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平/福建省武夷山市司法局
福建省武夷山市司法局高度重視司法所建設工作,把建好建強司法所作為全面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通過強基固本、協調有序、全面提升等方式積極推進司法所各項工作質效雙增,彰顯了司法所“小單位”維護社會穩定“大格局”的重要作用。
為優化基層基礎,市司法局從軟硬件、工作制度建設等方面高標準推進司法所建設,著力打造好群眾身邊的司法所。
提升軟硬件建設。近年來,市司法局堅持“建管”結合,進一步鞏固提升司法所建設。2015年,全市10 個司法所全部達到省級規范化建設標準。在軟件建設上,打造司法所“內容”工程,通過對司法所開展“內務內業、文化美化、素質優質”、“補短板、強弱項、提質效”、規范內業“六化”等專項活動,全面夯實基層司法所業務工作。在硬件建設上,對各司法所硬件建設進行回頭看,2017年以來,共投入180 余萬元對司法所功能布局、外觀形象、標牌標識、辦公設施進行改善,提升司法所形象。
加強科技化建設。積極推動數字化、信息化司法所創建工作,統一配備了執法記錄儀、數碼相機、電腦、電視機,投資80 余萬元建成社區矯正指揮平臺、遠程教育系統。積極運用“互聯網+”、移動執法終端、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助力司法所業務開展。運用虛擬現實VR技術、QQ 調解、微信調解等形式開展法治宣傳、人民調解。整合“人臉+指紋”識別簽到、“手機+電子手環”綜合定位、“監控+教育”視頻三大系統,推動智慧社矯。
完善制度建設。在經費保障上,落實司法所日常辦公、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社區矯正等工作經費動態增長的保障制度。在司法所管理上,建立了司法所崗位責任制、工作責任狀年度考評、政治業務學習、會議(例會)、機關效能、廉潔自律、登記統計信息、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檔案管理等制度,基本形成權責明確、嚴密高效、環環相扣的管理體系。
擴大品牌建設。推進精品司法所工程,開展“一所一品”品牌創建活動。各司法所緊扣當地鄉情、民情開展各具特色的業務工作。如武夷司法所推動多元化解工作,興田司法所助力鄉村振興有效治理,星村司法所開展法治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嵐谷司法所開展與群眾“結對認親”活動,五夫司法所推出“我和百姓聊聊法”活動,吳屯司法所創立駐城司法工作室等。打造“司法所1+N”工作格局,圍繞司法所在基層法治建設中的職能作用,推動村調委會、公共法律服務室、法律診所建設,以及品牌調解室、聊法聯系點、法治宣傳陣地建設,擴大司法所影響力。
重視基層司法行政隊伍的素質提升工作,從準入錄用、教育培訓、鍛煉實踐著手強化隊伍素質提升,鍛造群眾信得過的基層司法行政隊伍。
聚焦人員配備,提升隊伍正規化。嚴格政法編制專項使用,落實司法所工作人員職位準入要求,充實司法所人員和配強司法所長,著重發揮司法所長在基層法治建設中的“領頭雁”作用。拓展路徑壯大隊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聘用司法協理員、專職人民調解員31 名,每個司法所工作人員均達5 人以上。
聚焦教育培訓,提升隊伍專業化。堅持把提高司法所隊伍的綜合素質貫穿于隊伍建設的全過程,以“兩學一做”“一學三比”“業務大學習、能力大提升、作風大轉變”等活動為推手,提出了“抓思想,樹信念,做到政治過硬;抓學習,樹典型,做到業務過硬;抓制度,樹規矩,做到紀律過硬;抓擔當,樹形象,做到責任過硬;抓懲處,樹正氣,做到作風過硬”的“五抓五樹五過硬”學習目標,引導全體司法所人員本著“干什么、練什么、缺什么、補什么” 的原則,圍繞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治宣傳等司法所九大職能,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能力培訓,提升業務技能。
聚焦實戰引領,提升隊伍職業化。推行輪崗鍛煉,按照內外業務互補、年齡結構搭配、地方關系協調、工作開展有力的原則,有效整合基層司法行政隊伍。積極發揚“傳幫帶”傳統,建立老中青結合的人才結構,推動司法所干部隊伍的整體優化。堅持干部上下交流,司法所橫向“一幫一”共建,積極踐行“干部四下基層”“一線工作法”等機制,廣泛開展司法行政干部駐村、駐所、駐項目等活動。
深度融合社會治理機制,建設讓黨委政府放心、群眾滿意的司法所。
高位推動,優質化保障。市委、市政府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推動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來抓,將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司法民生工程,持續予以高度關注和全力支持。2015年起,市財政每年支出50 余萬元資金用于保障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2018年,實現了市、鄉、村三級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全覆蓋。
融合建設,體系化管理。堅持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將司法所與鄉(鎮)公共法律服務站、村調委會與村公共法律服務室進行融合建設,集約化解決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站(室)場所、人員的核心問題。全市10 個鄉鎮全部完成了窗口化、綜合性、一站式實體平臺建設,其中5 個達到省級A 類標準。充分發揮司法所的公共法律服務管理保障職能,將公共法律服務站(室)、村調委會、法律診所、司法工作室、法律顧問、法律助理、法律明白人、法律服務志愿者進行體系化管理,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
務實創新,高效化運作。在深度融合實體、網絡、熱線三大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的基礎上,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打造紅色驛站公共法律服務室、法律助理之家、法律診所、品牌調解室等貼近群眾的法律服務平臺。整合政法、行政和社會三支力量,通過提供法律顧問、開設法治講堂、進行法律體檢、建設法宣陣地、舉辦法治集市等五種形式,實行“日坐診、周巡診、月會診”制度,打造具有武夷山特色的“一村一法律顧問、一居一法律診所”的法律服務品牌。注重對公共法律服務站(室)的管理,通過規范工作臺賬、強化教育培訓、完善考評體系,培育先進、精品的公共法律服務項目。

武夷司法所與景區法庭聯合調解一起茶山糾紛

洋莊司法所向村民宣講法律法規
堅持普治并舉,促進基層依法治理。一是把握“三度”開展法治宣傳。緊扣法治宣傳廣度、深度、精度,以五年普法規劃實施為總目標,“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為抓手,農村實體與線上法治宣傳陣地建設為依托,實現了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由“抓活動”向“促常態”的轉變。廣泛開展“我和百姓聊聊法”活動,針對重點對象、重點村居(區域),重點工作,進行“點對點”“面對面”的精準普法。2018年以來,全市司法所共開展法治宣傳683場次,受眾面達19 萬人次。二是圍繞“三治”服務基層法治建設。指導基層組織制定合理、合法、有效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167 份,推動村民自治、德治更加高效有序。指導轄基層組織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創建活動,35 個村(居)獲評省、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居)”。三是著力于“三助”參與中心工作。司法所立足職能,主動靠前,從助益發展穩定大局、助推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助力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等方面積極參與鄉鎮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司法所工作人員廣泛參與到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環境整治、項目建設、信訪維穩等中心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