滑胎患者既往胎元多次隕墮,思慮不遂,久之必困乏脾土,脾土必虛,而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則氣血乏源,胎失所養,胎元不固。《血證論》指出“帶脈下系胞宮……屬于脾經”,若脾虛帶脈亦虛,提攝子宮胞胎功能失調則胎易隕墮。可見脾虛則氣血匱乏,妊養無力,上承托舉無權,胎無所載,必滑脫而下,如枝枯則果落,藤萎則花墮也。
婦人之病,多起于郁,諸郁不離于肝。滑胎患者屢孕屢墮,如此惡性循環,肝氣郁結益甚,血隨氣結成癥,癥瘕積聚于胞中,必有礙氣血的正常運行與功能的發揮。導師認為癥瘕一旦形成,一方面精難納入無以成胎,另一方面孕后沖任氣血失調,血不歸經,胎失攝養而易致胎元停育。正如《醫林改錯》有瘀血而致滑胎之說:“不知子宮內,先有瘀血占其地……血不能入胞胎,從旁流而下,故先見血,血即不入胎胞,胎無血養,故小產。”
臨證時導師謹守病機,強調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導師認為屢孕屢墮猶如瓜未熟而自落,必牽引藤蔓,傷及母體。患者來就診時必告知,勿急于求成,待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時再試孕,建議避孕至少半年后再試孕,以免悲劇的再次發生。臨證中以脾腎雙補,兼以疏肝養血活血立法,順應月經周期氣血變化,于經期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藥物,引瘀血順勢而下,使瘀血得散,胞宮復原,則胎元有安身之地,自無再墮之虞。同時注重情志疏導,教會病人測基礎體溫,學會判斷排卵時間,半年后適時同房以成功受孕。
導師強調滑胎患者妊娠不易,孕后應該積極保胎,同時在未排除異位妊娠之前需謹慎保胎,與患者家屬通報病情,建議動態監測孕三項及B超,當為異位妊娠時及時停止保胎治療,及早下胎益母,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治療;當明確宮內孕后,應堅持治療,用藥保胎時間應超過既往墮胎、小產時間的2周以上,同時定期行產前檢查,密切觀察胎兒發育情況。
2.2.1 注重整體觀,治病與安胎并舉 胎居母腹,與母同呼吸,共命運,臨證時應該注重整體觀念,治病與安胎并舉。導師認為孕后最怕腰痛,主張補腎健脾為要,以壽胎丸及異功散為主方加減補脾腎,益氣血,固沖任以安胎。對于妊娠惡阻者加入蘇葉、砂仁、生姜等止嘔安胎;妊娠腹痛者加入白芍、枸杞子等養陰柔肝、緩急止痛之品;妊娠失眠加入酸棗仁、柏子仁等養心安神;妊娠外感者加入桑葉、生黃芪、防風等驅邪固表;妊娠崩漏者加入艾葉炭、荊芥炭、藕節炭等止血安胎。
2.2.2 心神同治,囑調養身心,靜以制動 《景岳全書·婦人規》言:“凡妊娠之數見墮胎者……有色欲不慎而盜損其生氣者,此外如跌撲、飲食之類皆能傷其氣脈。”可見對于滑胎患者來說,注重調護顯得尤為重要。導師強調保胎絕欲為第一要務,正如《達生篇》所言:“飲食宜淡薄,不宜肥濃宜輕清,不宜重濁宜甘平,不宜辛熱。”在飲食上,導師強調忌食辛辣、羊肉及螃蟹等過熱過寒之物。滑胎患者流產次數越多,當出現先兆流產跡象時,心理負擔越重,導師強調若孕婦素性憂郁,或因長年求子不得,屢孕屢墮,心未能所愿,易使肝失條達,若孕后觸動肝火而肝不藏血,易發為墮胎。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言:“大怒小產……大怒則血不能藏……不知肝性最急,血門不閉,其血直搗于胞胎……所以墮也。”臨證時囑患者注意心情舒暢,勸導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避免精神緊張,安定其情緒,配合醫生的治療,這樣藥物治療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建議孕婦多看書、聽音樂等,并及早行胎教,分散注意力。只有醫患合作,才能保胎成功,足月生產。
戴某,女,34歲, G3P0+3,初診(2017年8月19日)。主訴:3次小產,末次孕56天胎停清宮術后4+月。月經史:12 歲初潮,7天/28~30天,量中,色紅,夾血渣,痛經,經前乳脹,余(-)。Lmp:8.17,白帶:量中,余(-)。現納差,易怒,平素易腰酸怕冷,手腳冰涼,大便時干時稀,舌質暗苔薄白,脈弦。中醫診斷:滑胎(脾腎兩虛夾肝郁血瘀證);西醫診斷:復發性流產。初診為月經周期第2天,予五子衍宗丸和逍遙散加減以補腎疏肝,大血藤、雞血藤、茺蔚子等活血通經,促瘀血排出。處方:菟絲子 20g,枸杞子 20g,覆盆子 20g,茯苓 20g,白芍 20g,當歸 10g,雞血藤 15g,大血藤 15g,益母草 15g 。4劑 ,水煎服,1劑/d,日3次,每次 150mL,囑嚴格避孕3月。
二診(2017年8月27日):服上藥后怕冷癥狀緩解,舌紅,苔白,脈弦。BBT單相,未見上升。未見拉絲白帶,繼續五子衍宗丸和逍遙散加減,補腎疏肝處方:上方減雞血藤 10g,茺蔚子 15g,大血藤 15g,加紫河車 3g。共10劑,水煎服,1劑/d,日3次,每次 150mL。繼續以補腎健脾,兼以疏肝立法治療兩月經周期。
七診(2017年12月15日):已孕8周,下腹部脹痛2天,伴腰酸,無陰道出血,感口干,情緒緊張,生育壓力大,夜尿1次,舌紅,苔白膩,脈滑。診斷:早孕—胎動不安(脾腎兩虛型),予壽胎異功散加減補脾腎,固腎安胎。處方:大菟絲子 15g,桑寄生 15g,續斷 20g,南沙參 30g,炒白朮 20g,陳皮 10g,枸杞子 10g,百合 20g,桑葚 20g,玄參 10g,黃芪 10g,靈芝 5g,蓮子 15g,紫河車 3g。12劑,水煎服,1劑/d,日3次,每次 150mL。
八診(2017年12月30日):訴偶有疲乏,現已孕10周,超過以往胎停時間2周,建議患者繼續鞏固。上方加黃芪 10g、靈芝 10g,建議定期產前檢查。后期繼續電話隨訪,已于產科建卡,在家待產。
按:患者曾3次小產,多產傷腎,末次行清宮術,金刃刀傷直接損失沖任胞宮,患者初次就診時納差,易怒,腰酸表現出腎虛,肝木克脾土,故治療時予五子衍宗丸及逍遙丸補腎益脾疏肝,調經助孕,初次治療時正值經期,予雞血藤、大血藤、益母草促經血排出、蕩滌胞宮,為下一次月經做準備。孕后治以補腎健脾以安胎,其中菟絲子乃千百味中藥中,最善治流產之藥;胎居母腹,能汲取母體精血以長養,人與天地相參應,取象比類,自然界中菟絲子無根,繞于豆根之間,以后便不見豆根,而見成片菟絲子;桑寄生,其無根寄生于桑樹上吸取營養生存,故此二藥能補腎固胎,臨證時導師常重用。自古藥食同源,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既可以助氣血之生化,生水以養胎;又有可厚其土以鎮藏。患者孕后堅持治療,順利度過危險期,產子有望。
近來來,隨著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非計劃內妊娠而多次人流的增加,特別是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增加,滑胎的發生呈上升趨勢。現代研究表明滑胎的病因有解剖因素、內分泌因素、遺傳因素、免疫學因素、男方精液異常因素、感染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原因。在臨床施治的過程中,應積極完善相關檢查,排除雙方染色體變異,生殖器官畸形等非藥物所能奏效的因素,如果藥物無法糾正,建議及早行手術、試管嬰兒等助孕措施,以免延誤病情;同時,一些不良工作環境因素,如長期高溫作業等,以及家庭、社會輿論壓力等社會因素對滑胎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臨證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及查體,求源治本,針對病因,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孕前調經助孕,孕后積極保胎,必要時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患者的成功妊娠率及活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