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逸珠,肖明明,趙彩嬌
(廣西中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艾灸具有溫經、通絡、散寒、固本回陽、行氣活血、防病保健等作用,如《千金要方·灸例》說:“凡入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此法是通過溫熱刺激及艾葉的藥性達到預防或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1]。影響艾灸作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艾葉的成分、施灸的方法、灸量的大小等等,其中灸量是影響艾灸療效的重要因素。縱觀近三年臨床有關艾灸量的研究表明,影響灸量的因素有艾灸時長、艾灸壯數、艾灸治療頻次等,現將研究概況報道如下。
灸量是施灸時灸火在皮膚上燃燒所產生的刺激強度,理論上刺激強度隨艾灸時間的增多而增強。黃陽等[2]對比艾灸20 min、30 min、40 min在腦卒中后患者睡眠質量改善程度上的差異,結果單次艾灸30 min最佳。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時,張偉等[3]的研究發現溫和灸60 min療效高于30 min,但莫慧等[4]運用太乙神針治療該病時,得出結果為治病療效的峰值在施灸后25~30min,加大灸量對疾病最終療效的影響較小。以上兩個研究結論不一的原因可能與艾條不同有關。高希言[5-6]在針刺結合艾灸療法對心脾兩虛型失眠、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癥狀改善的研究上發現,艾灸60 min效果更佳,延長艾灸時間可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質量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癥狀,增加遠期療效,如果灸量不足容易引起疾病反復。崔耀輝等[7]運用隔姜灸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過對比不同艾灸時長療效的差異,發現艾灸40 min的療效高于艾灸20 min,且比常規西藥(支氣管舒張劑、吸入激素類)療效好。丁鳳等[8]用溫和灸法治療血脂異常時發現30 min是最佳時長,治療時間大于30 min對血脂數值改善不明顯。李民等[9]在治療膝骨關節炎時對比觀察溫和灸10 min、15 min、20 min,其中艾灸時長20 min療效最佳。
“大杼、脊中、腎俞、膀胱八髎,可至二百壯……(《千金要方·灸例》)”“落架風……灸頰車七壯……(《包氏喉證家寶》)”“隔蒜灸法治流注……每日灸二三十壯……(《保嬰撮要》)”……從以上醫籍看出,自古時起,醫家們就根據艾灸壯數來調節灸量。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張保球等[10]觀察隔附子餅灸1、3、5壯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療效的差異,結果灸5壯的療效最佳,該法可促進骨形成,改善骨代謝負平衡狀態。王強玉等[11]在隔物灸對原發性痛經患者穴位電阻影響的研究中利用個體化灸量,對不同程度疼痛(輕、中、重度)的患者使用不同的艾灸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痛經癥狀。姬樂等[12]運用隔藥灸的方法治療寒凝型痛經時發現,治療療效隨艾灸灸量的增加提升,艾灸可有效調節機體免疫機制,抑制炎癥細胞因子產生。劉未艾等[13]在利用隔藥餅灸治療高脂血癥時得出結論:灸5壯對高血脂癥狀的改善優于3壯,5壯能更好地改善血液流變學,防治高脂血癥。周亞鋒等[14]用正交設計試驗方案,為腎陽虛型前列腺增生患者設計出每日灸、每次2壯、持續8周的最佳治療方案。
溫針灸是在針刺得氣后,將一拇指節左右長短的艾條或少許艾絨置于針尾的一種治療方法,多用余寒、濕痛癥。在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以及老年性夜尿頻多這兩項研究中,徐福[15]、周海江[16]、張權義[17]等對比溫針灸1、2、3壯不同的灸量在臨床上的療效,得出結論:溫針灸2壯療效較好,3壯與2壯之間差異不明顯。郭林清[18]在用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時發現溫針灸2壯可顯著提高面癱治愈率。在風寒型頸椎病的研究中,宋直昇等[19]通過比較不同溫針灸量的臨床療效發現溫針灸3壯療效甚佳,5壯與3壯的差異不明顯。
艾灸頻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做艾灸治療的次數。最常見的有每日灸、隔日灸、每周灸等。王春華[20]在艾灸對亞健康治療作用的研究上發現每日灸與隔日灸的效果優于每周灸,而每日灸跟隔日灸差異不明顯,出于方便考慮,廣大亞健康人群在保健時可選擇隔日灸。張澍鴻等[21]在用艾灸法對高甘油三酯異常患者治療的研究中提出,每穴艾灸5 min持續6周是治療該病的優選方案。劉蕊等[22]在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的止痛效果研究上,將艾灸不同持續時長、間隔時間、介入時間等作為三個影響療效的因素,發現每穴灸10 min,隔天1次,經前5天開始治療是最佳治療方案。
熱敏飽和灸法是指在每次施灸時,當患者局部出現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遠端熱等灸感時給予充足的艾灸量直到灸感消失,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熱敏飽和灸較傳統灸法差別在于前者注重灸量個體化,注重灸感。周小平等[23]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時,先找出兩個灸感最強的穴位,對比一般艾灸時長(15 min)與飽和灸量療效后發現,飽和灸量的療效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比平時常用艾灸時長療效好。同時有作者在原發性痛經[24]、腰椎間盤突出癥[25]、腸易激綜合征[26]、慢性前列腺炎[27]、腦卒中后尿失禁病人[28]等的研究上發現熱敏灸法療效優于傳統灸法,灸量是艾灸法治療疾病療效高低的主要決定因素。
趙廣[29]運用隨年壯的艾灸理念,用麥粒灸法治療胃脘痛病療效甚佳。鐘敘春[30]運用三伏熱敏灸方法進一步改善了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生活質量;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中將飽和灸量跟傳統灸量做對比,結果飽和灸量加快了這類病人好轉速度。張改霞[31]運用針刺加透灸的方法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療效尚佳。艾灸是通過火熱刺激來治療人體疾病,所以艾灸要產生療效需首先達到一定的量。何寧寧等[32]在觀察不同灸法對胃經不同部位溫度表現時發現,艾灸到一定時間后足三里處皮膚溫度才開始上升進而達到峰值,而溫和灸的溫度在皮膚上停留時間更為持久,是否說明溫和灸是適合風寒犯表疾病的治療手段還需進一步研究。
近幾年關于灸量的臨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發揚了古人對灸量的認識,然而大多數結果只停留在觀察階段,很多醫者都是根據經驗來判斷用量,缺少艾灸量對疾病影響的更深層次的研究。艾灸量大小對疾病治療效果有影響只能顯示灸量不同與疾病治療存在一定關系,說明不了灸量大小在治療疾病中該如何應用。以上文獻中,有關什么病種適合什么灸量、用什么艾灸方式以及灸量太過或不及對人體的影響等的研究甚少。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灸例》中提到在艾灸時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身形、不同體質、不同疾病等用不同的灸量:“若壯丁遇病……可倍多于方數,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復減半……”。所以今后的研究中,應采用科學嚴謹的設計方法,針對不同病種、不同年齡、不同身形等在辨證之后按疾病程度、疾病部位、脈象來確定灸量的多少,將“辨證施治、因人制宜”熟練運用到治療疾病當中去。研究出艾灸治療各種疾病的最佳艾灸灸量,對規范臨床操作,提高艾灸治病療效具有重要意義。設計符合中醫特色的臨床研究方案,對灸量進行更深入更系統的研究,掌握艾灸用量的規律,確定各種疾病的最佳艾灸用量,為建立一個規范化、系統化的臨床艾灸用量指導模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