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張 黎,殷宏玉,楊 振,段俊國
(成都中醫藥大學 眼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撳針,又稱為皮內針、埋針法[1],屬于中國傳統針刺的延伸發展,是將中醫腧穴理論和皮部理論相結合的治療方法[2]。皮內針最早是由日本赤羽幸兵衛于1950年發明,其后由承淡安老先生開始在我國開始推廣使用。經過60余年臨床實踐研究發現,皮內針對于內科、婦科及骨科疾病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3]。隨著技術的進步,其現已發展為安全性高的針體纖細的一次性皮內針具,為臨床運用提供了很大便利[4]。我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使用撳針對眼科電光性眼炎、近視、麥粒腫等疾病進行治療,并在臨床上取得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本文對撳針治療眼科疾病的運用進行綜述,以期為撳針在臨床上的推廣與應用提供依據。
撳針外觀呈圖釘型,其尾部與針身垂直,針身精細(直徑0.2 mm,長度0.3~1.5 mm),一般根據不同的治療部位選擇不同針體[5],屬于針灸中的淺刺法,將其刺入皮下并固定在相應穴位,進行局部穴位一定時間的埋針,對皮部較長時間的刺激,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素問》中提及“靜以久留”。撳針可以延長留針時間,通過量效的積累達到維持或延長臨床治療效果的目的[4]。撳針與傳統的毫針針刺相比具有以下特點:①不影響患者運動,可以久留皮內,長效針感,起效快;②操作簡單、安全、創傷小;③疼痛輕,可以對特定腧穴進行柔和、持久、良性的刺激,減少患者對于針灸的恐懼心理[6];④透氣性好,不易過敏,黏附性好,不易脫落[7];⑤不影響美觀。
撳針是傳統針灸的延續和發展,是中醫經絡腧穴理論和針刺理論的結合。《靈樞·經脈》云:“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說明經脈具有運行氣血、抵御病邪、反映證候、傳導感應、調整虛實以及溝通內外的作用。《素問·皮部論》云:“皮者,脈之部也”“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指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脈絡之氣在皮膚所散布的部位,位于體表最外層,與經絡氣血相同。《黃帝內經》中所論述的“十二皮部理論”是撳針有效治療疾病的基礎,十二皮部是皮膚-絡脈-經脈-臟腑各層次的最外部分,是機體的衛外屏障,具有祛除外邪、保護機體的作用[8];同時臟腑內部的病變也可以通過臟腑-經脈-絡脈-皮部的層次,由里到表、由內到外反映在皮部。因此,皮部具有衛外御邪、保衛機體和反應證候、協助診治的作用[9]。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既可以反映疾病的病灶之所在,也可以行針灸以治療疾病。臟腑的病變往往在體表的腧穴反應出來,通過針刺體表的腧穴調節臟腑的氣血,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所云:“五臟有疾也,應出于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也。”因此,針刺皮部腧穴同樣能達到調整虛實、防治疾病的目的。
眼屬于五官之一,主司視覺,可察秋毫、視萬物、辨形狀、別顏色。《靈樞經·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之為睛。”《靈樞經·邪氣藏府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之睛。”說明眼的正常功能的運行離不開經絡傳輸臟腑精血并與經絡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眼部周圍穴位豐富、皮膚較薄且神經分布較為密集。撳針針體短淺而且尖細,通過對眼周穴位的持續刺激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引導經絡氣血上濡于目,從而達到治療眼部疾病的目的,使撳針治療眼科疾病效果更為突出[10]。
臨床研究證明,撳針的運用范圍很廣。潘麗佳等[3]采用回顧性期刊文獻研究,發現撳針或皮內針或埋針的適用范圍涉及15大系統、166個病種,對于頸腰椎病、近視、痤瘡、扁平疣、失眠、痛經、遺尿、呃逆、面肌痙攣、膽石癥、便秘、減肥等疾病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及優勢。撳針可用于疼痛性疾病、慢性疾病或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每日接受治療的患者,同時也可以用于某些疾病治療效果的鞏固[11]。毛林煥[12]總結近3年來撳針的臨床研究進展,表明撳針治療病種涉及內科、骨科、五官科等多種疾病,且對于撳針的研究已經開始從臨床療效觀察向作用機制探討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深入探討撳針的作用機制。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開始研究撳針在臨床眼科疾病中的作用。
馬宏杰等[13]將80例干眼癥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進行研究,觀察組在對照組局部點用0.1%的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撳針埋針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主觀癥狀、淚液分泌質量、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染色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充分表明撳針埋針治療對于淚液的分泌量及淚膜破裂時間均可提高,同時能夠修復角膜病理損傷,改善患者的自覺癥狀。武靜等[14]觀察撳針埋針對于干眼癥的臨床療效,將40例干眼患者隨機分為撳針埋針組與藥物對照組(聚乙烯醇滴眼液),每組各20例。臨床結果表明埋針組患者的Schirmer I數值明顯延長且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輝等[15]將88例患有干眼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單一針刺治療和針刺配合撳針治療,對兩組療效進行觀察,結果表明在改善淚膜破裂時間和淚液分泌實驗方面,針刺配合撳針治療優于單一使用針刺治療組,對于干眼有明顯改善作用。
韓瑩等[16]將58例(105只患眼)8~18歲近視患者隨機分為皮內針組(55只眼)與針刺組(50只眼),對皮內針法治療青少年近視的裸眼遠視力及調節幅度變化臨床療效觀察。針刺組與皮內針組選用同樣的穴位治療3個療程,結果顯示:3個療程后兩組患者裸眼遠視力均顯著提高(P<0.05),并且隨著療程的增加治療效果更加突出(P<0.05),兩組患者完成所有療程后視力較前明顯提高(P<0.05),且皮內針組患者提高程度顯著優于針刺組(P<0.05),表明皮內針與傳統針刺在治療青少年近視方面均有明顯療效,但是在屈光度的調節范圍變化方面皮內針的優勢更為明顯。李靜等[17]通過耳穴埋針配合穴位注射藥物治療近視眼284例,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1.9%,針藥結合可發揮更優的治療效果。王利華等[18]使用撳針、王不留行籽于耳穴治療青少年近視635例,結果表明患者治療后視力變化顯著(P<0.05)。溫悅華等[19]將假性近視患者隨機分為安慰組(30例)和治療組(30例),兩組同樣采取眼周穴位及耳穴進行治療,研究表明撳針對治療青少年假性近視有明顯的治療效果。李惠芳等[20]將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觀察近視恢復情況與采用耳壓治療青少年近視與撳針治療青少年近視進行療效比較(2組均采用耳穴治療),結果顯示無論是耳壓治療近視還是撳針治療近視均有確切療效。
王龍等[21]運用皮內針配合雀啄灸治療30例46眼兒童弱視,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1.30%,提示這種新治療措施對兒童弱視有明顯臨床療效,可進一步推廣。張素亮[22]通過對眼瞼皮膚痙攣部位的敏感點皮內針埋針治療40例頑固性眼瞼震顫患者,結果顯示治愈率為85%,說明局部取穴配合皮內針埋針治療眼瞼震顫具有顯著的效果。萬愛華[23]研究埋針治療眼瞼瞤跳,對108例患者選取2組眼部穴位交替治療,結果患者癥狀完全消失且1年內未復發者占90.7%,表明埋針療法對眼瞼瞤跳有很好的療效且可節約醫療資源。苗金娣等[24]通過在脾俞穴埋皮內針治療麥粒腫44例,顯效率達100%,且最短治愈只需要1次即可。戚淦[25]采用撳針治療100例電光性眼炎患者,總有效率為94%,最快2h痊愈,撳針治療電光性眼炎療法簡單、易行、無痛,可臨床推廣。汪娟等[26]將56例眼科術后疼痛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8例),試驗組采用埋針治療,對照組采用毫針針刺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6.43%,患者依從性及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有效率為92.86%;滿意度及依從性分別為92.86%及78.5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埋針較毫針針刺臨床效果更為突出,且患者依從性較好。朱群華等[27]將114例符合白內障手術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觀察組在白內障術后使用撳針穴位按摩眼部周圍穴位,觀察撳針治療對術后不良反應的緩解作用,結果表明撳針穴位按摩能減輕術后疼痛及卡澀感。
以上研究表明,撳針在眼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均有良好的療效,且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節約了大量醫療資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治者,治皮毛。”撳針一方面對局部穴位淺刺,激發衛氣,發揮衛外固表、祛除外邪的功效;另一方面,長時間的留針候氣調氣,調和氣血陰陽平衡以治療疾病[28]。撳針的針體細短,治療時僅刺破淺層皮膚,留置于腧穴所在皮下,與傳統的毫針針刺相比疼痛明顯減輕,甚至可以達到無痛;并且撳針不會傷及內臟、大血管及神經,更具有安全性[29]。近年來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出現,醫療方面信息化建設出現各種在線服務,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32]。同時云醫院逐步實現,將實體醫院與“互聯網+”戰略結合極大地方便骨科、術后等慢病患者的治療[33]。撳針的操作簡單且安全,對于患者來說可操作性更強,可以通過在線醫療指導患者在家治療疾病,并通過在線醫療進行跟蹤隨訪。
目前對于撳針的臨床應用及研究較為廣泛,尤其在痛證[30]、骨關節及神經系統方面有良好的效果[31],但是在眼科的研究及臨床應用方面的研究多為量本小或者個案,缺乏高質量的循證醫學依據。未來需根據循證醫學進行更多的大樣本量、高質量的研究,深入挖掘撳針在眼科中的優勢病種,為撳針的臨床運用與推廣提供更有價值和意義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