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

2018年10月,胡潤在北京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中文名為什么取‘胡潤?”“我的名字Rupert,音譯過來是‘胡入,但我覺得這聽起來有點傻,翻了好久字典,定了‘潤這個字。”
《環球人物》記者采訪胡潤時,他剛制作完第二十份中國富豪榜。“潤”在中國字典里有變通萬達、智慧曉敏之意,特別適合用來形容胡潤在過去20年間做的事。他本是名不會講中文的英國人,漂洋過海到中國后,學中文、學中華文化,還做起了中國富豪的“生意”,用榜單記錄他們的變化。
采訪期間,他站起身,伸開手臂,好像是在放松連日來因發表百富榜來回奔波而緊張的筋骨。然而,這位身高近一米九的英國大漢一聊起中國富豪榜,又興奮得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他告訴記者,“做榜單最讓他開心的,是可以告訴世界中國經濟發展的故事。”
1999年9月10日,《財富》《福布斯》《經濟學人》在同一時間收到這樣一份傳真:我是胡潤,一名安達信的會計師,我做了一份中國富豪榜,我相信它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中國。如果貴刊有興趣,請與我聯系。
安達信是全球知名會計公司,在業界享有盛譽。在安達信的日子,胡潤每天接觸最前沿的財經資訊,得以了解不同行業的發展,“今天還在琢磨制造業,明天就要去研究金融業,后天還得搞清楚某個上市公司在做什么”。在琳瑯滿目的經濟世界打轉的胡潤,1997年被公司派往上海。這是胡潤與這個東方經濟大國的第二次親密接觸。上一次,是胡潤在大學期間作為交換生赴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中文。
到上海后,胡潤為了融入新文化,請一位當地導游教他中文,兩人每周見一次。胡潤讓導游每次介紹一個中國文化的主題,比如旅游、電視節目。一次,胡潤問中國商人有什么特點,導游卻答不上來。胡潤開始好奇,在這個經濟大國,那群最富有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于是,胡潤回國之前,在工作之余查閱100多份報紙、雜志及上市公司的報表,制作一份關于50位中國富豪的排行榜,傳真給多家權威媒體。《福布斯》在收到榜單的第二天就與胡潤取得聯系,并很快刊登了這份榜單。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一個無名小卒僅憑一紙傳真便能攀上《福布斯》這個“高枝”,無疑是上天垂憐。然而,觀察一個群體的變化其實是在與時間賽跑,如果滿足于高平臺帶來的一時關注,而不再繼續深挖群體的內核,觀察家的光芒將逐漸淡去。年輕的胡潤明白這個道理,但他還需要更專業的視角為其“背書”。于是,在榜單獲得《福布斯》青睞的同時,他花了3個月去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學演講,不厭其煩地解釋這份只有50名中國富豪的榜單。
聯系這些名牌大學時,胡潤告訴對方,“我有一個好玩的研究,它是講中國的,你們愿不愿意讓我來做演講?”胡潤向記者回憶起那次“巡回演講”:“我當時是想,如果我可以到劍橋、牛津、哈佛這些最出名的大學演講,在最好的老師面前講我的原創,并且獲得他們的認可,我就會覺得,這里是有一個行業可以玩的。”
中國富豪排行榜的確“玩得起來”。榜單引得外國人嘖嘖稱奇,胡潤所到之處,座無虛席。演講初體驗堅定了胡潤的判斷:世界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20世紀末,全球化興起,中國改革開放也已有數年。中國人書寫了自己的經濟騰飛史,他們為急于了解中國的西方世界打開了一個窗口。獲得認可之后,胡潤決定深挖中國富豪世界。要將這個“玩得起來”的排行榜作為自己的事業,他便要“深入這條東方巨龍體內”、探索財富肌理。于是,他來到中國,打算從零開始“創榜”。
但是,他馬上發現,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做“富豪榜”困難重重。兩大難題一直伴隨著他:一是如何通過數字把富豪的故事講到中國人的心坎里?二是僅靠一份名單如何在中國創業成功并存活下來?

2016年7月15日,胡潤在山東參加企業舉辦的財富論壇,講述中國富豪的變化。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一句“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鼓舞了創業士氣,無數青年如同剛脫離魚籠而投入廣袤汪洋的魚兒,加入創業大潮。“下海”一詞由此而來。“富豪”開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其關注度在上世紀90年代末達到第一個高峰。
在公眾認知中,大多數人遵循的是悶頭掙錢,誰也不愿太過高調行事,更別提被冠以“富豪”這樣在當時充滿爭議的稱謂。所以,盡管當時“富豪榜”極具市場,但沒有什么人愿意把它當研究來深耕。
胡潤則不這樣想。他認為“中國企業家很低調”是一個誤解。“其實全球企業家都低調。英國、美國的大多數企業家都不是特別張揚。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則不一樣,他們獲得成功非常不容易,要經歷很久的努力和奮斗,所以他們其實很愿意說。”在胡潤眼中,企業家是一群善于銷售、“能把自己的夢想傳播出去”的人。
于是,他一直在尋找機會,想向中國讀者講企業家的故事。頭5年,他找到各大報紙刊登榜單。當時,稿費按字計算,盡管一個字一塊錢,但是一份榜單能有多少字呢?對一個上榜企業家的介紹頂多也就200字,一份榜單可能也就幾千字。更何況,當時的胡潤學習中文沒幾年,用中文寫文章還無法駕輕就熟,加之制作榜單時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查資料、做調查,因此,“前幾年特別痛苦,榜單不掙一分錢”。他才體會到“一個數字背后的工作量是難以想象的”。胡潤告訴記者,“開始兩三年,完全靠太太的工資來支撐我們的生活!”胡潤的太太是一名英國醫生,在胡潤決定創業之時,便毅然與他一同前往中國。

2003年,胡潤與財經媒體集團歐洲貨幣機構投資者公司聯手打造“中國富豪榜”。胡潤(右)與該公司亞洲區總裁史托尼合影。
盡管沒有找到掙錢門道,但這段時間的試水讓胡潤掌握了在中國創業的規律和行情。于是,他開始籌建自己的媒體平臺,想把這些數字和故事傳播出去,這便有了《胡潤百富》雜志。隨著胡潤百富榜的品牌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商家找到他刊登廣告,并贊助雜志的活動。目前,胡潤全媒體平臺的影響力可以達到一個月2億人次的規模。同時,他也舉辦和企業家相關的投資活動。比如,企業家希望讓孩子接受國際先進教育,他就與出國留學機構合作,為企業家提供專業的國際教育咨詢服務。胡潤還對富豪群體進行全方位的劃分,制作出“胡潤80后富豪榜”“胡潤女企業家榜”“胡潤IT富豪榜”“胡潤移民富豪榜”等。
每年榜單一推出,都會掀起一股對富豪的討論。隨之帶起的,則是人們對新領域企業家的認識,大家的討論從行業變遷,再到個人致富之路,有時熱度持續好幾個月都不消減。就這樣,橫沖直撞進入中國財富世界的胡潤,緊緊抓住了人們對財富好奇又謹慎的情緒,用排名和數字在人們的好奇處撕開了一個口子。此后20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這個口越來越大,富人群體也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
采訪期間,胡潤拿起剛剛發布的“百富榜”告訴記者,2018年的榜單讓他很驚喜,因為這一年出現了許多新興產業,例如新能源汽車、區塊鏈,也相應出現了新領域的巨富。
其實,胡潤做富豪榜的20年間,也見證了中國企業家的成長。古話說:“士農工商”。商人在歷史上居于階層末尾,用財富獲得地位容易,贏得尊重卻很難。不過,與富豪打交道久了,胡潤每年都有新發現,尤其是創業者在過去幾年的巨變。聊到這個話題,胡潤興奮地說:“有人可以通過創辦火鍋店而成為億萬富翁!”
胡潤告訴記者,在他制作榜單的這些年,中國企業家發生了兩個層面的轉變。首先是創業思路的變化。胡潤筆下的大多數企業家創業時一無所有,他們通過奮斗把個體戶變成中小企業,再把中小企業變成稍大規模的企業。但他發現,從2015年開始,企業家轉型為投資者,“通過之前的創業,企業家們已經交了一些學費了”。胡潤說,他們了解市場,懂得投資有市場前景的行業,企業家已經轉型為企投家。
另一個轉變是精神追求的變化。第一代、第二代企業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存活下來,發財致富。面對得來不易的成果,他們會展示自己的財富,比如買名表、買豪車、購置大量房產。那時,高消費是企業家們證明自己辛苦付出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土豪”,胡潤露出了神秘的微笑并補充道。但是,如今的富豪們開始轉向精神需求。能上百富榜的企業家大多都有上億身家,他們吃穿不愁,也有充足的能力養育后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愈加注重對社會的回饋和貢獻。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富豪投入公益慈善事業。胡潤接受采訪的前一天,剛發布了《中國高凈值人群公益行為白皮書》。白皮書調查了投身公益的中國富豪,分析這群快速積累大量財富的人如何通過做慈善回饋社會。
胡潤的女兒曾經問起爸爸的職業,胡潤告訴她:“我是成人的老師,是給成人講故事的。”用數字講故事,這就是胡潤做的事。每一份富豪榜上的數字,都記錄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段經濟往事。“無論你是一個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還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還是一個對中國不那么熟悉的外國人,我都可以給你講故事、講案例。”胡潤覺得,這些故事之所以有分量,是因為它們濃縮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財富積累,“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你很難找到一個如此快速累積財富的案例”。
胡潤說,自己創榜時并沒有想要通過富豪榜達到什么樣的高度。他堅持用榜單記錄中國發展,只是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因為中國代表了新時代全球經濟的發展之路,“它呈現了這個特色時代”。
胡潤 Rupert Hoogewerf 英國人,1970年生于盧森堡,注冊會計師,胡潤百富創始人、董事長和首席調研員。1993年畢業于英國杜倫大學,曾留學中國人民大學學習漢語,精通日、德、法等7種語言。1999年編制第一份中國富豪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