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中國一帶一路的推進等,使得無論在正式的會談中,還是日常接待陪同等場合中,都需要大量的口譯人才。然而,根據大量的調查研究顯示,口譯工作者在做交替傳譯的過程中,如何做到高質量的話語輸出卻一直是一個問題。針對此問題,大多數口譯初學者都認為筆記記的越多,口譯產出的質量越好。其實不然,就整體來講,經過對筆記文本的深入分析顯示:口譯筆記者光有“量”而沒有“質”(如布局混亂,信息有誤或難于識別等),不能保證高水平的口譯產出。(王文宇,周丹丹,王凌2010)而筆者認為,應在提高聽辨能力的基礎上,堅持強化短期記憶,以筆記為輔的方法來提高口譯的產出質量。
【關鍵詞】交替傳譯;短期記憶;筆記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are getting closer and closer, and the promo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interpreters are needed in both formal talks and daily receptions and escorts. However, accord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how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iscourse output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for interpreters in the proces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most beginners believe that the more notes they take, the better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output will be. In fact, this is not the case. On the whol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otes shows that the pen reporters only have “quantity” rather than “quality” (such as disordered layout, incorrect information or difficulty in identifying), which cannot guarantee a high level of interpretation output. (Wang Wenjun, Zhou Dandan, Wang ling, 2010).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listening ability, short-term memo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notes should be taken as auxiliary methods to improve the output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Short-term memory; Notes method
【作者簡介】齊丹,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口譯本身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口譯員有極強的反應和聽辨能力,這就要求口譯員不但要對源語言做到充分的理解,還要求口譯員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以目的語的形式高質量的產出話語。那么,由此我們可知,在口譯員產出話語之前,口譯工作者不但需要對源語言進行聽力上的分析和理解,還要在短時間內儲存短期記憶并完成筆記以便進行話語輸出的輔助。因為我們都知道,在交替傳譯的過程中,口譯員聽完并理解源語言后,只有憑借儲存的短期記憶和所記的筆記完美結合,才會有高質量的交替傳譯。現在,我們假設口譯員在聽力都理解了的情況下,如何用儲存的短期記憶與筆記法完美的配合,從而達到可以產出高質量話語的目的呢?因為,對于如何強化短期記憶,又如何將短期記憶與筆記法有效結合,都是困擾口譯學者,尤其是口譯初學者的問題。本文就認知心理學家提出的工作記憶概念出發,從短期記憶與交替傳譯的關系,以及短期記憶與筆記法的優點等角度,著重分析如何強化短期記憶,以及短期記憶與筆記法相結合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行的有效方法。
一、研究背景
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證實,口譯員在交替傳譯的過程中,僅憑筆記是無法全面,準確的記住一段較長的講話或者發言的全部內容,尤其對于口譯初學者,因為他們太在乎筆記,唯恐漏掉一個單詞,由此將大量的精力放在筆記上,卻影響了對發言內容的理解,因此會遺漏信息,導致主次信息不明確,邏輯混亂等。而單憑大腦記憶也無法做到將發言內容全部高質量的產出。因為一般的發言當中都會出現人名,地名,數字等重要信息,而這些信息如果單憑記憶的話會給大腦增加重重困難。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合理分配記憶與筆記的關系,既不能過分的依賴筆記,也不能過分依靠腦力。
二、短期記憶與交替傳譯的關系
要明白短期記憶與交替傳譯的關系,首先就要明白短期記憶的概念。心理學家將人的記憶可分為短期記憶(STM,short term memory)和長期記憶(LTM,long term memory)。其中與長期記憶相比,短期記憶對信息的儲存時間較短,信息儲存的容量即記憶廣度(memory span)也是有限。在未經復述的條件下,大部分信息在短期記憶中保持的時間較短,通常在5-20秒,最長不超過1分鐘。根據美國心理學家G.米勒的論文《神奇數7加減2:我們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種限制》中的報告,通過復述3至12位隨機排列數字表的實驗發現,信息一次呈現后,被試能回憶的最大數量——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為7±2個單元。幼兒的記憶廣度更為有限,通常是4±1個單元。
短期記憶與交替傳譯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交替傳譯對短期記憶的影響。在經過大量的交替傳譯對短期記憶的影響研究中,最為普遍的做法是在口譯實踐中,通過觀察不同口譯員在工作中的工作記憶廣度,來衡量口譯員工作記憶的能力。同時比較交傳活動與其他活動(如閱讀,聽力,試譯,影子練習等)在任務完成后信息保持效果方面的差異,以此來推斷交傳與其他活動在記憶效果上的區別 ,以及交傳對短期記憶的影響,試圖分析內在原因并提出推斷或解釋。大量的研究得出較為一致的結論,交替傳譯后的信息保持或回憶基本上要高于聽力或者同傳等其它語言類活動。對此,人們有以下幾種解釋。
(1)根據認知心理學工作記憶的工作原理,在口譯員工作的過程中,交替傳譯給口譯員一個不需要與源語言同時產出的時間,這樣就沒有了譯出語的干擾,使得交傳后的回憶效果要好于同時產出譯入語的現像活動。(Cook1991;Zechmeister1982)
(2)還有一種解釋是,交傳的口譯員有筆記的輔助,在眼睛看所到并記錄下來的東西一定會比只能用耳朵聽的最終效果要好的多。
2.短期記憶在交傳中的作用與影響。交替傳譯對工作記憶的要求非常之高,也確實影響的口譯員的記憶效果,可是很多口譯人員,尤其是優秀的口譯人員,依然能很好地完成口譯任務,這又是為什么呢?短期記憶在交傳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對此,經過大量的實驗,調查和研究,給出了以下解釋。
(1)交傳對口譯員記憶的壓力,外加口譯員長期的口譯實踐,促進了口譯員的短期記憶能力,而出眾的短期記憶能力又使得口譯員可以圓滿的完成口譯任務。雖然短期記憶的廣度有限,保持的時間也較短,但識記材料和工作容量會不斷變化,并且其工作性質并沒有發生變化,認知心理學有關工作記憶方面認為。
(2)交傳對口譯員的記憶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并且改善了短期記憶容量協調分配的能力。這種情況更能有效地提高譯員的口譯質量和產出效果。
三、如何強化短期記憶
由于短期記憶中的信息保持的時間很短,容量又有限。如果插入新的識記活動,信息超出容量,信息很快會被口譯員遺忘,而且無法恢復。那么如何提高或強化短期記憶就成為每一個口譯員所面對的問題。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記憶力的好壞主要和記憶的三個過程有關:編碼,儲存和提取。短期記憶就是第二個過程-儲存。影響記憶力的因素根據大量的研究證實,其受口譯員是否有意學習;加工水平;環境干擾;練習情況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提高短期記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默讀復述。如果口譯員對信息進行復述,可以使即將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強化,變得清晰,穩定,再精細復述就可以轉入長期記憶加以保持。因此,默讀復述是使短期記憶增強的關鍵。
增加對口譯員的訓練實踐。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口譯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實證性研究,借助工作記憶能力的各種測量工具,考察了口譯活動與其他活動對工作記憶能力的不同影響(Darò , 1994 ;Darò &Fabbro; ,1994;
Padilla等,1995;Bajo等,2000)。結果表明 ,口譯人員的工作記憶容量顯著大于其他領域的人員,說明口譯訓練和實踐有利于工作記憶能力的發展。 同時,職業口譯員的口譯表現要普遍優于口譯學員。(口譯與工作記憶研究,張威,王克非)所以對口譯員增加口譯訓練實踐,可以提高工作記憶容量,口譯的效果也越好。
利用形象記憶和思考。所有的記憶技巧都是科學家對記憶規律的研究發展出來的科學記憶方法。經過研究表明,儲存在大腦的信息可以分為語言和形象信息。科學研究證明人類的大腦右半球主要負責圖像,方位,大小和顏色方面的信息,而左半球主要負責文字;數字;邏輯判斷和分析方面的問題,大腦右半球的形象記憶功能優于左半球的語言記憶功能,人腦對圖像的加工記憶能力大約是文字的1000倍。所以加強形象記憶和思考,不但能提高學習和記憶效果,還會促進大腦右半球技能發展。
四、短期記憶與筆記法結合的途徑
1.合理分配短記與筆記的時間與精力。上文已經提到,假設口譯員在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聽辨能力基礎上,需要合理分配短期記憶與記筆記的時間問題。吳鐘明教授認為:“分心原則是一種腦力分配原則,即三分記,七分聽,一心多用。”但如何進行精力時間上的分配,還與譯員本身聽力以及記憶能力等多種因素有關。經過仲偉合,王曉燕等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數據表明,影響口譯加工過程及效果的因素一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語言基礎、口譯技能、心理素質、百科知識、認知能力(即記憶能力、反應 能力)、演說技能、交際策略、職業道德等。其中,語言基礎、口譯技能、認知記憶能力被普遍認為是影響口譯質量的核心因素,其他則屬外圍影響因素(Pochhacker 2004)(工作記憶與口譯技能在同聲傳譯中的作用與影響 張威)由于人對母語信息的理解要比對其他非母語語言信息理解容易的多,所以筆者認為在漢譯英的交替傳譯過程中,筆記可以多記一些。并且經過實驗研究表明,如果譯員得到的信息材料越難,口譯員就越會使用母語記筆記。因為源語言為母語的情況下,不存在過多的理解障礙,所以多記一些筆記以免漏掉信息。相反。當口譯員聽到的材料非母語時,應在注意筆記邏輯和順序的關系后,提高短期記憶所占的比重。
2.合理運用筆記符號與短記內容結合。要想做到筆記內容與短記內容相結合,就要注意筆記符號的運用,在口譯過程中,筆記符號的選擇,對準確記錄信息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口譯員可以在平時練習的過程中自己創立一些符號,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教材所給出的難以理解的特定符號。但一定不可以在口譯現場臨時發揮,這樣在復述原文時會記不清符號所代表的含義。由于口譯具有瞬時性的特點,所以筆記符號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尤其是之前所提到的人名,地名專有名詞等。所以只有筆記符號運用妥當,才能在信息中的并列關系,轉換關系,順承關系等重要環節中幫助譯員回憶和傳遞信息,這樣會減輕大腦的壓力,產出高質量的譯文。
五、結語
筆記法和短期記憶都有各自的特點。在口譯工作中,無論缺少哪一方面都無法出色的完成任務。在本文中,筆者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主要淺析了筆記法和強化短期記憶相結合的益處。只有兩者相輔相成,不斷強化記憶,完善筆記法,在工作中才會越輕松,流暢。但是口譯工作,無論了解多少方法,最終都要進行大量的實踐。不同的口譯員有不同的特點,還應在科學的理論技巧指導下,更好地學習口譯,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德明.英語口譯實務(三級)[M].外文出版社,2017.
[2]王文宇,周丹丹,王凌.口譯筆記特征與口譯產出質量實證研究[J].外語界,2010(4):9.
[3]張威,王克非.口譯與工作記憶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