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智
摘要:課堂討論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實踐經驗,從課前備課階段、課堂教學階段和討論總結階段探討開展初中歷史課堂討論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課堂討論;策略
課堂討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的前提下,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之間分小組彼此交流看法并進行相互爭論、啟發得出最后的討論結果,最后再由教師來總結、評價討論結果的過程。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開展課堂討論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培養學生樂于探究的學習精神。如何在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維度下開展初中歷史課堂討論呢?筆者經過一年的學習和實踐,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前備課階段
1.設計討論題目
設置的問題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學生一般對一些理論性較強,與現實生活沒有聯系的知識不感興趣。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這些往往又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我將此類教學內容嘗試設置成具有爭議性的辯論問題。例如在“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一課中,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問題:袁世凱作為封建帝制的終結者,為什么又要復辟帝制?這符合當時中國的歷史潮流嗚?他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這樣的提問,既能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又便于突破重難點。
2.確定討論時機
課堂討論時機的確定將直接影響討論的質量和效果。我認為教師在備課時可以考慮在以下六個時機設計課堂討論:(1)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2)擴展深化時;(3)鞏固總結時;(4)教師的提問出現“卡殼”時;(5)學生的精力處于“低谷”時;(6)學生認識發生偏差,見解產生分歧時。
3.準備相關史料
設置問題的同時要為學生提供翔實、豐富的史料,讓學生有據可依、有話可說。準備相關史料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針對課堂討論問題和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圖書館或者網絡查閱相關史料;二是教師自己把相關史料整合在一起,課前發放給學生。考慮到學生學習時間的有限性,兩種方式相較而言,第二種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較強。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教材評價歷史人物康有為,而教材中關于康有為的史料顯得薄弱。學生通過在課前對史料的收集或者教師為學生提供詳盡而豐富的史料,較為準確而客觀地對康有為做出評價。
二、課堂教學階段
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主要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而教師引導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最終的討論效果。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課堂討論中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時,教師應當及時引導。
1.當討論出現沉默時
當時論剛開始時,這種情況時常會出現,尤其是在公開課上。部分學生是因為缺少自信心,害怕自己的觀點被別人駁斥,所以不敢發言;更多的學生則是在思考。此時教師先別急于打破這種沉默,亮出自己的觀點,而是要用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敢于、樂于亮出自己的觀點。
2.當討論背離中心時
學生在發言時,教師應該認真傾聽學生的觀點,如果發現學生的討論脫離了中心議題,教師應及時提醒,把學生的發言引導回中心議題上,不要把寶貴的課堂時間浪費在無效的問題討論上,否則會導致無法實現預設的討論效果。
3.當討論局限細節時
學生在課堂討論時,經常會把注意力聚焦于某一個歷史細節上,從而忽視了從整體上把握討論題目。當教師發現這種情況時,要及時制止,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變換思考的角度,也可以從知識內在的聯系上啟發學生全面看待問題。
在組織討論環節中,發言的時機是許多教師難以把握的問題。教師必須是一個積極的聆聽者,仔細聽取學生所說的一切,以便在需要推動討論時能及時介人。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一種毫無壓力的狀態下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參與討論,主要是引導學生,因此應多使用一些引導性的語言而不是結論性的語言。
三、討論總結階段
總結評價是課堂討論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主要由教師來完成。而針對課堂討論所采取的主要評價方法應該是教師觀察。《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觀察是指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的行為的狀態、進展與成效的觀察。如觀察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歷史的感知、理解的狀態,怎樣對歷史進行論證,歷史學習方法的運用情況,以及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真實表現等。”它的原則是以肯定、鼓勵學生為主。教師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點評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包括學生發言的踴躍程度、學生的觀點以及學生的表達情況;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歷史思維的方式方法。如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評價,要有辯證的思維習慣,做到史論統一;注意時空時序,不能用現在的標準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等。
為了驗證討論式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在所教的年級選擇三個班進行了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將討論式教學法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法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表明,討論式教學給學生的歷史學習帶來了相當的變化: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家國情懷培育都有顯著提升。
在追求教學有效性的今天,課堂討論不能淪為形式,而應真正發揮它的優點,讓師生共同在討論中學習,在討論中成長,讓討論引領課堂!
參考文獻:
[1]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