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樹潔/廈門大學法學院

保加利亞共和國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東南部,其國土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60萬。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正式成為歐盟第27 個成員國。在第三次司法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接近正義(access to justice)成為各國民事訴訟改革的目標,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成為減輕法院負擔、促進糾紛解決的重要手段。目前,保加利亞與調解相關的法律規范主要有《調解法》《民事訴訟法》《2007年司法部第二號令》《調解員道德準則》等。
2004年,保加利亞頒布了第一部《調解法》,該法于2006年進行了一次重大修改。由于保加利亞調解立法的不完善,導致調解制度在實際運行中出現許多問題,例如調解程序不規范、調解員素質良莠不齊等。2007年3月,《調解員道德準則》正式實施。2008年,歐盟頒布了《關于民商事調解若干問題的指令》,要求各國在2011年5月21日前遵照該指令施行必要的法律、規章。作為歐盟成員國,保加利亞按照該指令的要求修改了《調解法》《消費者保護法》《專利法》等法律法規,增加了調解員拒證權、調解協議執行、跨國糾紛調解等內容。
保加利亞調解制度的主要類型包括民間調解、法院附設調解以及特殊領域的調解。
民間調解是指在非司法性和非行政性的民間組織、團體和個人主持下進行的調解。2006年3月1日至2012年1月10日,保加利亞共有958 名調解員取得了資格證書。這些調解員在調解中心或者民間調解員辦公室主持調解活動。
法院附設調解,即由法院附設或委托獨立的調解機構進行調解。在支持法院附設調解人士的幫助下,保加利亞法院附設調解項目(court-annexed mediation programme)得以實施。在諸多法院附設調解項目中,比較著名的有普羅夫迪夫(Plovdiv)項目和索菲亞(Sofia)項目。具體做法如下:法院通知所有在該地區法院進行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案件可以通過調解及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來解決。法院邀請當事人參加法院和解中心(Court Settlement Centre)提供的調解服務,該項服務是免費的。在法院和解中心,由經過調解技能訓練的義務調解員和法官提供服務,幫助當事人解決糾紛。達成協議的當事人可以將協議提交給法庭確認,從而使該協議獲得與法院判決相同的效力,成為執行的依據。調解成功之后,法院將退還給當事人其已繳納的訴訟費的50%。
為適應新型糾紛解決的需要,保加利亞對特殊領域的糾紛調解作了相應的規定。
1.消費糾紛。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理念的轉變使得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聯系愈加頻繁,糾紛數量也由此增多。早在2005年,保加利亞國會就通過了《消費者保護法》,并在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內設調解委員會。該機構的主要職能在于幫助消費者和經營者解決因消費合同違約或買賣合同不公引起的糾紛。
2.家事糾紛。家事糾紛是指發生于家庭成員間的糾紛與沖突。一般而言,家事糾紛以私益性為主,兼具公益性。當事人如果采用訴訟這種對抗式較強的糾紛解決方式,即便勝訴,也會失去親情。而如果選擇調解這種非對抗式糾紛解決機制,當事人則可以友好地協商解決糾紛,維系原有的親情關系。《家事法》規定,法庭可以指導當事人通過調解或者其他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解決糾紛。為了擴大家事糾紛調解的適用,保加利亞在家事糾紛領域進行了調解項目的試點,由調解中心選派有經驗的調解員負責為當事人提供家事糾紛咨詢服務并處理法官移送的家事案件。
3.勞動糾紛。保加利亞《勞動法》未規定在一般勞動糾紛中適用調解。對于集體勞動糾紛,《集體勞動糾紛解決法》規定,集體勞動糾紛可以通過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當事人可以請求工會、勞動者協會或全國調解與仲裁機構進行調解或仲裁。全國調解與仲裁機構于2001年設立,隸屬于政府執行機構。2003年,該機構制定了《集體勞動糾紛調解仲裁規則》。該規則的內容包括調解的原則、調解程序以及調解員道德行為準則。
4.專利和商標糾紛。《專利法》修改前,法律未明確在專利和商標糾紛中適用調解。2011年,修改后的《專利法》第40 條第1款規定,對于專利權人、專利集體管理組織或專利權使用者組織間的合同,合同的任意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通過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除此之外,《專利法》第40 條還授權文化部長任命從事調解專利和商標糾紛的調解員。
保加利亞調解制度的基本原則規定在《調解法》第5 條至第7 條,主要包括自愿性原則、調解員中立公正原則、保密性原則。《2007年司法部第二號令》和《調解員道德準則》細化了這些原則的具體內容。
1.自愿原則。調解作為一種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它要求當事人在第三方的協助下,達成協議、解決爭議。當事人是否采用調解取決于當事人雙方的意思自治,公權力機關無權強迫當事人選擇調解。保加利亞的調解制度遵循自愿性原則,不存在前置強制調解的規定。法院在案件審理前只能建議當事人選擇適用調解,而無權強制當事人適用調解。合同的各方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發生糾紛時適用調解程序解決。但是如果糾紛發生后,一方不同意調解,該方當事人只需為其不履行合同中關于約定調解的條款這一行為負責,而不能強迫該方當事人參加調解。
2.調解員中立公正原則。調解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調解員。只有調解員中立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當事人才能對調解員給予充分的信任,才能向調解員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促進糾紛的解決。《調解法》要求調解員必須確保獨立、公正與中立。根據《調解員道德準則》,調解員必須向當事人披露所有與案件存在利害關系的事實。利害關系包括私人或商業關系、金融或者其他與調解結果相關的利益關系。新的《調解法》明晰了潛在利害關系的披露范圍。據此,調解員有義務披露如下信息:(1)調解員是一方當事人或一方當事人代理人的配偶或近親屬;(2)與糾紛的一方當事人存在準婚姻關系;(3)曾擔任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4)其他可能對調解員公正性產生合理懷疑的事由。為了保證調解員的中立與公正,《調解法》要求在調解程序的每一階段,調解員都要簽署聲明證明其已向當事人披露所有上述規定的信息。該項聲明隨后會向當事人送達。
3.保密原則。保密性基于當事人自治的要求,對調解的促進具有重要作用,應當成為調解的基本準則之一。在調解活動中,雙方當事人在調解員的協助下解決糾紛的過程以及與調解有關的信息是不對外公布的。這有利于消除雙方當事人顧慮,使雙方當事人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在協商溝通的情形下達成雙方都可接受的糾紛解決方案,確保調解協議能夠得到自覺履行。保加利亞最初關于調解保密性原則的規定非常模糊,僅籠統地規定“所有與糾紛相關的信息都應保密”“調解程序的參與者對任何從調解程序中獲取的案件信息、證據材料都負有保密義務”。2007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賦予調解員拒絕作證的權利,調解保密性的內容得以進一步充實。2011年,為了與歐盟《調解指令》保持一致,保加利亞對《調解法》第7 條作了修改。根據新的《調解法》第7 條第2 款的規定,除非得到當事人的明確同意,否則調解員在法庭上不得被詢問有關當事人向調解員透露的信息以及與調解結果相關的信息。然而,與其他原則一樣,調解保密性也存在例外。《調解法》規定了三種調解保密的例外情形:(1)保密信息可能被用于實施犯罪等不法行為;(2)為了保護兒童的特殊利益和人身利益;(3)披露將會有利于調解協議的執行。
對于調解員的學歷,《調解法》并沒有強制性要求,但目前大多數調解員都具有法律專業文憑。成為一名符合法律規定的調解員通常應具備以下條件:(1)沒有刑事犯罪記錄;(2)未被禁止從事調解活動;(3)完成調解員課程培訓,成績合格;(4)被列入調解員統一登記名冊。對于外籍調解員,《調解法》要求其必須是歐盟成員國的公民或歐洲經濟區國家的公民或瑞士公民。
調解員由當事人從調解員名冊中選擇。如果當事人沒有選擇調解員,當事人選擇的調解機構將會為當事人推薦調解員。調解活動可由一名或多名調解員主持。在共同調解中,調解員之間的角色和專業應盡可能形成互補。例如,在家事調解中,如果采用共同調解的方式,那么調解員最好分別來自法律和心理專業。
隨著協商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日益受到重視,相關教育培訓逐步成為重點。調解員應具備特定的準入條件,達到法定的業務要求。在保加利亞若想成為一名調解員,必須首先完成調解員培訓項目。調解員培訓項目至少需要60 個小時,其中實踐訓練不少于30 個小時。
包括理論學習和實踐模擬兩個部分。通過調解員培訓后,調解員候選人必須申請進入調解員統一登記名冊,申請費用為20 列弗(1 列弗約合人民幣3.73元)。司法部將會向符合條件的調解員候選人發放調解員資格證書。只有進入調解員統一登記名冊的調解員才能使用“調解員”這一稱謂。
調解員統一登記名冊記載調解員姓名、身份證號碼、學歷、職業、外語技能、聯系方式等信息。如果調解員的個人信息發生變化,調解員應當自記載事項變更之日起14日內通知登記機關。調解員統一登記名冊對外公開,以方便民眾進行查詢和監督。如果調解員不再具備調解員應當具備的條件,那么司法部會將該調解員從調解員統一登記名冊中剔除。如果調解員不服司法部的決定,他可以向保加利亞最高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調解員培訓機構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調解員的素質,因而保加利亞特別重視對調解員培訓機構的審查。設立調解員培訓機構需要經過司法部長的特別批準。《2007年司法部第二號令》規定了調解員培訓機構的批準條件和調解員培訓的要求。如果調解員培訓機構的設立申請被駁回,該組織可以向保加利亞最高行政法院起訴。
自2004年通過《調解法》以來,保加利亞調解案件的數量逐年上升,近五年的調解案件數達到每年3 萬件,其中最終達成協議的占60%。