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艾倫
隨著中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革新,人們對幼兒教師的資質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教師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也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反思作為幼兒教師核心素質之一,與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這個倡導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社會觀念下,如何提高教師反思能力,加強教師自我審查、批判、改進的思想意識,就成了教師個人和教育機構關注和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著力培養反思型幼兒教師群體,貫徹反思型教育理念,實施反思型教學課堂,是滿足幼兒發展需要,引領中國學前教育改革,提升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出發點。
反思是指有意識地努力去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特定聯系,將原因和結果、過程和效果連接起來。具體來講,是指人物主體立足于自我之外,通過對自己某些活動和行為進行回憶、思考、發現、判斷,然后做出決策,以達到解決實際問題和促進自身發展的一種自我能動性手段。從某種角度來講,反思是一種由理性思維主導的、具有行為研究特點的情境回顧過程。在教師教學工作的進行過程中,由于教學情境事件發生的隨機性和思維情感產生的偶然性,往往一些思想和辦法會突如其來呈現在教師的腦海當中,這些靈感也是轉瞬即逝的,這時就需要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思來鞏固和改良這些想法,并將其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
一、我國幼兒教師反思現狀
經過對我國教師反思現狀的調查發現,在我國幼兒園教師中普遍存在三種狀態:表淺式反思、機械式反思和應付式反思。這些錯誤的反思方式將直接影響幼兒園教師自身核心素養提升和實踐理論思維框架的進一步構建。表淺式反思,是指反思的內容淺而空,反思的方式也僅僅只是停留在認知沖突的表面,而沒有進行深度探究和反饋,因此,很難得到有價值的教學經驗積累,并提出有用的實踐改良措施。機械式反思,是指由于缺乏理念上的支撐,教育者無法觀察到教育實踐行為中隱藏的原理,無法理解和判斷其行為決策的可信度和合理性。這種反思形式受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個人色彩的教學理念思維定式的影響,使反思的過程趨于機械化、直覺化,使教師更多地從客觀上尋找原因,而缺乏自我審查和批評的主觀意識和能力。應付式反思,是指教師不能察覺自我反思的積極作用,認為反思是管理者提升下屬工作效率的手段和要求,而不是自己工作技能發展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能得出解決辦法,但很難主動地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缺乏反思動機是這類反思形式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我國幼兒教師的反思還停留在為反思而反思的階段,對教學過程的觀察和行為問題的發現以及反思方法的運用方面,都存在很多上升空間。因此如何幫助幼兒教師掌握科學有效的反思方法,選擇適當合理的反思內容是國家和地方教育機構在優秀反思型教師培養工作方面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
二、反思與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
(一)反思幫助幼兒教師進行自我教育
自我反思是幼兒教師自主能動性的表現,通過自我反思,教師得以重新認識自我,看待自我,改造自我,將以往的教學實踐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當中,教師也由不自覺到自覺、他律到自律,逐漸進行轉化,使之成為具有主動意識、富有積極創造力、勇于面對和改變自我的高素質、高水平教師。麗蓮凱茲曾經提出“教師專業化的起點,在于愿意思考問題,并嘗試提出自己的更改進方案”,教師借助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文字筆錄、活動錄像等,通過查閱、翻看、回顧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活動安排,并對以往的教學經歷進行價值判斷,找出教學成果與幼兒理想發展之間的差距,分析其動態因果關系的成因,完善自己的經驗體系的同時,也促進了今后教學實踐合理性的發展。
(二)反思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推動幼兒教師專業成長
從經驗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是幼兒園老師專業素質發展的必經之路。教師在長期教學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正是構建教師自我理論體系的基礎,反思可以幫助幼兒教師把在職業生涯中積累經驗中的精華部分提煉出來,對其中蘊含的教育哲學和原理進行解析,然后整理、改造、融合到自己的理論體系當中,進而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教學傾向和理念。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看似優秀的幼兒教師在其學生時代專業課的學習方面往往取得較高的成績,對教學理論的掌握也較為扎實,不過一旦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很多問題便暴露得尤為明顯。原因在于,很多知識運用和行為習慣早已深深地烙進教師的思維模式當中,這些具有潛意識形態的固化思維內隱程度較高,自身很難發覺,降低了教師對新信息、新方法察覺的敏感性,忽略了周圍信息的積極作用,進而無法把握其與教學實踐的實質性關系。反思是提升幼兒教師理論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反思,教師可以主動意識并及時察覺周圍環境信息發生的變化,判斷其實用價值,使之看到理論概念和實踐層面的差距所在,并將改進后的理論思想應用到日后的教學實踐當中。
(三)反思有助于教師的角色優化定位,加快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教師的職業特征決定了教師所扮演角色的多元化:從細心的觀察者到耐心的引導者,從親切的傾聽者到積極的合作者,從謙遜謹慎的學習者到踏實穩重的研究者。這種全方位的角色轉換,需要教師擁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反思精神,通過對過去情境和自身條件的不斷考量,反省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決策,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這種通過反思過去而得出新的解決方案的行為,恰恰促進了一名經驗型教師到研究型教師的轉變,由反思所導致的認知內化,也使得研究型教師成為教師向其他角色成功轉型的基礎。研究型教師作為樞紐式的教師角色,不僅詮釋和完善了教育的本質內涵,即“教育他人的同時教育自我”,而且使教師在學習研究的自覺性中得到不斷的自我更新和改造,滿足自身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讓工作生活更具尊嚴和生命力,這既實現了教師的專業化,也響應了企業“科研興校”和國家“科教興國的”歷史號召。
三、幼兒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
(一)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增強專業素養
理論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教師反思意識覺醒的前提,反思型教師的發展離不開對專業理論的扎實掌握和對兒童教學健康觀念的樹立與培養。擁有系統邏輯的知識深度和廣泛多樣知識寬度,也是考察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指標。隨著國家及社會對幼兒教育領域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各種前沿理論創新和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廣大市民的期刊和雜志上,使普通的百姓對幼教機構運營和個人教學質量的判斷有了更科學、更合理的價值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課堂的管理形式進行深思和反省,以此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合理性,防止理論知識淺陋偏頗的理解所導致的實踐上的困惑與迷茫。此外,除了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外,反思型教師還需要熟知各種社會科學文化知識。通過對幼兒可能咨詢的自然科學和當前時代背景的人文社會常識等知識的熟練運用和解讀,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豐富了其內心世界,還直接促進了教師對世間萬物的洞察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為人處世態度的進一步確立與發展。
(二)增強職業道德感和責任感,強化反思意識
教師的反思意識,是指教師自覺地產生對自己的教學目的、教學計劃、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的反思欲望和信念。強化教師的反思意識,將反思真正融入教師的課后工作生活中去,需要我們增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感和責任感。培養好的職業道德是一名教師進行高質量教學的內在需要,也是進一步發展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前提,它既確立和保護了作為個體學生的價值和精神的獨立,也幫助教師自己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教師就會以良好的行為準則要求自己,反思自己,改變自己,為教師樹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提高在學生中的威信,改善工作關系等等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教師職業責任感的強弱也是影響其反思意識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責任感強的教師自我監控、自我審查的頻率明顯高于普通教師,對教學方法、手段、效果等內容的分析也更為客觀細致,并具有很強的意愿,提出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擁有良好職業道德感和責任感,符合教師自我實現的期望,迫使其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斷審視自己,調控自己,以滿足自己追求卓越、提高水平的精神需要。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