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 張哲
一、問題的提出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第一學段(1~2年級)識字與寫字: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4.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6.學習獨立識字。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用音序檢字法查字典。(部首)
不寫錯別字才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正確地運用,然而在教師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總是會發現學生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多寫一橫或者少寫一豎。這時候教師不能夠只是簡簡單單地把學生叫過來批評。處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不僅身體還在快速地發展,大腦和心理也是不完全成熟的,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癥下藥,以求長遠發展。
寫錯別字雖然是行為上的問題,但如果家長和教師不給予重視,也會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找出小學生書寫錯別字的主要原因,因地制宜,提高小學生寫字的效率,感受中國字的美,讓他們真正愛上寫字!
二、造成小學生書寫錯別字的原因
(一)漢字自身的特點
中國漢字博采眾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公元前17世紀甲骨文到現代21世紀,其間漢字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種類繁多,雖然其總的趨勢是從繁到簡,但是漢字光偏旁就有99個左右,一個偏旁就能組合成不同意思的漢字,可能兩個相近的生字往往有著不同的內涵,這樣的千變萬化,不得不叫人感嘆漢字的神奇。
(二)感知覺發展不成熟
一至二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身心飛速發展時期,一般年齡為6至9歲,傾向于整體知覺,會忽略兩個相近字的不同點,兩個字外形很相似,低年級學生寫錯的概率就大一些。此外,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分別為視、聽、嗅、味、膚五種感覺,而在40分鐘的課堂之上,小學生很難做到一節課都只用一種感覺來學習,這里邊也涉及了注意的因素,在第四條會詳細說明。
(三)遷移因素的干擾
小學生很容易受到負遷移的影響,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干擾。在課堂上小學生學習了“他”和“她”,日常生活中學生也了解到小狗有公母之分,在造句的時候就會出現:“今天我給小狗了一顆糖,她朝我搖尾巴表示謝謝。”因為這個學生家里的小狗是母的,所以他就認為應該寫女字旁的“她”。生活中不科學的學習經驗是小學生書寫錯別字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
一般學校的上課時間為40分鐘一節課,而小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只有15至20分鐘,注意的廣度很小,因此小學生很難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且還是面對枯燥無味的生字課,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被窗外的一只小麻雀、教室墻上的粘貼畫、課桌上五顏六色的鉛筆所吸引。
(五)粗心和懶惰
粗心和懶惰是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果不加以改正,不僅錯字連篇,而且還會遷移到其他的學科中去,也會養成其害怕困難、不愿意面對難題、總想依靠他人的力量的性格。
(六)網絡和科技的發展
現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小學生都會熟練地操作電腦,在網絡這個大世界里,各種新穎的事物都誘惑著自制力不強的學生們,網絡用語也變成了小學生的口頭禪。在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中,“神馬”“辣么美”“表醬紫”......不知從何時,這樣的網絡語言開始充斥我們的生活。這些網絡用語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小學生的作文中也會時常出現這些流行的網絡用語。例如,在一篇小學生作文當中,就出現了這樣的網絡用語:“昨天看了一本漫畫書,真是笑skr人了。”
三、矯正小學生書寫錯別字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心智不夠成熟,正處于探索世界的時期,對外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容易引導。低年級的教師往往會用獎勵小紅花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班里的學生每到上課的時候回答得十分積極,卻是為了得到老師的一枚小紅花,是為了這朵小紅花而學習。如果沒有了這朵小紅花,學生還會上課這么認真地聽講嗎?到了高年級,小紅花已經對學生沒有了吸引力,這時候學生往往會感到迷茫,會迷惑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學習。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能力,但是并不能夠經常使用。低年級教師可以采取一些生動有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漢字,例如編歌訣:日月明,魚羊鮮,小土塵,小大尖,人門閃,馬門闖,心入門,悶得慌,等等。通過這些簡單易記的順口溜,學生都能準確無誤地把漢字記住。在課堂練習生字的時候,可以邊讀邊寫;也可以在班級里開展生字游戲,用漂亮的信紙抄寫自己喜歡的漢字,寫得好的在班級中展示;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并能夠讓學生有深刻的體驗;收集日常生活中包裝上的生字,然后進行分類,學習食品類、水果類、動物類等的生字詞,讓學生真正地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
(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取得成功的一半,有著良好習慣的人有著較強的自制力。首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和家長就要先做到。在學校,教師要以身作則,治學嚴謹;在家庭中,家長也要言傳身教。小學是學生打基礎的時期,一旦習慣形成,再想改變就很難,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漢字時,了解筆畫的同時,也需要教師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想想為什么這個漢字是這樣寫的。
(三)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
有的學生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下學習,有的學習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可以集中精力去學習,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合適的學習方式,教師不能一味地要求整齊劃一,要盡量根據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教師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還要有著豐富的教育心理學知識;不僅有理論,還要有實踐。在學習生字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來教學生字。比如“婦”字,在古代,婦女多是在家做些家務,那個倒著的就很像掃把;比如“男”字,在古代,男人多是種地,用田和力就正是這樣的證明。這樣生動有趣的學習方式很適合低年級的學生。這是由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決定的,低年級學生往往不能夠理解抽象的問題,這也就是低年級課本中有很多圖片的原因。在一些低年級數學課中,教師往往會借助教具來學習數字加減乘除。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當教師口頭上表達一加一等于二時,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但是教師拿出教具進行演示后,學生就能夠領悟,并且能夠記住。這不僅是在抽象的數學公式中能夠運用,在學習生字時,教師也可以聯系實際,利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生字。
(四)復習和練習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遺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當學習了新的生字之后,要及時復習;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也要再重新學習以免遺忘;也可以集中復習學過的生字;還可以在學習新的生字中穿插學習舊有的生字,讓學生在將要遺忘的時候及時復習。
(五)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父母就要反思是否無形中為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當家庭能夠與學校連接,并且家長能夠擺脫錯誤的觀念,積極地與教師配合,才能共同發力,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
關于錯別字,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等上了四年級、五年級就自然而然地會寫了。就像大樓打根基一樣,如果一開始根基就沒有打好,何來高質量的摩天大廈呢?能夠會認會寫是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正確書寫生字不僅是一項技能,它更能夠使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一手好字也是培養學生高尚品格的過程。當學生寫了錯別字,不能夠一味地懲罰抄寫,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錯,什么地方錯,以后再碰到經常寫錯的字要怎么辦。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采取適合學生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跳一跳,摘個桃。年輕教師要虛心地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的方法,并要時常反思,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就是經驗加反思。反思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它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地改進,不斷地發展。只有教師成長起來了,問題才能夠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