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萍
鐘敬文的《民間文學》講義,全兩冊,本文只談第一冊。這是鐘先生一九四九年到北京師范大學執教后使用的首批教材,書末附鐘先生一九四八年在香港達德學院執教時已寫就的教材目錄,擬出版,當時已定名為《民間文學概論》,可見鐘先生認為這部教材已經成熟。收入《鐘敬文全集》的這本講義,是他一九四九年回國后對已成形的講義繼續加以補充的結果,講課時間為一九四九年五月至一九五二年六月,講課地點為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輔仁大學,課程名稱為“民間文藝”和“民間文藝研究”。在此期間,鐘先生同時還開設了其他中國文學史類的課程,范圍涉及中國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兩個領域,課程名稱有“古代小說選講”“現代詩選”“現代詩”和“專書研究”等。聽講者不限年級,廣納學子。鐘先生從中國的下層文學講到上層文學,又從上層文學講到下層文學,將民間文學與整個中國文學史共同傳授,展現了“五四”大家飽學五車的學問氣象。
一九五二年開始院系調整,此后的將近六年中,鐘先生與許多留洋海歸的學者一樣,擔任過校領導的職務,當過普通教師,也遭受過不公平的政治待遇。一九五八年,他恢復講授這門課程,課名叫“民間文學研究”,一九五九年停課,講義隨之擱淺。不幸中的萬幸是,這本講義保留了下來,這就是后來我國高校民間文學經典《民間文學概論》的底本。
改革開放后,鐘先生重返高校講壇,所講的第一門課還是它,定名為“民間文學”。當年經教育部批準,鐘先生還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了全國高校民間文學專業師資進修班,他使用此講義,邊講課,邊指導進修學員繼續將之擴充,終于在一年的時間內,擴編為兩本全國高校文科通用教材:一本就是上面提到的《民間文學概論》,它是鐘先生原講義的理論擴充本;一本是《民間文學作品選》,它是原講義中使用的民間文學作品的擴充本,兩本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于一九八〇年出版。
將鐘先生的《民間文學》講義與后來出版的《民間文學概論》相對照,就會看到兩者在理論框架和資料系統上的諸多相似。《民間文學概論》的理論框架和資料系統還是老骨架。其實任何一部教材,或者一本學術著作,最難寫的不是它的“字”,而是它的這副“骨架”。它是至少要靠十年八年的功夫才能“磨”出來,何況鐘先生為它“磨”了半輩子。
這本《民間文學》講義,根據鐘先生的講義手稿和手稿內涉及的理論參考教材與作品錄入和整理,共分三編。第一編共十二章,這是講義的核心部分。從結構上說,它又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講授民間文學研究基本理論,所闡述的主要問題有:研究民間文學的目的、意義、價值和方法,民間文學的定義和性質,民間文學的智力與倫理,民間文學與社會學、美學、文學史、文藝學、語言科學、文化史、文化學和心理學的聯系與區別,民間文學的社會功能。第二部分介紹民間文學作品的體裁研究觀點與方法,共介紹了六種體裁,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和謎語,重點從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角度,講授分析和使用這些體裁作品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方法意識。第三部分以中國文學史為宏觀背景,分析上、中、下三層文學的關系,突出談兩個問題:一是民間文學與上層文學的關系,或者說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或書面文學的關系;二是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關系,或者說民間文學與市民文學或中層文學的關系。這兩個問題都是貫穿“五四”、《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新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的大問題,解決得好,就能對建設中國民間文學理論的特色部分產生輔助作用。第四部分講解民間文學搜集整理的理論與方法,介紹中外民間文學搜集工作的立場和專業訓練要求,這是首次將民間文學搜集整理理論引入我國大學課堂之舉。第二編是理論參考資料,這是鐘先生配合講課編定的教參本。第三編是閱讀作品。這是鐘先生在講義中引用的神話、傳說、故事、諺語、謎語、戲曲和曲藝等體裁的作品原件。
《民間文學》講義的“骨架”在哪里呢?我認為要點有三:一是民間文學理論,二是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互促共生的理論,三是通俗文學理論。其中,通俗文學理論,由于客觀原因,在一九五二年以后停講,一九七八年鐘先生組織培訓全國師資進修班和編寫《民間文學概論》時也未能納入。但恢復它是遲早的事。八十年代中期,思想上的改革開放已走向深入,研究通俗文學理論的條件已經比較成熟,鐘先生便在指導我做博士學位論文時補入這項研究。他指導我從明清文藝思潮切入,對明清時期呈現的通俗文藝資料加強搜集,在民間文藝理論與上中層文藝理論的整體關系中進行課題研究。他囑咐我說:“通俗文藝是個陣地,要守住。”總之,他從中國整體文學系統和資料實際出發研究民間文學理論,事實證明是正確的。鐘先生的這副民間文學理論“骨架”,也來自他掌握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獻和口頭資料的做法,來自他使用中外理論并始終從中國實際出發的立場。這些都是他們那一代人的不二之法。經由這種做法,他本人得出的結論,也許是長篇大套,如他引用的馬林諾夫斯基,也許是三言五語,如我國傳統國學的阿堵點睛之法,而要使用自己的理論工具發現自己的資料中的問題,進行思想獨創,并為社會歷史和科學實踐所驗證,此種創造便是春蠶絲新、玉錦流長。
本書的原件共有十一本手稿和二十二份卷宗資料,在夜以繼日的抄寫中,我仿佛跟隨著一種神秘的力量,來到了鐘先生的燈下文字中,那簡直是一片細株連綿、密不透風的高山密林,里面有他揮汗如雨的日夜耕耘,也有他艱辛勞作后的獨自發明。這種歷程是不可復制的,但卻能讓后人慨嘆人間某種治學方式的偉大,為什么偉大?是因為這種工作不可能浮躁,還謹防虛假,更沒有“現世報”的回饋。普通世人也不能忍受那種寂寞難耐,不能走完那條精神上的孤獨之路。但是,有少數治學者為了追求真理超越了自我,經受了煉獄的考驗,終為一代成就者,也許正是這種學者和他煉成的學問,能磁石般吸引后人。
[《鐘敬文全集》(三十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